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
【摘 要】教育公眾不但是社會賦予博物館的重要職能,而且更是博物館所應盡的職責義務。隨著我國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續增加,游覽博物館和觀看展覽成為越來越多人們重要的休閑度假和提升自我的方式。在增長知識、充實頭腦的同時,也能達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每個人參觀博物館都會擁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文章重點聚焦高中生這一特殊群體,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例,分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參觀博物館對其自身成長、成才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高中生 博物館 重要意義
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概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于渝中區人民路236號,是保護、研究、展示重慶和三峽地區歷史文化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3月8日成立的西南博物院,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郭沫若親自為之題寫館名。1955年6月,隨著西南大區的撤銷,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27日,為更好地保護和展示三峽地區文物的搶救成果,將重慶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和三峽文化專題展覽館集于一身,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正式命名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05年6月18日,新館建成開放。整座建筑依地勢起伏而建,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5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2.1萬平方米,宏偉壯觀,大氣磅礴。新館緊鄰重慶市人民政府,通過中間大型的重慶市人民廣場與重慶市人民大禮堂遙相呼應,三者均為重慶市地標性建筑物。2008年3月26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正式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成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直轄市級綜合性大館、中央與地方共建博物館,并相繼獲得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學雷鋒示范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3萬余件(套),包共23種文物類別,包括陶瓷、書畫、玉器、石刻、古籍、青銅器等,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博物館有10個常設展廳、3個臨時展廳和1個環幕電影放映廳,分別為一層“壯麗三峽廳”和“環幕電影放映廳”;二層“遠古巴渝廳——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和“重慶——城市之路廳”;三層“巴蜀的怒吼”“歷代錢幣廳”“漢代雕塑藝術廳”“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廳”;四層“歷代書畫廳”“歷代瓷器廳”“李初梨捐獻文物廳”。此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擁有雄厚的人才實力和技術經驗,具有舉辦大型展覽的條件和能力,常年不斷推出各種全新題材的臨時展覽以饗觀眾。
二、高中生參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博物館與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珠聯璧合,都在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博物館本身就是作為社會公益性文化機構,并且以教育作為開辦的首要目的而存在。2015年3月20日,國務院公布實施的《博物館條例》將“博物館”定位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其次,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塑造個體能力與品格道德的教育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在孩童啟智階段協助家長實現家庭教育向學校教育的過渡,在青少年進入成年前縮小學校教育和社會約定行為間的差距。最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具有雄厚的實力基礎和悠久的社教傳統。根據重慶市文物局印發的《2016年度全市博物館名錄》顯示,重慶市共有備案博物館87家,其中國有博物館70家,非國有博物館17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作為重慶地區的龍頭博物館,具有其他館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此外,早在1951年西南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成立之初,就把輔助教育、促進學術作為工作目標,宗旨為從事科學教育之推廣及專門學科之研究。經過60多年的繼承與弘揚,形成“典藏立館、社教興館、科研強館”的辦館理念。
每個人參觀博物館都會擁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下面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例,分四個方面展開論述高中生參觀博物館對自身成長、成才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同時,也留下極其豐厚的珍貴文物。文物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和文明的結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自己的祖國、民族、同胞懷有深厚的感情和飽滿的熱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高中生的年齡大多為14~18歲,處于逐漸擺脫懵懂無知走向理智成熟的階段,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逐漸形成并鞏固的關鍵時期。因此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和審美情趣的教育熏陶十分必要。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機構,館藏有眾多表現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物。這些文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文化的歷史根脈和赤子情懷。走進一層參觀“壯麗三峽廳”和“環幕電影放映廳”,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萬古造化,欣賞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灘多水急的西陵峽,感受長江三峽的物華天寶、燦爛文化、危崖秀峰、驚濤拍岸、云霧繚繞、風土人情、道教神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便會油然而生。這里陳列有著名巾幗英雄秦良玉攜帶的“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印”和生前穿披的戰袍鎧甲。明末清初,天下大亂,女中豪杰秦良玉率領驍勇善戰的白桿兵起兵勤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為此明崇禎帝親寫贊詩四首予以褒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大量關于三峽大壩修建的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最具有紀念意義的是2003年7月3日,三峽百萬移民獲得“2002年度感動中國特別獎”的獎杯和證書。庫區百萬移民為世紀工程三峽水利大壩的順利建成,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義為最高道義,舍小家、為大家,舍己為公、無私奉獻更是愛國主義的生動詮釋。在二層“遠古巴渝廳——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有一尊巴蔓子持劍自刎塑像。據《華陽國志》載,巴蔓子為維護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寧可斷頭謝罪也不愿割讓城池,其剛烈英勇、忠肝義膽的品質讓楚王也慨嘆道:“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抗日戰爭是中華兒女抵抗日本法西斯主義軍國侵略、捍衛國土家園統一完整、爭取和平解放的正義戰爭。經過長達十四年的浴血奮戰、頑強拼搏,中國人民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之后,終于贏得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敵入侵斗爭的完全勝利。重慶作為戰時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遠東指揮中心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廣大巴渝子弟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巨大的貢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現有抗戰文物一萬余件(套)和展示抗日戰爭的專題展廳——“巴蜀的怒吼”。在展廳中,臨有馮玉祥將軍奮筆疾書的《還我河山》石刻(見圖1),利用現代高新科技和聲光電相結合模擬還原當年重慶大轟炸和大隧道慘案場景,真實再現了日軍的殘酷暴虐、瘋狂野蠻,重慶百姓的吶喊求生、痛苦掙扎、剛毅堅卓,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作為祖國未來希望的青年人更應該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相信高中生在參觀過后,必定會產生懷愛國之情、樹報國之志、踐強國之行的強烈愿望。
(二)有利于增加高中生對家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杰出人物的熟悉了解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精神文化的名片,文明程度的標志,體現了人類對自身文化遺存和歷史脈絡的珍視。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杰出人物有所了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二層“遠古巴渝廳——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展示了從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人類骸骨(距今200萬年),1984年出土于巫山龍骨坡的猿人下頜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巴國歷史。清晰地展現了從猿到人,從匍匐大地到直立行走,從懵懂無知到紡線制陶,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從茹毛飲血到制火燒烤,從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人類漫長的演化進程。特別值得一看的還有造于商代的三羊尊、戰國時期的虎鈕錞于(見圖2)、玉具劍、鳥形尊(見圖3)、錯金犀牛帶鉤、鎏金編鐘。欣賞巴人使用過的劍矛鉞戈,遙想當年金戈鐵馬、浴血搏殺的場景,感受巴人高超的青銅造像技藝、英勇剛烈的性格、多姿多彩的文化、獨特的審美情趣。
同樣位于二層的“重慶——城市之路廳”,展示了從19世紀末重慶開埠到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掛牌揭幕大會的百余年城市發展史,見證重慶從古代區域性政治軍事中心到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滄桑巨變。一進展廳,映入眼簾的就是重慶府城的老照片和晚清重慶全貌沙盤模型,實景復原老重慶的街頭巷貌。漫步其中,好像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風云激蕩的晚清民國時期,魁星閣模型、大戶人家的石朝門、“人道美”油臘鋪、“聚珍堂”古玩店、縫紉店、“三民齋”合川桃片、馬記火鍋店、棉花店、打鐵鋪、“延壽堂”中藥鋪、竹器鋪、剃頭匠、黃桷樹、說書人、大花轎、洋行、郵局、醫院……還陳列有近代重慶工業飛速發展的見證物,自來水廠建廠時的大閘閥、北川鐵路蒸汽機車、榮昌夏布紡織機、銅元局鱷魚式剪刀機、《新華日報》印刷機、250小型軋鋼機、大清國子彈裝配機、橋梁專家茅以升設計的望龍門纜車使用的西門子電動機……此外,還珍藏有大量見證重慶20世紀發展重要時刻的珍貴照片和資料。諸如1929年2月15日,市政廳改為市政府,重慶市正式宣告成立,潘文華任第一屆市長;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公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隨著國家機關、工礦企業、文化機構、金融銀行的紛紛內遷,重慶從一個地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躍成為戰時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中心和國際反法西斯名城;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三位偉人主政西南大區;1952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施工的成渝鐵路建成通車;20世紀50年代的重慶市三大建筑工程,人民大禮堂、大田灣體育場、勞動人民文化宮相繼落成;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李鵬總理提請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重慶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重慶兒女終生銘記的時刻。
重慶是一座英雄輩出的歷史文化名城。尤其近代以來,巴渝兒女為爭取民族獨立、民主自由而拋頭顱、灑熱血,涌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馬前卒——鄒容撰寫的《革命軍》,發出“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脫去數千年種種之奴隸性質”,建立“中華共和國”振聾發聵的吶喊,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運動,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來和清王朝的滅亡,被海內外譽為“中國的人權宣言”。楊滄白領導建立的重慶蜀軍政府,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省級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尤其讓人欽佩的是江竹筠,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江竹筠烈士的親筆遺書(見圖4)。在暗無天日的渣滓洞監獄,面對獄中敵人的暴力酷刑和死亡威脅,江竹筠依然堅貞不屈,從容無畏,表現出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心里時刻牽掛著寄養在親戚譚竹安家中的兒子——彭云,信中告誡兒子要樹立遠大理想,不可嬌寵溺愛,飽含著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愛和殷切希望。此外楊闇公烈士日記、文澤烈士《天快亮的行兇》、鄒容寫給父母的信等都讀來無不令人感動,催人淚下。
(三)有利于高中生鞏固對課本知識點的認知、掌握,增智廣才
2015年國家文物局與教育部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文教結合 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指出“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建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參觀博物館對高中階段的各個學科都有一定的裨益,尤以歷史學科最為明顯。根據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絕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開始接觸歷史的學習,對歷史已有粗淺的了解和掌握。高中階段,學生們的歷史知識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鞏固,通過博物館陳列的實物標本和圖片資料能更方便學生系統認知、掌握課本知識點。誠如中國博物館界先驅、考古學家曾昭燏和李濟在合著的《博物館》中所言:“向兒童講解一科學之原理,一機械之構造,或一地方之形勢,父母師長,諄諄千言,不能望其必曉。惟率之至博物館,使其一見實物或模型,則可立時了然。如見一歷史陳列室,則可想見當時生活之情形。見一藝術名家作品陳列室,則可明了其作風與其所用技術。”可見博物館的生動性、真實性、直觀性是任何歷史教科書所無法比擬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大量高中歷史課本中出現的實物、圖畫、照片、場景。例如,在“歷代錢幣廳”中就展出有商周貝幣,春秋戰國的刀幣、布幣,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通寶、雪花銀、銀元、法幣、金圓券等實物。在“壯麗三峽廳”懸掛有宋蒙釣魚城激戰正酣的大型壁畫。“重慶——城市之路廳”介紹了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簽署的整個經過。巴蜀地區是我國古代石闕建筑和畫像石磚出土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在學習漢代歷史之后,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正中心就擺放著挺拔巍峨的烏楊漢闕。在三層“漢代雕塑藝術廳”,同學們通過觀察一件件雄渾的畫像石(磚)和一尊尊生動的泥塑陶俑,就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大漢帝國的氣度恢弘、粗獷豪邁、開拓進取、勇于征服、敢于創新的品格;了解到漢代人們的宴飲娛樂、門闕宅邸、風俗習慣、審美意趣、神話宗教、生活百態;認識漢代藝術不可阻擋的氣勢美和樸實無華古拙美感。漢代先民通過畫像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以石為紙,以鑿代筆,將神話與歷史、現實與虛幻緊密結合。諸如矯健軒昂的銅牽馬俑、慈祥和藹的哺乳俑、憨態可掬的說唱俑(見圖5)、氣定神閑的鼓瑟俑、驚心動魄的荊軻刺秦王畫像石(磚)、威風馳騁的奔馬畫像石(磚)、婀娜多姿的盤鼓舞畫像石(磚)、描繪豐收喜悅的弋射·收獲畫像石(磚)……都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生動傳神。在高中生學習了抗日戰爭之后,可以參觀同樣位于三層“巴蜀的怒吼”。整個展廳共分七個單元:第一單元“民族危難救亡興起”;第二單元“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第三單元“川軍請纓不辱使命”;第四單元“愈炸愈強同仇敵愾”;第五單元“生產建設支援前線”;第六單元“承續國脈文化先鋒”;第七單元“共慶勝利共載記憶”。全面展現了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四年艱苦抗戰的歷史過程和巴蜀兒女百折不撓、奮發自強的英勇情懷。
(四)有利于陶冶高中生的道德情操,提升欣賞高雅藝術的能力
高中生面臨高考的嚴峻壓力和學業的沉重負擔,整天的高強度學習使頭腦始終處于緊張狀態,適當的休息放松、勞逸結合對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至關重要,這時博物館就是一個不錯的休閑場所。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層的“歷代錢幣廳”和“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廳”,了解錢幣漫長歷史的發展脈絡,不同朝代、樣式、題材的貨幣和紀念幣定會讓你眼花繚亂,大開眼界;感受西南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各個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團結融洽、共同繁榮。走進四層的“歷代書畫廳”“歷代瓷器廳”“李初梨捐獻文物廳”,行云流水、妙手丹青的書畫和淡雅脫俗、精美絕倫的陶瓷相映成趣,感受古人的勤勞智慧、獨具匠心,會讓人心思澄明、心平氣和;欽佩一代收藏大師、優秀共產黨員李初梨的寧靜致遠、高風亮節。諸如南宋李從訓《花卉蝴蝶圖》、韓佑《瓊花真珠雞圖》(見圖6)、馬麟《綠茵牧馬圖》,明代沈周《行書吳城懷古詩軸》、唐寅《行書七絕扇面》、董其昌《雪山蕭寺圖》、戴進《米氏云山圖》、夏昶《高風亮節圖》,清代朱耷《荷花鷺鷥圖》、鄭燮《七月新篁圖》,近代張大千《雙猿圖》、徐悲鴻《奔馬圖》,明代的竹雕漁船、德化窯瓷雕大師何朝尊制觀音像,清代的牙雕白菜、青花滕王閣圖大花瓶、康熙黑底描金瓶都稱得上是絕世佳作。
三、結語
值得欣慰的是,包括教師、家長、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博物館在促進教育發展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14年6月21日至7月10日,四川博物院專門開展針對青少年、家長和教師需求的調查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在對184位家長訪問中,有高達98.1%的家長都將博物館認為是“為市民提供文化教育的機構”,51.3%的家長認為“博物館對青少年的生活學習有較大影響”,42.3%的家長認為“博物館對青少年有非常大的影響”。(四川博物院青少年觀眾需求報告2014)
博物館承載著歷史、陳列著文化、傳承著知識,高中生參觀博物館對自身成長、成才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肯定遠不止以上四個方面,更多的益處需要同學們自己親自去發現、體驗、收獲。借此機會,誠摯歡迎大家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游覽,相信您一定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參考文獻:
[1]博物館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2]雷鳴霞.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社會角色認知中的作用[J].中國博物館,2015(1):77.
[3]曾昭燏,李濟.博物館[M].重慶:正中書局,1943.
[4]柳春鳴.大汗氣象——中國漢代畫像藝術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艾智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地域文化——館藏抗戰文物的收藏與展示[J].文物天地,2016(10):74~77.
[6]馬曉輝.淺談博物館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與功能[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20(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