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國際反恐斗爭的不斷深入,恐怖主義呈現了“四化”的新特點,國際反恐斗爭進入新階段,面臨新挑戰。本文縱觀國內外反恐現狀,分析反恐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現狀,提出了我國反恐應采取的策略。
關鍵詞 反恐 “四化” 國際化
基金項目:鐵道警察學院教改項目“國家安全與法制反恐--反恐怖主義法研究”(JY2016002)。
作者簡介:郭軍偉,鐵道警察學院偵查系教師,研究方向:刑事偵查、鐵路反恐。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62
近幾年,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加劇,已嚴重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雖然各國高壓打擊,付出較大人力物力,但國際反恐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恐怖主義的威脅不斷增長,與此同時,國際反恐形勢更加復雜,出現了新特征,這使得國際社會安全面臨多方面、多不確定性的挑戰 。
雖然世界人民人人痛恨恐怖主義,但對恐怖主義的定性卻不清。國際反恐斗爭已十幾年,但世界各國公認的恐怖組織只有“基地組織” ;世界各國均對恐怖主義深惡痛絕,極力反對,但基于全球戰略的反恐并未得到有效實施;不同人眼中的恐怖主義的定義受國家、宗教信仰等影響也是不同的,一個人眼中的斗爭英雄在另一個人眼中可能就是恐怖分子的分歧,因此,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依然存在,只不過其展現形式隨時代的發展而出現小型化、草根化、網絡化等新特征 。恐怖主義并未因本拉登的擊斃而消失,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的不平等,恐怖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在于宗教、民族、文化的矛盾以及霸權主義依然存在。
一、恐怖主義的新特征
第一,恐怖襲擊的頻率與規模不斷增加。縱觀2016全年,造成上百人的重大恐怖襲擊的次數較前些年有較大增加,對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穩定安全造成重大沖擊 。
第二,伊斯蘭國(ISIS)在歐洲瘋狂報復與反擊,頻繁發動恐怖襲擊。不論是美國協助伊拉克還是俄羅斯幫助敘利亞政府軍,均使ISIS遭受重創。ISIS在這種情形下,對歐洲部分國家展開反擊與報復,如法國巴黎連環恐怖襲擊、俄羅斯墜機事件等不僅影響歐洲國家的社會秩序,還對歐洲國家的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
第三,世界反恐形勢更加復雜,挑戰更加嚴峻。這些挑戰的集中爆發是量不斷積累的結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恐怖分子回到歐美國家的人數不斷增加,如何應對回流人員可能制造的恐怖襲擊成為歐美國家首先要考慮的事情;2.恐怖襲擊由以前的有組織性逐漸發展為“獨狼”式,防范難度加大;3.互聯網成為恐怖活動發展的新途徑,互聯網方便了恐怖活動的策劃、聯絡、招募以及思想傳播,而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網絡已開辟為同恐怖主義宣傳斗爭的新戰場;4.部分恐怖分子已通過難民身份進入歐洲,對歐洲人民的心理與現實均產生了長期威懾,嚴重威脅歐洲的政治、經濟與安全。
第四,恐怖主義潛在威脅不斷增長。除了ISIS以外,其他恐怖組織正韜光養晦,醞釀新的恐怖威脅 :1.基地組織分支努斯拉陣線對歐美國家的長期影響甚于勢頭正旺的ISIS。2.具體問題恐怖主義應引起高度重視。目前,對國際恐怖主義主要集中在宗教主義以及民族主義兩種形式上,對具體問題而引發的恐怖襲擊重視程度不夠,實際上,具體問題引發的恐怖襲擊廣泛存在,如歐洲新法西斯主義對難民、移民的攻擊行為,對社會不滿造成的恐怖襲擊,典型的如佛羅里達州一家同性戀酒吧發生恐怖襲擊造成50人死亡,53人受傷。
第五,我國的反恐挑戰嚴峻,形勢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疆暴恐雖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時有發生;二是我國境外的恐怖襲擊嚴重威脅我國的海外利益和人員安全;三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及推進受到沿線國家的反恐形勢惡化的影響 。
二、恐怖主義發展趨勢
(一)宗教、民族、文化的矛盾是恐怖主義產生的重要來源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恐怖組織和恐怖運動在世界肆虐,宗教極端主義引發的恐怖襲擊比重不斷增加,在部分國家與地區已經成為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本原因,國內外對其關注越來越大。宗教極端主義恐怖事件發生的總數比重低于30%,但其傷亡人數較多,占總人數的比重超過一半 。
近年來,恐怖襲擊在中東發生的頻率不斷增加,幾乎每月都會發生,其大多數與宗教極端主義相關,占到全球恐怖襲擊的七成以上 。作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僅2016年中東地區發生與伊斯蘭極端組織相關的恐怖襲擊死亡人數超過900人,受傷人數1800人以上,與此同時,其他背景的極端宗教組織也在積極從事恐怖活動,如2016年3月“庫爾德自由之鷹”組織在土耳其實施汽車爆炸襲擊事件,造成37人死亡、100余人受傷。
(二)爆炸成為當今恐怖活動重要手段
當今恐怖襲擊以爆炸為重要手段,根據GTD數據,冷戰后世界恐怖主義爆炸案達55976件,占同期恐怖事件總量的90%,恐怖爆炸事件不僅次數多,且傷害大,手段也隨著時代不斷推新。汽車炸彈、人體炸彈、獨輪車炸彈等 ,在伊拉克等地區出現了艾滋病病毒炸彈、兒童炸彈等,恐怖爆炸的形式多樣、簡單易行使得目標不僅在西亞地區,還逐漸滲透到歐美等地區,如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2016年3月23日發生連環爆炸恐怖襲擊爆炸已造成至少34人死亡,250人受傷。
在國際恐怖爆炸事件中,以自殺式恐怖爆炸活動為主,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最為劇烈,對公民心理影響更大 。根據CPOST統計,冷戰后全球共發生2514起自殺式恐怖事件,造成至少36600人死亡、超5萬人受傷。根據美國國務院的統計數據,雖然國際恐怖襲擊尤其自殺式恐怖襲擊事件近些年有所下降,但因其影響較大,易于實施,其仍然是最為流行的恐怖襲擊形式。
恐怖爆炸形式隨著反恐機制的漏洞而不斷出新,其中飛機成為主要的襲擊目標。2015年10月31日,恐怖分子將爆炸裝置帶上飛機,致使一架俄羅斯客機在埃及西奈爆炸失聯,機上217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2016年5月埃及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20飛機失事, 迫降造成66名乘客遇難。該事件通過調查,報告顯示在受害者身上發現炸藥。
(三)恐怖主義國際化與本土化對立統一
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恐怖主義亦出現全球化、一體化的新發展趨勢,這使得恐怖襲擊的活動策略宣傳更為便利、影響更大,恐怖主義迎來高速發展的階段 。但隨著國際反恐壓力的增大,打擊增強,恐怖主義又出現本土化的趨勢。本土化與國際化對立且又統一,這使得國際反恐形勢更加嚴峻。從2001年到2016年,國內恐怖襲擊占總恐怖襲擊的比重在2005年以后有較大的上升趨勢,且即使許多被認為是外國勢力參與的暴恐事件,某種程度上是國內人員參與的。例如,發生在西班牙新德里的火車連環爆炸案,國外恐怖分子通過資金招募本國人員購買暴恐所需的材料;發生在英國倫敦的地鐵爆炸案的主謀也是受國外恐怖主義技能訓練的英國本土居民。最近發生在歐洲的恐怖襲擊也基本上都由本土居民參與,即便是“基地在伊拉克”的組成成員也僅僅有一成是外國人,其余的九成都是本土人。
三、世界反恐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國際反恐的合作機制存在局限性
縱觀國內外的反恐合作機制——多邊合作和雙邊合作,雖然已經取得較好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恐怖主義不受上述兩種合作機制的限制,該成員國之間缺少有效的情報及司法的交流、合作機制,使得互相之間的信任度有待加強,因此恐怖分子很容易有機可乘,這使得國際反恐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困難。
(二)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界定存在分歧
國際社會痛恨恐怖主義,各國針對恐怖分子都有自己的反恐策略,但各國之間對恐怖主義的定義卻大不相同,本國定義為恐怖分子,他國定義為民族英雄的例子也存在,這使得國際反恐存在分歧,同時使得有些國家假借反恐旗號進攻他國,侵犯別國領土領空。
(三)國際反恐方式的不合理使得反恐形勢更加復雜
“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針對恐怖分子的打擊力度加大,但同時迫使某些國家站在美國的陣營,這使得某些國家打擊恐怖分子出現不分敵國友國的尷尬境地,這種以美國說了算的反恐方式不但不利于反恐,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美國與基地組織、塔利班、朝鮮、伊朗等矛盾。
(四)簽署協議多,但落實不足
世界各國針對恐怖組織的反恐協議較多,但簽署的協議因是雙方的合作機制,不具有強制性,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大打折扣,故真正落實的較少。
四、國際反恐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已經將反恐作為保障我國公民安全的重要內容,在與國外合作以及實際的反恐之中形成中國特色的反恐理論、策略以及針對恐怖分子的方針政策。我國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加強反恐力度,第一,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組織建設,增加國內反恐的制度、組織保障;第二,我國積極實施走出去策略,與多國建立了合作機制,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的反恐訓練,組建反恐合作組織,并將其作為遏制與打擊恐怖組織的有效手段。總之,我國的反恐立足本國實際,聯合他國,以平等、公正、互信、共贏為原則。
(一)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動跑掉
通過近些年的分析可以得知,恐怖襲擊熱點與燃點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非以及中亞的恐怖動蕩弧,ISIS、基地組織、東伊運等恐怖組織互相勾結,共同作案,已成為威脅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反恐已成為許多國家部門施政的重中之重。
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國際反恐的重要手段——軍事打擊,是世界各國反恐首選,過去幾年,英法美俄均在中東地區聚集兵力,海陸空協同作戰,有效的摧毀恐怖分子的運輸工具、營地、彈藥庫等,致癱恐怖分子通訊系統,同時用無人機積極實施精確情報基礎上的斬首行動,極大地打擊了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地面部隊積極配合空中襲擊,有效收復了提克里克、拉馬迪、辛賈爾要塞,改變了伊朗與敘利亞的戰爭態勢。
國際反恐成敗的關鍵在于情報是否準確。美國、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反恐合作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戰果累累,俄、法最近頻遭恐怖襲擊,讓相關國家認識到情報合作的重要性,美英澳新加的“五眼聯盟”反恐機構的合作加深,允許國與國之間分享反恐情報,俄羅斯也與中東相關國家建立了情報合作機制,加強對恐怖目標的搜集與判斷能力,這都充分說明情報對于反恐的重要性。
(二)文化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國際反恐歷時十五載,國際形勢反而愈演愈烈,這與美歐忽略文化反恐不無關系。炮彈雖然可以摧毀恐怖分子的有形外在,但卻忽略了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未能有效合理的剝去伊斯蘭主義的宗教外衣,未能使人們正視恐怖頭目非政治領袖的事實,反而使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恐怖組織。
戰略思想家布熱津斯基說過:“恐怖分子不可救藥,但孕育他們的社會環境并非無可挽回。”國際反恐的經驗教訓讓我們知道文化建設在反恐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在加強文化建設的同時,應積極在國際外交中批駁恐怖主義的協力謬論,讓反恐文化深入每個人心中,同時不斷提高公民防恐、反恐和自我保護意識。
(三)城市安全,亡羊補牢
從歐美國家反恐的經驗可知,恐怖襲擊的主要目標是在城市,城市安全防線漏洞為恐怖分子實施恐怖襲擊提供了可乘之機,痛定思痛,國家應加大反恐的人力、物力及財力,積極組建恐怖情報機構,完善恐怖分子名單庫,加大邊境安保力度,針對重點場所、區域加大巡邏力度。
五、結論
反恐長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恐怖主義手段的多樣化及其根源的多樣性。全球在長期反恐的進程中,各國在反恐的態度、應對方式等方面的分歧,無疑加大了反恐合作的難度,況且某些國家在反恐問題上大做文章,以此來干涉他國內政,甚至借機謀劃軍事部署,企圖使自身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得以長期保持,這也使得反恐的實施進程雪上加霜。
國際反恐形式日趨緊迫,切勿小視反恐的重要性。安不忘危、未雨綢繆,順利與否,更多的是靠反恐部門的毅力、智慧以及反恐道路的實施情況。歐美多年的反恐征程,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經驗珍貴、教訓凄慘,足以攻玉。此時再回眸,有利于國際社會掌握反恐局勢,認準反恐舟橋,調節反恐方向。
總之,恐怖主義已成為威脅當今全球和平發展的首要強敵,而影響因素的多樣化也使得反恐的道路更加復雜、長期而艱巨。
注釋:
季曉羅. 從巴黎、貝魯特等暴力恐怖襲擊案看歐洲反恐的法律治理.經營管理者.2016(32).86-87.
白海娟、屈耀倫.新疆恐怖主義犯罪的特點和新動向.南都學壇.2016(6).75-79.
王震.關于全球反恐戰爭轉型問題的再認識.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5).32-49+119.
楊一澤、趙宏瑞、劉天慧.中國反恐法治及國際比較研究.知與行.2016(2).40-45.
劉德海、周婷婷、王維國. 反恐國際合作雙重標準問題的序貫互惠博弈模型.中國管理科學.2015(S1).301-309.
李陽.試論當前國際反恐合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新西部(理論版).2015(5).65-66.
羅剛.反恐對策:美國經驗與中國選擇.政法論叢.2014(5).89-96.
李本先、梅建明、張薇、江成俊.對反恐情報體系構建中幾個問題的思考.情報雜志.2014(4).1-5.
王沙騁.我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及情報反恐研究.中國軟科學.2014(2).1-11.
陳敏華.國際反恐形勢的新變化及其對策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6).62-70.
尹生.中國反恐法制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當代法學.2008(3).12-19.
陳曉濟.國際反恐法律現狀與我國反恐立法構建.公安學刊(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