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郁松
【摘 要】本文以帶特殊信息的銅鏡圖片和實物為研究對象,分析銅鏡圖片和實物上遺留的鑄造痕跡,提出了“紋飾雕版制范及技術進化論”“青銅鏡進化樹根圖”,闡述了戰末至宋早青銅鏡紋飾制作技術的演變。
【關鍵詞】銅鏡 紋飾 雕版制范 鑄造
三、紋飾雕版制范技術進化重組
(一)雕版制范技術發展的兩個階段
以軸心雕版制范技術理論為基礎,縱觀整個時期的銅鏡發展,技術經歷了兩個階段。以東漢中期的剪紙鏡出現為標志,以前為第一階段,是雕版部件的組合使用,稱分組雕版階段。第二階段以剪紙鏡出現起到青銅鏡時代的結束,除外環和鏡鈕以外,中區圖形、圖案、浮雕都雕刻在一個雕版上,一個整體的壓印泥范,稱整體雕版階段。其實,階段劃分也可以紙版印刷為標志,分為兩個階段。
(二)鏡種的進化重組
參考生物進化的分類,戰國后期至北宋早期的青銅鏡可分類如下。
1.分組雕版制范(時期):(1)鏡面平面鏡目(階段),包括弦鈕鏡科,細分有拼兌地紋鏡屬、整體地紋鏡屬、翹沿鏡屬。全雕版鏡科,細分有銘文鏡屬、同源圖案鏡屬。(2)鏡面曲面鏡目,包括線條畫鏡科,細分有神人神獸鏡屬、旋轉對稱鏡屬。
2.整體雕版制范(時期):(1)鏡面曲面鏡目(階段),剪紙鏡科細分有吉語鏡屬(見圖12)、鏡像對稱鏡屬等。淺浮雕鏡科細分有普通淺浮雕鏡屬、畫像鏡(紹興鏡)屬(見圖13)等。高浮雕鏡科包括三國西晉鏡屬。(2)鏡面平面鏡目(階段),細分有東晉南北朝鏡屬、隋鏡屬、唐鏡屬、五代宋早鏡屬。西晉至南北朝時期出土銅鏡不多,無法詳細分類,還需大家完善。屬下還有種、類的細分,筆者為此制作一幅“鏡種樹根圖”。從樹根圖可見,相同題材如龍紋、禽鳥紋等,反復出現在不同時期,但不同時期形象不同。以圖14、圖15、圖16黑圈處紋飾為例,龍紋在不同時期形象并不相同。
(三)主要鏡種工藝流程及紋飾特點簡介
1.拼兌地紋鏡屬。工藝大致流程為先壓印圓坑,在圓坑內用陶質紋飾雕版壓印地紋,補泥,壓印各種主圖形、主圖案,中心圓孔涂封范泥后,用預先做好的弦鈕配件壓印出鈕腔。泥范燒制成陶范后,在鈕腔位置放入弦鈕配件,弦鈕露出兩條裙邊,用于融合銅水,注入高溫銅水鑄鏡。筆者分析認為拼兌地紋并非是在泥范上粘貼紋飾泥模塊制作而成,而是使用包含拼兌紋飾的陶質雕版制作。制作陶質雕版時,在雕版上拼兌紋飾泥模塊。筆者將在后文的補充說明里詳細介紹。紋飾特點:(1)外環是平面圓環。(2)紋飾間有類似傷疤的拼兌鑄痕。(3)鏡鈕是等弦鈕。
2.整體地紋鏡屬。第一種工藝大致流程為壓印圓坑,補泥,壓印主紋圖案,在泥范的地張上用竹木簽描畫水渦紋等地紋圖形。涂封中心圓孔后,直接向泥范中插入預先做好的弦鈕配件,弦鈕露出兩條裙邊,用于融合銅水。泥范燒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溫銅水鑄鏡。第二種工藝流程與拼兌地紋鏡屬相同,不同之處是使用大塊且整體的泥塑紋飾塊制作陶質雕版。紋飾特點:(1)外環是平面圓環。(2)從實物觀察可知一部分地紋在壓印主紋后,是由人工精修上去的,另一部分為一個整體的泥塑制作。(3)鏡鈕是等弦鈕。
以西漢早期三菱龍紋鏡為例(見圖17),說明“地紋是在壓印主紋后人工精修上去”的事實。圖中放大紅色方框位置時發現,主紋左側的水渦紋圓線,沒有穿透主紋,向右側衍射(見圖18)。其他地方還有類似現象。水渦紋不衍射,說明紋線為后刻。再看矩形位置,主紋出現缺塊,缺塊上有斜刻線條疊壓,說明主紋制作在前,刻畫線制作在后(見圖19)。再看黑圈位置,工匠甚至出現漏畫紋線露出地張的情形(見圖20)。
3.翹沿鏡屬。工藝同整體地紋鏡屬。紋飾特點為:(1)外環最外沿向上翹起。(2)地紋在壓印主紋后由人工精修上去。(3)鏡鈕是斜弦鈕。
4.全雕版科銘文鏡屬。工藝大致流程為壓印圓坑,補泥,由外向內依次用文字、幾何圖案等雕版壓印,用竹木簽在空位地張人工精修、裝飾,涂封中心圓孔后用鈕壓印。泥范燒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溫銅水鑄鏡。紋飾特點:(1)外環是平面圓環。(2)文字線條呈倒“V”形,小部分呈梯形。(3)鏡鈕呈炮彈形像帶座的陀螺。
5.全雕版科同源圖案鏡屬。工藝同銘文鏡屬。紋飾特點:(1)外環是平面圓環。(2)圖案立體對稱。(3)鏡鈕呈炮彈形像帶座的陀螺。
6.線條畫鏡科神人神獸鏡屬。工藝大致流程為壓印圓坑,補泥,由外向內依次用外環、鏡區方形或圓形等雕版壓印,用紙版在中區印刷線條,用竹木簽臨摹線條,在空位地張人工精修、裝飾,涂封中心圓孔后用鈕壓印。泥范燒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溫銅水鑄鏡。筆者試圖在已干硬的范泥上用牙簽刻畫線條,發現效果不佳且牙簽易折斷,所以傾向認為線條是在泥范潮濕、將干未干的階段刻畫的。所用的顏料不溶于水,可以是研磨過的碳粉。紙張可能經過煮蠟、煮油之類的防濕處理。紋飾特點是紋飾線條為“米錐體”。
“米錐體”線條起步處、收筆處小而尖,帶圓滑斜坡,線條中部較粗大、圓滑,整個線條類似一顆米的形象,故稱為“米錐體”。如圖21內紋飾,“米錐體”的中間位置任意延長形成鏡上的各個線條,這些線條構成人物、動物、神獸的圖形,故稱線條畫鏡。從銅鏡實物看線條如米粒般粗細,用刀具雕刻這種通體圓滑暢順的線條,且與版面地張接合平滑,基本是不可能的,將版面地張打磨得光滑平整是另一大難度,因此雕刻的制作不符合“工匠精神”。制作這種線條最簡單可行的方式是用刀口似牙簽的竹木簽在泥范上直接刻畫。制作弦紋線是將竹木簽刺入范泥,轉動托盤便成。如果沿靠空心圓板刻畫,不好抓穩圓板,如果沿靠實心圓板刻畫,容易壓壞泥范紋飾,兩種情形都不符合“工匠精神”。
7.線條畫鏡科旋轉對稱鏡屬。工藝同神人神獸屬,不同之處是圖形為旋轉對稱圖形,是采用同一雕版(圖章)重復壓印紙張制作的。紋飾特點:(1)紋飾線條是“米錐體”。(2)圖形有90度、180度旋轉對稱現象。折紙、剪紙制作的圖案是鏡像對稱。這個鏡屬的鏡子只有旋轉對稱,沒有鏡像對稱現象,說明這個時期并未出現折紙印刷、剪紙印刷工藝。
8.剪紙鏡科吉語鏡屬。工藝大致流程為壓印圓坑,補泥,中區用整體紋飾雕版壓印,在空位地張人工精修、裝飾,涂封中心圓孔后用鈕壓印。紋飾特點:(1)鏡面為凸曲面,鏡鈕增大。(2)圖案在同一曲面上。(3)圖案一般為兩部分旋轉180度對稱。紙版制作方法是一次對折后剪紙,將剪紙沿中線撕開,將另一半翻轉過來,重新接合。在相同尺寸下,凸曲面可以獲得更大的影照空間,但內應力增大,對應需要增大鏡鈕。增大的鏡鈕又壓縮鏡背的紋飾布局空間。兩者是矛盾關系。董亞巍先生已有論著,不再累述。
9.剪紙鏡科鏡像對稱鏡屬。工藝同吉語鏡屬,紋飾特點為圖案在同一曲面上且圖案鏡像對稱。
10.淺浮雕鏡科。工藝大致流程為壓印圓坑,補泥,由外向內依次用雕版壓印,在空位地張人工精修、裝飾,涂封中心圓孔后用鈕壓印。泥范燒制成陶范后,注入高溫銅水鑄鏡。紋飾特點:(1)鏡面變為曲面,鏡鈕增大。(2)圖案呈簡單多層次的浮雕。
11.高浮雕鏡科。工藝同淺浮雕鏡科。紋飾特點基本同淺浮雕鏡科,鏡鈕更大。
12.平面鏡目(階段)東晉南北朝鏡屬。工藝同淺浮雕鏡科。紋飾特點是鏡面變為平面,鏡鈕回到小球鈕狀。因出土鏡少,需要大家的完善。
13.平面鏡目(階段)隋鏡屬。工藝同淺浮雕鏡科。紋飾特點:(1)鏡面變為平面,鏡鈕回到小球鈕。(2)文字與現代繁體字相同。(3)圖案保持神人神獸題材。
14.唐浮雕鏡屬。工藝大致流程為壓印圓坑,補泥,中區用整體紋飾雕版壓印,涂封中心圓孔后用鈕壓印。紋飾特點:(1)鏡面是平面鏡,鈕回到小球鈕。(2)中區圖案為整體鑄造。(3)鏡鈕初期為帶座鈕,后為無座鈕。
15.五代宋早鏡屬。工藝大致流程同唐鏡。紋飾特點:(1)鏡面是平面,鏡鈕回到小球鈕。(2)中區圖案一個整體鑄造。(3)題材不如唐鏡多元化,做工不如唐代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全雕版科同源圖案鏡屬、線條畫鏡科旋轉對稱鏡屬、剪紙鏡科鏡像對稱鏡屬都是對稱相似的圖案,但它們的風格特點不同。全雕版科同源圖案屬是浮雕(立體)對稱(見圖22),線條畫鏡科旋轉對稱鏡屬是同面線條對稱(見圖23),剪紙鏡科鏡像對稱鏡屬是同面平臺對稱(見圖24)。
戰國后期至北宋早期,橫跨一千多年,外環雕版、鏡模等雕版式樣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斷定銅鏡時期除了靠圖形、圖案特點,還要參考鏡鈕、外環等其他模塊的風格,在此無法一一道盡。青銅鏡紋飾制作史本質是印刷史,以雕版印刷為主,紙版印刷為補充。史書說雕版印刷術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觀點是不妥當的,從紋飾雕版制范理論看,雕版印刷技術早在戰國后期已廣泛使用在銅鏡紋飾的制作上,雕版印字早在西漢中期就使用在銘文鏡上,雕版印紙是紙張成熟以后的事情,所以雕版印刷技術要提早1000年。
四、鏡種樹根圖與朝代時間的大致比對
依據技術進化論,比對新莽鏡、三國神獸鏡兩種有紀元的鏡種,前溯后退可以重組各個鏡種的大致時間。鏡種與朝代時期的比對不一定很精確,需要考古資料修正,但因鏡種先后順序基本正確,所以誤差不會太大。筆者為此制作《鏡種樹根圖》《朝代時間比對圖》(見圖25),因篇幅所限,以后補登《鏡種樹根圖》。
五、后語
青銅鏡紋飾制作技術傳承了一千多年,然后沉睡了一千多年,現在終于出現在大家眼前。該技術比鑄錢技術更為復雜。竹木器具無法留存千年,通過遺址考古驗證其存在已不可能了。鑄造失真環節太多,通過鑄造痕跡驗證也不容易。文字資料不完整,通過資料重組也毫無頭緒。該理論依據圖片和實物驗證出來,客觀存在,經得起銅鏡鑄造痕跡的現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