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沃邦
摘 要:七年級是德育的“最佳期”。它對初中三年以至更長時期的學生的管理教育、品格修為、學習習慣養(yǎng)成等等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我們須根據這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品德特點有的放矢進行德育工作。這個時期的德育工作,須堅持德育工作的計劃性、細致性和系統(tǒng)性原則,并且具體注意開好頭、抓好點、說好理,做到潤物無聲和注意留白。
關鍵詞:初中起始年級;德育;探索
一、緣起
萬丈高樓起于壘土,千丈喬木立于深根。知識的大廈是一點點建構起來的。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定八十。初歸媳婦,落地孩兒。萬事開頭難,尤其是育人,但教育是有“最佳期”的。而七年級就是德育的“最佳期”。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出自初中是人生中可塑性很大的一個時期,好的習慣受益終生,而剛步入新階段的七年級新生尤其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我執(zhí)教于初中凡25年,負責德育工作也有18載,深感起始年級的德育所起到的基礎作用之于初中三年以至更長時期的學生的管理教育、品格修為、學習習慣養(yǎng)成等等的重要性無可替代。
起始年級德育不重視了,“成人成才”就無從談起;德育重視不夠,方法不對頭了,校風學風就總是不淳正不濃厚。反之,德育重視了,到位了,開端好了,就成功了一半了。
教育萬般,德育為先。探索如何做好七年級這起始年級的德育,意義非凡。
二、本源
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它要做到心坎里去方可成功。雖說“龍生九子,九子有別”,但七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是有他們共同的特點的。我們須先弄清楚了他們,并以此為本,方能有的放矢去施教而得巨效。
我們知道,生理發(fā)育是心理品質發(fā)展的基礎。七年級時,男生的身體成長迅速,女生的身高減緩發(fā)育,體重、胸圍發(fā)育迅速;他們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機能迅速發(fā)育,性器官和副性征也開始迅速發(fā)育和發(fā)展。這時,他們心理品質發(fā)展的主要特點是由半兒童、半成人,從少年向青年早期發(fā)展過渡,變得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情緒易變,待人熱情,渴望師長關心,自尊心、榮譽感、表現欲望迅速增強,獨立意向、成人感迅速增強,性意識由神秘好奇向向往、愛慕方向發(fā)展。而七年級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也由此產生下列主要特點:思想方法單純、片面、缺乏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易受同齡人或周圍環(huán)境影響;交往能力與興趣迅速增強,社會性意識、朦朧狀態(tài)的民主、平等、獨立自主和參與意識逐步增強,渴望參加各種活動,喜歡與同齡人交友;但思想不成熟,愛搖擺,容易片面、偏激等。
由此可知,這時期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突變期,教育、引導的任務非常重。那我們除了了解這階段學生的天性特點之外,開展德育工作還要堅持哪些思考呢?
三、原則
本人覺得,須貫徹三個原則。
(一)德育要有計劃性
古人常說:“預則立,不預則廢。”有計劃、有準備地做一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沒有計劃、沒有準備去做一件事失敗的可能性就大。這就是說明計劃性對于一件事情的成功有很大的決定作用。德育工作亦然。
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繁重,尤其是班任工作,千頭萬緒瑣碎繁雜,如果缺少了計劃性,很容易就會陷入“事務主義”,造成整天起早摸黑腰酸骨疼應付事情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如果根據了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道德特點和年級教育教學任務制訂好各個時期的詳細的預防教育計劃,班級培育目標是什么,分解成各個小目標又是什么,實現它們的小步驟小措施怎樣等等,然后該動員的動員,該提醒的提醒,該約束的建立起紀律約束,這樣一切就井然有序,效果斐然了。“因事而事見招拆招”的“因問題而德育”是吃力不討好的,是應該摒棄的。
(二)德育要有細致性
細致性,又叫做精細化或重細節(jié)。德育工作做的是“心”的工作,需要的是耐心和細致。細致性,就是要從大事著眼、小處入手,把德育工作的“小事做細,細事做精”。它要求制度要細致、過程要細致、反饋要細致等。細致性融入到常規(guī)工作的具體執(zhí)行中和思想教育的細膩中,是有條不紊、忙而不亂,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
細致性的對立面是簡單化,是硬邦邦的、板起臉孔的、說一不二的簡單粗暴。學生得到的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管束;老師得到的不是誠心的敬,而是揪心的畏。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德育要有系統(tǒng)性
系統(tǒng)性,可分兩個方面:
一是三年一系統(tǒng)。即要實現初中三年的德育任務目標,必須注意層次性、遞進性,方法是可以將它分解和具體化為年級的德育目標。起始年級必須有相應的目標。這樣既可使每個年級的德育目標適合本年級學生的實際,又可以體現初中階段德育目標的整體精神。完成三個年級德育任務,也就實現了初中階段的德育目標。
二是具體的德育措施實行上要體現系統(tǒng)性。德育組織者要重視德育養(yǎng)成的不斷深化和拓展。所有的德育活動的教育目的要鮮明,要保持一貫性和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要形成一個德育系列。不同的活動,都要有一個“布置——落實——總結——再布置——再落實——再總結”的完整的養(yǎng)成教育過程。而不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完了,就不再被提起和想起,就像沒發(fā)生過一樣,活動只成了一時的形式甚而淪為寫總結匯報的內容。
如我在七年級新生入學之初,就向全體學生提出了全方位的號召:品德上,讓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靈魂;身體上,讓我們美好的靈魂都有一個健康的安居之所;學業(yè)上,以曾在母校學習三年是一個沙中人為榮。具體到對七年級學生的目標任務是:在翌年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時,每人都擺出一年來自己的各方面長足的進步來自豪地對老師、父母和自己說:我長大了,我無愧了我的童年。然后,作為德育處主任的我就有意識的安排一個個有針對性的又互相聯系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們體驗、感受和接受教育。
那在起始年級怎樣具體地進行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呢?
四、流遠
為了使起始年級的德育效果更長久,三年獲益以致受益終生,在這里,我具體提五點。
(一)開好頭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而這個開頭就落在學前教育環(huán)節(jié)上。我校是當地中學最早進行學前教育的學校。但我校并不是形式上做做就算的,而是非常重視且做得很到位的。首先,我校的學前教育內容非常豐富,它涵括了悠久光輝的校史、輝煌的辦學成績的校情教育,榮譽感和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學習,本校的一周(一日)的生活常規(guī)學習,初中的學習方法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講座,校園生活的相關安全提醒,還有文明禮儀、坐立起行寫字姿勢等等。其次,形式多樣,有一系列的講座、演示、實操,隊列表演、測試比賽等。短短幾天中,囊括了初中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為起始年級的學生一開學就能跟上學校要求,很好地開始初中學習生活,奠定了一個堅實的良好言行學習習慣的基礎。
(二)抓好點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是的,非常有價值的非常好的德育素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就看我們德育工作者善不善于抓緊和利用。如如約而至的各種節(jié)假日,它們可以被利用來作愛國、愛民族的美德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如不期而來的各種時政事件、社會熱點,它們可以被利用來作愛集體、愛社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教育。大的如國家大事、小的如身邊小事,都可以充分挖掘其蘊含的豐富的德育內涵,或點贊發(fā)揚或鞭笞批判,無不顯示出“生活即德育”。
(三)說好理
德育是一種說理的教育。板起面孔,一種表情不是德育;聲色俱厲,一種聲調不是德育;毫無交流,一味要求也不是德育。那只是以管代教。德育是走心德育(李季語),是一種以心交心的教育。這過程里有批評、有傾聽;有曉之以理,有動之以情;有恰當淺白的事例,有發(fā)人深省的哲理;有就事論事的公正,無居高臨下的壓服。壓服不會長久,壓服得來的“良好”紀律秩序狀態(tài)的“沙堤”,隨著起始年級學生對學校、老師的不斷熟悉很快就會“土崩瓦解”的。沒有做到心里的沒有內化成自我的要求的教育只是一次“無用功”。
(四)潤物無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位中國教育家也說過:“不露痕跡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任何教育行為,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一次成功的教育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真知,學會做人。這時,我們可以身教代替言傳,可以寬容代替指責,可以啟發(fā)代替灌輸。我們可以用不露聲息的敘事,可以用寓教于樂的歌舞,可以用耳濡目染的墻報。可以教育,卻無痕跡,但有著驚人的力量;能夠潤物,卻無聲息,但能“于無聲處聽驚雷”。德育的過程,如泰戈爾詩句“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種德育方式不是更能讓起始年級的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更深的觸動嗎?
(五)注意留白
請允許我借用中國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極具中國美學特征的手法——“留白”這詞。它是指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間,給人“此處無物勝有物”之感。德育是一種藝術性很高的思想素質的內化的工作。
德育的留白是一種教育的藝術,體現了教育者的寬容、信任和智慧。而只有這樣,德育的效果才會綿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學德育大綱.
[2]李季.中學德育問題與對策[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2.
[3]王銀娥.基礎教育:德育的最佳時期[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4]王雪潔.德育精細化管理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J].天津教育,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