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智慧的祖先創造出了許多十分精致的陶器,其中就包括人面魚紋彩陶盆、旋渦紋雙耳彩陶壺和八角星紋彩陶豆等史前的精品陶器。這些陶器,不僅是我們國家陶器藝術的瑰寶,也是我們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見證,非常值得我們認識和了解。在本文中,筆者就將對人面魚紋彩陶盆、旋渦紋雙耳彩陶壺和八角星紋彩陶豆這三種精致的史前陶器進行簡單的鑒賞與品評。
【關鍵詞】史前 陶器精品 鑒賞 品評
自人類會使用火以后,陶器的發明又一次成為了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不僅在我國,日本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都曾在考古工作中發現了一萬年以上的陶器,并且在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測定以后,結果顯示,其中年代最早的陶器已有1.7萬年的“高齡”。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器的地區之一。
一、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形成于七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便是我國進入新石器時期文化發展中的一條主干,主要展示的是中國母系氏族制度從繁榮至衰弱過程中的文化成就。比如人面魚紋彩陶盆(見圖1)就是其中極具代表之作,于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其高度為16.5厘米,口徑為39.8厘米,淺腹,底部接于平坦。
制作彩陶,是先在陶器的表面上使用各種顏色進行作畫,之后燒制而成,這樣制作出的彩畫色彩不會掉落。人面魚紋彩陶盆是由細泥紅陶所制,敞口,卷唇,內壁有黑彩繪制的人面魚紋。該人面基本為圓形,并且人面額頭的左半部分為黑色,右半部分呈半弧形,可能源于當時的紋面習俗。人面的神態十分安詳,眼睛的形狀細且平直,鼻梁較挺,嘴邊有兩條變形的魚紋,魚頭的部分與人嘴的外部輪廓相重合。再加上人面兩旁的小魚,形象的人魚合體就形成了。此外,人面的頭頂還有尖角狀物,像是發髻,亦像是魚鰭,使整個人面顯得更加的華麗和威武。
在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周易》中,“魚”蘊含著“男女相合”的意思,我們依此進行推測,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人面魚紋,可能同樣含有祈求生殖繁衍的含義。目前在學術界對人面魚紋圖案的含義已經出現了近30種觀點,其中主要有祖先形象說、神話說、圖騰說、面具說等,甚至有人認為其是外星人的形象。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人面魚紋圖案所反映的,是人與魚之間密切的關系和特殊的感情。因為當時的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以漁獵為生,喜愛魚也崇拜魚,并認為自己的氏族起源于魚,所以將魚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人面魚紋的圖案,即代表著人與魚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在《山海經》中,顓頊在死后又復活,化身為魚,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魚紋很可能代表著人格化的魚神。
仰韶文化至今已有近七千年的歷史,其遺址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河的中游、渭河、汾河流域,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其中半坡代表的是早期的文化,彩陶以盆、壺、缽和尖底瓶較為多見,而進行彩繪的圖案,則以魚、鹿蛙、羊等動物紋,人面紋,網紋,三角等幾何形狀的圖案,其中魚紋最為常見。
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發展,從最初的寫實逐漸的發展到了抽象,非常符合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在我們人類對世界認識的過程中,首先能夠感受到的是真實的、自然的世界,之后才能夠進一步的認識到各種事物之間的不同,所以出現了魚紋之類的圖案。在這些圖案之中,我們不僅能夠欣賞到遠古時代的藝術,也可以對我們的祖先認識世界的過程進行更好的了解。
對我國的考古歷史進行回顧,我們可以發現,彩陶是仰韶文化給我們最初的、最直觀的印象,并且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仰韶文化的面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在此,筆者認為有必要介紹一下龍山文化中彩陶對于中國考古的意義。在20世紀的上半葉,我國的第一代考古學家對山東省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挖掘,在此處出土了很多的陶、石、角、骨等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彩陶。在我國近代的考古學發展起來之前,有一些國外的學者堅持中國文化的“西來說”,也就是認為中國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學者堅持認為中國文化土生土長,但是對于“西來說”,拿不出有力的證據進行反駁。終于,在龍山的文化遺址出現了諸多的史前陶器,證明了中國存在著與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有力地打擊了西方學者的中國文化“西來說”,增強了中國人民自信心和凝聚力。在此之后,在我國各地陸續出土了更多的文物,推動了我國考古學的發展,并且隨著我國考古研究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諸多史前文物中存在著很大地域差別,也探究到了越來越多的關于我國的歷史文明。
二、漩渦紋雙耳彩陶壺
據科學測試,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前2300年。文化背景彩陶出現于6000多年前,是在燒造紅陶的基礎上,在黃河流域自東向西發展起來的。1975年從永靖縣鹽集鄉金泉遺址征收的漩渦紋雙耳彩陶壺(見圖2),屬于一級文物,整體為泥質橙紅陶,外形具有“侈口、直頸、溜肩、圓腹、平底”的特點,并且壺腹處有對稱雙耳作為裝飾。漩渦紋雙耳彩陶壺重量為1.13千克,高度為25.6厘米,口徑為9.6厘米,腹徑為21厘米,底徑為8.8厘米,整體造型勻稱、流暢,于壺口沿部飾短豎線紋,頸部飾黑色寬帶紋及平行線紋,肩部飾四周平行線紋,腹部飾主題紋飾漩渦紋,以漩渦中心為點,依托弧線組成四個大漩渦。
漩渦紋雙耳彩陶壺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除了接近底部的位置沒有進行彩繪以外,此壺幾乎是通體的彩繪,并且使用了給人對比感十分強烈的黑地留白的方式以表現紋飾,其上所繪制的,點、線、面搭配得當而富有節奏,給人以明朗、熱烈、奔放的美感。
漩渦紋雙耳彩陶壺屬于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一般來說,此類型的彩陶具有一個特點,就是用紅彩和黑彩兩色相間的鋸齒紋為骨架構成各種圖案,再在細節部分裝飾幾何紋或網格紋等圖案。并且,半山類型彩陶的裝飾花紋比馬家窯類型彩陶的裝飾花紋更加復雜,所繪制的圖案面積也更廣,特點是從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見的有水波紋、漩渦紋、葫蘆紋、菱形網紋、蛙紋方格紋、平行帶紋等。
有考古結果顯示,在馬家窯文化時期,華夏大地洪水泛濫,祖先們對水的感情變成了愛恨交加。一方面,水是生命的源泉和生活的基礎,因為有了水,才有當時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泛濫的洪水,無情地剝奪了人類的家園和生命。自此,祖先們對水單純的敬畏也就變成了對水圖騰的崇拜,祖先們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由水的漩渦中出來的,又將歸于水的漩渦,水的漩渦就足夠表明水的奇妙和深不可測。
祖先們對水的崇拜,對水的漩渦的敬畏,在漩渦紋雙耳彩陶壺的圖案上就很好的體現了,我們不能不說這里有種天然的契合,最簡單的形式,往往是最古樸的美。
三、八角星紋彩陶豆
1978年,八角星紋彩陶豆(見圖3)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它的原材料是經過篩洗的細泥紅陶。其口徑為26厘米,足徑為14.5厘米,高度為28.4厘米,屬于非常典型的大汶口彩陶器。
八角星紋彩陶豆的上半部分是豆盤,圓唇形,斜口,深腹,底部是一嗩吶形狀的圈足。并且在其腹部和圈足部都附有一層顏色為深紅的陶衣。八角星紋彩陶豆斜面檐口部分有白底紅、褐色圖案,圖案全部為數顯與半圓形相間交錯;其腹部同樣是以白色、紅色和褐色為主,紅色、褐色為底,在白色上繪制有方形空心的八角星五個,并在八角星之間全部以兩列白彩豎線作為間隔。在其圈足部位,兩圈彩帶均為褐色,并且在彩帶之上有白彩繪以貝形。
我國山東省,因地處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先秦時期隸屬于齊國和魯國,所以也被稱作“齊魯”,在現代簡稱為“魯”,省會濟南。
在我國的山東省,北辛文化是彩陶最早的出處。最初,所謂的彩陶僅僅是在陶器的口沿處、腹部等位置繪以黑色或紅色的彩帶,直至大汶口文化出現。在大汶口文化出現的早期,彩陶逐漸開始增多,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趨于成熟。
在大汶口文化當中,彩陶器上所繪制圖案多以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幾何圖案為主,比如花和葉十分常見。其進行施彩的技法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就是原地作畫和“施陶衣”。原地作畫是首先將陶器燒制好,然后直接在陶坯上進行作畫,但是此種方法有一個弊端,就是只能夠繪制比較簡單的紋樣,并且顏色也只有單純的黑色或是紅色。另一種“施陶衣”,就是首先將陶器燒制完成,然后在陶器需要進行作畫的部分涂上一層加了色彩的泥漿,就稱為“施陶衣”。在進行“施陶衣”之后,再在陶器上進行圖案的繪制。陶器經過了“施陶衣”,能夠繪以的色彩就更多,除了常見的黑色和白色以外,黃色、褐色等多種顏色的繪制都能夠實現。在色彩增加的基礎上,圖案方面,更加講究對陶器圖案的設計,講究對稱的美感,并且圖案更加復雜多樣,色彩對比鮮明、層次間的效果也更加突出。以這一件八角星紋彩陶豆為例,這一件陶器即是先進行“施陶衣”,然后進行繪制的,在繪制方面,構圖的設計和施彩的技巧都非常集中的體現出了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彩陶工藝水平的高度。
其實在大汶口文化時期中,類似于八角星紋彩陶豆的陶器相當之多,而關于此類紋樣所承載的含義,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其代表著太陽的光芒四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其八角代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代表大地,寓意為“天圓地方”。就八角星紋彩陶豆出土的情況來看,其來源多為古墳墓,盤中常盛有豬頭、顎骨、豬手等貢品。眼前這一件八角星紋彩陶豆制作工藝精良,彩繪技術也相當精湛,其上的條紋與八角星的線條都十分流暢,結構的組織也更加新穎,具有強烈的色彩對比,能夠使人感到十分新鮮和優美,可謂是我國彩陶藝術中的瑰寶。在約5000年以前,當時的人們正處于原始的社會,物質生活十分不發達,此般制作精良的彩陶器,基本不可能是人們在日常中所使用的普通用具,而非常可能是原始社會人民崇敬的、畏懼的、重視的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禮儀用品。
我國的彩陶藝術一直處于發展和變化之中,直至進入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已經能夠分為三個主要的傳統,分別是處于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處于黃河中游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彩陶以及處于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三個主要的彩陶文化傳統當中,大汶口彩陶文化與馬家窯彩陶文化、仰韶彩陶文化相對比,能夠顯現出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個是大汶口彩陶文化中的彩陶藝術品上所繪制的圖案更加具有多樣性,色彩也更加豐富,亦被稱為“復彩”,在一幅圖案上,大汶口彩陶文化中的彩陶藝術品常常是紅色、黑色、褐色、白色等各種顏色并用,使陶器上的色彩更加的鮮亮和絢爛。與此同時,在馬家窯彩陶文化和仰韶彩陶文化中,應用較多的依舊是單一的顏色,其中以紅色或黑色最為常見。另一個特點就是,大汶口彩陶文化中的彩陶藝術品上,具有更加別具一格的彩繪紋樣題材。一般來說,在馬家窯彩陶文化和仰韶彩陶文化中,能夠作為代表紋樣的圖案,基本是鹿、魚一類漁獵動物的變形圖案或是以人形的紋樣為主,而大汶口文化中的彩陶,更多的表現了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幾何,并以此為基礎創造出了禾束紋、花瓣紋、連貝紋、八角星紋、連柵紋等多種新鮮的紋飾。
結語
作為在我國考古過程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文物,陶器是我國進行考古研究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近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逐漸實現了多學科的合作,對陶器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更新中。本文中筆者僅對少數史前陶器精品做了簡單的鑒賞與品評,日后還需更加深入研究,以求能夠打開我國進行陶器研究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李棟.山東史前陶器精品鑒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4):18~21.
[2]馬林.中國史前制陶工藝流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1):102~109.
[3]冉升.會寧縣博物館館藏精品彩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9):62~65.
[4]陳茜茜,楊玉璋,張居中等.浙江小黃山與河南賈湖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化學組成的WDXRF分析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1(11):3140~3144.
[5]李乃勝,楊益民,何弩等.陶寺遺址陶器彩繪顏料的光譜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8(4):946~948.
[6]楊玉璋,張居中,左健等.”鐘離君柏”墓出土彩繪陶器顏料的光譜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4):1130~1133.
[7]孫顥.第二松花江中游地區靺鞨、渤海陶器與高句麗陶器比較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220~222.
[8]王向陽,姚莉秀,楊杰等.新石器時代古陶器的化學計量學研究[J].分析化學,2006,34(12):1767~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