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事訴訟法的三次修改對發出執行通知的期限以及發出執行通知與立即采取執行措施的時間關系作出了修改,然而,由于司法實踐中被執行人去向不明、逃避執行的居多,參照民事訴訟送達方式發出執行通知存在可操作性差、送達成本高、督促履行效果差等不足,已經成為提高執行效率的一大因素。本文主要討論發出執行通知的條文適用、認定已發出標準、發出方式等問題,并結合福建石獅法院創新以“手機短信+信息網絡公告”發出執行通知的方式,就建構操作性強的發出執行通知方式提出了觀點。
關鍵詞 民事執行 執行通知 執行難
作者簡介:洪彥偉,福建省石獅市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53
一、對發出執行通知條文適用的思考
執行工作中,對《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前半段“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第二百四十一至第二百四十四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人民法院有權……”、《民事訴訟法解釋》第四百八十二條“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后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嚴格規范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規定(試行)》第一條“人民法院終結本次執行程序,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一)已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被執行人報告財產”等條文的理解與適用上存在較大爭議,包括發出執行通知是否必要,以何種形式發出,是否需要送達被執行人等問題。
不少人認為,執行案件立案后必須先發出(而且必須是送達,包括公告送達后的推定送達)執行通知書通知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義務,待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義務,或是報告……財產情況時,才采取相應執行措施,如查封、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同時還必須向被執行人送達相關法律文書。但也有不少人(主要是基層人民法院執行員)認為,《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后半段“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規定,從條文文字表述上看,要求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不必然是送達狀態,執行案件立案后只要按照被執行人的法定地址或是原提供的送達地址寄出執行通知即可,而不論被執行人是否實際收到執行通知。與時同時,即可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查封、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
筆者認為,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條規定:……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2007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六條規定:……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規定:……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通過對比1991年、2007年、2012年《民事訴訟法》條文修改對發出執行通知與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時間關系的區別來看,執行案件立案后,必須在(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但在執行立案后(包括應當發出執行通知的十日內)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
二、對是否完成發出執行通知要求的判斷標準
發出執行通知是否以送達被執行人為完成此項工作的判斷標準,抑或是只要發出通知的行為即為完成此項工作?對此,筆者認為,被執行人(債務人)應當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這一義務是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即確定,被執行人(債務人)應當在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限主動履行義務,而非被執行人(債務人)未主動履行義務后申請執行人(債權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后人民法院發出執行通知,甚至是送達被執行人(債務人)時才確定,無論案件是否進入執行程序,被執行人(債務人)都應當在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限內履行的義務,被執行人(債務人)未按照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限內主動履行義務的,申請執行人(債權人)可以申請執行。
因此,發出執行通知應當視為一種執行告知,督促被執行人(債務人)主動履行義務,否則應當承受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強制執行措施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執行工作中,被執行人收到執行通知后主動履行義務的比例不足全部執行案件的5%。
如,以福建石獅法院為例,2016年,該院共執結執行實施案件5197年,執行完畢1242件,執行期限少于30日的僅195件,也就是說,通過發出執行通知督促被執行人(債務人)主動履行義務的成效甚微,最終還是得依靠人民法院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方能保障申請執行人(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兌現。
另一方面,從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構成要件來看,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并沒有要求以被執行人收到執行通知為前提條件,特別是從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執行案件立案前這一期間,債務人實施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和裁定行為,情節嚴重的,仍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這一角度來看,發出執行通知并不以送達作為完成此項工作的判斷標準。
但,此時如何理解與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至第二百四十四條等條文中:“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規定?筆者認為,回到前述被執行人(債務人)應當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是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即確定,與是否發出或是收到執行通知無關。對比1991年、2007年、2012年《民事訴訟法》條文修改對發出執行通知與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時間關系,以及后續的執行強制措施的條文的區別來看,《民事訴訟法》的兩次修改中對發出執行通知與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時間關系作出修改,卻沒有對后續的條文作出相應修改,導致出現這一難題。
筆者認為,這此條文規定邏輯上存在一定的沖突,結合實際執行工作需要,可按以下方式理解與適用:即,執行立案后,執行員立即采取執行,包括但不限于查封、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現階段主要體現在通過全國(全省)法院執行查控系統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查詢和凍結、查封等,并且在執行立案后十日內發出執行通知。
三、對發出執行通知方式的思考
在發出執行通知問題上,考慮各地人民法院執行工作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逐案派員到本區域被執行人地址去發出執行通知的做法不切實際。
一方面,在執行階段大多數被執行人已去向不明,通過郵寄方式發出執行通知效果差、成本高。據不完全統計,郵寄方式發出執行通知簽收率不足10%,另一方面,即使是安排專人統一負責以郵寄方式發出執行通知,日均發送量僅件次,金錢和人工成本損耗(浪費)過多。同時結合前述被執行人收到執行通知后主動履行義務的比例不足全部執行案件的5%的現狀,可知通過發出執行通知督促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義務的目標難以實現。同時,傳統發出執行通知耗時耗力成效差的方式已經成為加快解決執行難步伐的“絆腳石”。
2016年10月,福建石獅法院結合執行工作實際,參照《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公告送達可以……,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絡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的規定,改以往通過郵寄方式發出執行通知的方式為通過福建石獅法院執行信息公開網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被執行人報告財產并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同步在福建石獅法院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上轉發,同時,依職權向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調取被執行人名下的手機號碼(查詢不到時,以申請執行人提供被執行人手機號碼為準),并通過12368短信平臺和福建石獅法院執行短信平臺向被執行人名下手機號碼發出執行通知、責令被執行人報告財產并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至今共通過執行信息公開網發出執行通知、報告財產令、執行告知書3621份,訪問(閱讀)人數達142329人次,微信、微博日均閱讀人數近1500人次,有效節省執行成本(包括人工和金錢成本),提高執行效率。
另一方面,基于《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并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規定,目前未有被執行人專門對此發出方式提出執行異議。
四、對建構操作性強的發出執行通知方式的思考
結合福建石獅法院通過信息網絡+手機短信方式發出執行通知的做法與成效,筆者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應用以及手機實名登記管理,現代生活沒有使用手機(包括登記在自己名下或是親朋好友名下的手機)的被執行人少之又少,因此,通過手機短信方式發出執行通知的方式不失為發出執行通知的最佳方案。另外,為了解決手機短信內容過多導致閱讀體驗感不強的不足,可在手機短信內容中加入具體執行通知內容的網絡鏈接,被執行人可自行選擇跳轉到網絡鏈接閱讀詳細內容,或是人民法院領取執行通知,或是履行義務。
具體建構為:在全國(全省)法院執行查控系統建立與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的“總對總”查詢系統,執行案件立案后,查詢被執行人實名登記的手機號碼,被執行人非為自然人的,則查詢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實名登記的手機號碼,并通過全國法院12368短信平臺向上述手機號碼發出執行通知、報告財產令,告知拒不履行的后果等內容,同時為了強制被執行人查看短信,建議在普通短信的基礎上推送免提短信。這與現有司法信息管理系統發出的12368執行信息短信是一樣道理,只不過司法信息管理系統收集的被執行人手機號碼是申請執行人提供的,并不一定準確,或者申請執行人無法提供,又或者被執行人已經換用其他號碼,而借助于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實名登記管理系統,可以準確獲悉被執行人登記的手機號碼。而且,不管被執行人是否實際使用該手機號碼,在法律上,該手機號碼可推定為被執行人所有,并且大多時候,使用他人實名登記的手機號碼的使用人與被執行人存在親朋好友的關系可能性甚大,足以實現轉通知被執行人的目的。各人民法院可以對短信內容模板進行定制,如,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增加提供執行通知、報告財產令等內容電子版的網頁鏈接。此外,但凡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采取執行措施的,比如凍結、劃撥、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執行人財產時,亦通過手機短信方式告知被執行人,以實現節約司法成本和提高執行質效“雙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