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人民調解制度及其重構,民間調解對犯罪的預防進行了論述。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不斷完善。但是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還存在著現實困境,調解人員和調解案件的數量下降,調解人員的素質不高。為了解決現實困境,我們應該重構人民調解制度,建立“雙軌制”社會協調機制;建立配套機制;堅持民間性原則;充分發揮預防犯罪的作用。
關鍵詞 人民調解制度 重構 民間調解 犯罪預防
作者簡介:秦芳,鄒城市司法局。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18
我國古代就有民間調解的傳統,現代人民調解制度在新民主義時期開始產生完善,在調解群眾糾紛和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隨著依法治國戰略思想的推進和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人民調解制度被忽略,使我國的人民調解工作面臨困境,在新時期需要完善人民調解制度,使其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一、人民調解制度的建立
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開始產生發展并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產生初期提倡農民的大小事應該由農會協調解決。因此,當時農民協會的產生還伴隨著專門調解組織的成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調解廣義上是指所有調解形式,狹義則專指民間調解。當時的人民調解主要是政府進行調解,對不涉及犯罪的民間糾紛進行調解。《蘇維埃地方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中就規定了村、鄉、區政府都有相應的調解職能,對民間糾紛進行逐級調解。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調解進一步發展,調解的組織原則和內容程序都逐步充實和完善。各抗日根據地的政府都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頒布了相應的調解工作的有關專門指示,如山東省、晉察冀邊區、陜甘寧邊區等地都頒布了相應的調解條例,這使人民調解制度開始向制度化、法律化發展,調解工作的法律地位和調解制度都實現了進一步發展。
1949年頒布的《調解民間糾紛的決定》開始把人民調解制度由農村開始推向城市,標志著我國人民調解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人民調解工作繼承發揚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優良傳統,并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1954年頒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暫行組織通則》提出民間調解不僅可以調解不涉及法律的民事糾紛,還可以調解性質較輕的刑事案件,這擴大了人民調解的范圍。在調解群眾糾紛,處理群眾矛盾的同時,還要向群眾宣傳政策法令,這是對其功能的進一步明確,使人民調解制度向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在鄉人民政府下設立專門的調解委員會,成員是由農民選舉產生的,這表明人民調解委員會行使國家權力機關授予的權力,履行糾紛調解職能,其工作具有行政性。由于調解委員會的成員來自于廣泛的群眾,又調解群眾的糾紛,因此又有很強的群眾性。《人民調解委員會暫行組織通則》把訴訟調解制度與人民調解制度分立開來,在這個通則中人民調解制度不再是其他制度的附屬和補充,而是有了自己獨立的地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整個人民調解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后,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在實踐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全面迅速的發展,為我國的城鄉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在1957到1976年間,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在錯誤思想的指導下,產生了很多強迫命令、違法亂紀的現象,雖然在曲折發展中調解了“大躍進”時期和三年困難時期的民間糾紛,但是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百廢待興,人民調解制度同其他制度一樣被肯定和恢復,繼續發揮調節職能,對促進當時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982年頒布的憲法中明確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這為人民調解制度的完善發展提供了憲法保障。在此之后頒布的法律又進一步明確完善了人民調解制度中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協議等相關內容,這促進了人民調解體系的完善和其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在調節民間糾紛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調解在解決社會矛盾糾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社會治安工作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幫助人民群眾實現自我管理、約束和服務。
二、人民調解的現實困境及原因
(一)現實困境
調解人員和調解案件的數量大幅減少。調解委員會作為一個群眾性自治組織,它的制度性權威來自于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的相關規章,制度上缺乏權威再加上工作人員素質的不高,使其調解工作缺乏權威性,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充分發揮調解功能。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更重視經濟建設工作,而忽略了人民調解工作。這些原因都導致調解委員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難以提高,很多工作人員離開了調解隊伍,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工作人員的數量開始逐年下降。調解案件的數量也在逐年下降。人們開始傾向于用法律來解決矛盾,導致我國民事案件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大量優秀調解員的離開,使調解工作質量下降,失去了群眾的信任,導致調解案件大幅度下降。
人民調解員素質不高。我國人民調解員隊伍年齡老化、文化水平、法律知識欠缺的問題日益突出,整體素質不高。造成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當前法律對人民調解員的擔任條件缺乏具體明確的規定,在城市中有高中文化的人就可以擔任調解員,在農村青壯年和高素質的人才大多進城務工和創業,很難選拔出適合的、高素質的調解人員。
(二)造成調解困境的原因
西方法治主義的誤導。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推行依法治國的理念,重視民主與法制建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過分迷信訴訟機制,認為法律訴訟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和矛盾。訴訟主義成為主流法律意識形態,人們認為人民調解制度是落后的,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人民調解制度受到冷落和非議,逐漸沒落并被邊緣化。實際上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是由古代民間調解傳統發展而來的,有一定的生存土壤。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群眾矛盾,還能在調解過程中宣傳相關法律知識,對人民調解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是能夠與現代法律和諧共存的。
人民調解制度發展滯后,難以滿足客觀發展的需要。人民調解委員會是群眾性組織,其工作受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司法行政機關和人民政府的監督和指導。這種制度上的混亂和重要性、法律地位的不明確,很容易造成責任分散,缺乏執行力。
三、制度的重構
(一)建立“雙軌制”社會協調機制
民間調解制度與訴訟制度的確立都是為了調解群眾的糾紛和矛盾,協調群眾之間的關系,使其和諧相處,確保社會有序、穩定、和諧的發展。因此可以建立司法途徑和民間調解并存的“雙軌制”社會協調機制。我國古代在法律上并不重視社會基層矛盾,認為這些事物是“薄物細故”,通過“鄉土規則”進行民間調解。法律對社會生活調解的忽略,使我們很難通過研究國家法律,分析某一時期的社會變化,特別是當時民眾的生活和日常經濟活動的變化。這也使民眾對法律產生陌生感,國家推行現代法律時受到抵制。
因此,在中國要建立“雙軌制”的社會協調機制,運用民間調解實現處理群眾矛盾,維護社會治安的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向群眾宣傳現代法律。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存在著法制系統和民間規則,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多元、平衡的糾紛解決機制,使國家法治和民間自治有效的結合起來,這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國家與社會秩序的二元性,要求人民調解制度應該存在并進一步發展完善。民間調解是我國的傳統,對當前法制建設具有推進的作用,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推進,民間調解制度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二)建立配套機制
針對當前人民調解制度被邊緣化的現狀,充分發揮其作為民間調解的基層群眾自治功能和社會自律功能,提高其公信力,使其獲得社會主流意識的認可,為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其次要關注人民調解組織和調解員減少的問題,在新型民間組織中加入調解機構,并提高其專業性。保障財政來源,給予調解員更多的物質支持,提高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最后要關注調解員整體素質和人身安全問題,建立完善系統的培訓機制,促進調解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保障調解員的人身安全,使其能安心順利的從事調解工作。
(三)堅持“民間性”原則
人民調解制度的作用主要有調解民間糾紛,幫助群眾進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務。人民調解委員會為群眾服務,是群眾性自治組織,它的權威性主要來源于村民或居民委員會。因此,人民調解制度具有民間性。人民調解在堅持“民間性”原則的同時,還要堅持自愿原則,這是人民調解制度的核心。調解委員會在進行調解工作時所采用的調解方式、調解程序、制定的調解協議都應該符合矛盾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取得雙方的同意。主動提供調解服務也是調解工作中的重要原則,在調解工作中要積極調停疏導,提出解決糾紛的建議,促進解決糾紛協議的達成。調解方式、程序等要自由、靈活、多樣,使人民調解制度充滿生命力。
(四)充分發揮預防犯罪的作用
民事糾紛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調解,導致矛盾激化很容易引起犯罪行為。因此,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作用,及時有效的調解民間糾紛,避免矛盾激化,引發犯罪。及時有效的調解工作不僅能夠解決矛盾,預防犯罪,還能對群眾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增強群眾團結,維持社會穩定。在進行調解工作時,工作人員要做好摸底工作,對調解案件認真分析,密切關注,及時化解,防患于未然。調解人員在按照法律規范調解糾紛的同時,還要針對案件,用法律的相關規定和道理溝通開導群眾,做好普法宣傳工作
四、結語
人民調解工作不僅能夠解決群眾糾紛,維持社會秩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犯罪。因此,在我國現代發展歷程中,不僅要重視法制建設,還要重視人民調解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于語和、劉志松.我國人民調解制度及其重構——兼論民間調解對犯罪的預防.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7(2).
[2]黃蕊.論我國的人民調解制度.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6).
[3]蔡思佳、徐夢堃.論人民調解依據的完善.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5(3).
[4]薛洪.人民調解制度立法完善:價值、問題與建議.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