粟鴻娥+王婷+李曉艷+吳嬌+唐敏+袁慧勇
[摘 要] 幼兒師專師范生教學語言職前自我發展存在諸多問題,自我發展的目標不明確,動力不夠足,方法不對路,效果不夠佳。究其緣由,教育缺乏純粹的學術傳統導致學風的浮躁,學生對從應試教育轉型為素質教育不適應。尋求對策,教師要加強課堂的教學與管理,教師要做好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要不斷提升思維層次。
[關鍵詞] 幼兒師專師范生;教學語言;職前自我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8-0102-02
教學語言作為教師的看家本領,師范生如果僅僅通過課堂的學習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恐非易事,語言的獲得與發展毫無疑問需要借助大量的練習方能奏效。我們必須加強教學技能的訓練。時下,大學生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學習與發展,尤其是自我自主學習與發展。我們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幼兒師專師范生在教學語言的學習方面存在若干問題。
一 教學語言職前自我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弊端
教學語言在課堂上的發展不容置疑,這是教師辛勤勞動的成果。然而,在課下的自主發展狀況卻不容樂觀。發展中的問題較多,發展中的亂象也較多,問題也不容小覷,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我發展的目標不明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同學沒有未來發展的目標,另外有不少同學的發展目標是不明確的。明確自我發展目標是制定自我發展規劃的起點,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則是自我發展的起點。對于沒有目標的發展來說,其效果可想而知。沒有目標就沒有行動,沒有學習目標就不會自己靜下心來下功夫學習。目標不明確導致沒有或者少有自我發展的意識與概念,而會將希望寄托在課堂學習上,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然而,教學是一項技能,教學語言則是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能作為程序性知識的發展形式,僅僅靠課堂而不去自我發展或者是零星地隨意發展就會停留在光說不練假把式的狀態。有不少同學沒有形成自我發展的意識與想法,沒有目標便依賴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堂上的聽,以為聽能解決說與讀以及寫的問題,這似乎有點不太現實。
(二)自我發展的動力不足
自我發展對于許多同學來說似乎是陌生的,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課堂里,憑借傳統的授受關系,教師講學生聽,只要認真聽課,考前認真背誦,便能取得較高的分數。這種“記問之學”對于一般的陳述性知識課程還可以理解,但是對于語言類課程則實在是讓人有點不可思議。很多同學平時沒有或少有自己學習語言的習慣,也沒有意識到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考試只要考前準備便能僥幸過關,這般種種都是沒有壓力惹的禍,“沒有壓力便沒有動力”,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沒有目標的學習與發展,則很有可能陷入沒有真正的學習與發展的泥淖之中,也將喪失學習與發展的動力。
(三)自我發展的方法不當
新事物的發展往往是順應規律的運動。講究方法實則是遵循規律。學習有法,學無定法,這事實上是在探討規律的普遍性與自身掌握規律的獨特性的問題。只有掌握了方法的學習與發展才是真正的學習與發展而非表面的浮華。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在教學語言方面的自我發展存在一個癥結性問題就是發展的方法不對。譬如,有些同學在學習普通話時靠閱讀來學習,這明顯是合乎語言學習的邏輯與規律的,普通話是說與讀占主角的語言學習活動。又比如,很多同學沒有晨讀的習慣,或者用早晨的語言學習時間來閱讀與做題,這對語言學習來說是不合時宜的。再比如,在語言學習的課堂上不少同學很少講話,很少回答老師的問題,其實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則是順應了學習的規律,激活了語言學習的細胞。
(四)自我發展的效果不夠好
自我發展的效果直接關乎教學語言的獲得與發展。自我發展的目標不明確,自我發展的動力不夠足,自我發展的方法不對路,自我發展的效果則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不夠好。通過調研與實驗,我們發現,不少同學的語言不通順,邏輯不嚴密;磨課時教學過程不完整,教學語言不順暢;甚至寫文章時出現不少錯別字,寫應用文的格式不規范不正確。學生缺乏語言的練習機會,主要是缺乏自我練習的機會。語言表達作為一名教師的基本素養,不少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卻著實不敢恭維。教學語言則是明顯不合格的,這就意味著離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二 問題根源探析
以上的教學語言職前自我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從表面來看和從考試要求來看似乎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是從職業發展來說卻不是小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務必找出其深層的根源性問題,做好分析。其原因是多元的,充滿著復雜性。
(一)教育缺乏純粹的學術傳統導致學風的浮躁
我國的教育從總體上來說,是向好發展,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我國的教師教育則更加明顯,從傳統意義上的師范教育轉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教師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教育環境的落后狀況,也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落實到師范生(未來教師)的培養方面,從單純的三字一話與一畫的“吃粉筆灰”式的教育轉型為用現代教育技術支撐師范生的培養。但是,我們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純粹學術的傳統卻在潛移默化中困擾著我們的學習。語言類課程的課堂變成了“寧靜的課堂”,學生們不發言,默默地堅守著所謂的自己。很大程度上缺乏“為了知識與技能而學習”的傳統,學習中的底線竟然是及格,一旦得知某個內容考試不考,立即終止該知識的學習。純粹靠考試來維持的學風只有浮躁可言,其導向則是帶有較強功利性的,考量的是該知識與內容的現實的用(價值)。這樣一來,要讓其對教學語言進行職前的自我發展幾乎很難實現。
(二)學生對從基礎教育轉型為專業教育不適應
大學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與原因很多,然而較為突出的不適應則是學習方式的不適應。學生們往往習慣于應試教育的“以考試棒為指揮”的學習,學習的目標是明確的,學習方式也是單純的,學習的安全感也是明顯的,只要跟著教師一起學習,學習成績就會好,可謂教師的教學水平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水平。基礎牢不牢不在你是否真努力,而在于課上是否聽講了,這是基礎教育的知識教育形式。然而,進入大學以后,首先失去的是方向感,因為教師不再手把手地進行教學,而是引導式教學,“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始關注學術與學生的素質發展,教師注重知識點的內在規律的揭示,拷問知識背后的“第三世界”。所有這些都讓習慣于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學習的學生不知所措,種種不適應,也許職業對他們來說還比較遙遠,故而專業教育或者職業教育對其來說顯得不那么重要。
三 職前自我發展的對策探尋
(一)教師要加強課堂的教學與管理
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學,課堂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故而,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要有意識地引導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鼓勵他們多發言,多進行語言訓練,不能止步于“我不知道”的回答,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啟發式教學。在大學課堂中,最容易關注的是知識本身,最容易忽視的則是學生。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寧肯多關注學生,少關注知識。教學語言務必做到“一對一”訓練到位。課堂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是要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課堂教學就是要集中精神“辦大事”,要充分考慮到“自由與紀律”的問題。課堂上的一切都將是自我發展的開端。
(二)教師要做好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
課堂的學習是有限的,自我發展才是無限廣闊的天地。教師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還要抓好學生的自我發展,注重對其自我發展的引導。在學生自我發展引導方面不能停留在“引”而不“導”,或者導得語焉不詳。不僅要把脈,而且要開方子。教師對學生教學語言的自我發展要重在方法的引導。真正做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有方向有思路。
(三)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法定的命題。然而,如上所述,我們現在是“主人”缺位,反客為主,學生都不是那么熱愛學習了,尤其是對教學語言的學習的“不愛”現象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們學生的發展。根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要求,教師要能“較好使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與書面語言,使用普通話教學”。語言的獲得離不開“心摹口追”。
(四)學生要不斷提升思維層次
思維層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層次。自我發展要想上檔次和上水平,其前提是思維要先上層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敗在“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學非有礙于思,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于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學生在自我發展過程中不要回避思考。同時,誠如馬克思所言,“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對教學語言的訓練實質上是對教學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的訓練。“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同時又是運用這種符號系統來交流思想的行為。”語言與思維是相得益彰的,語言的學習落到實處就是思維的發展與訓練。尤其是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的秘訣主要在于“合理地多思”。
參考文獻
[1]郭黎巖.心理學(第三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4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2-09/14/content_2224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