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隨著人權理論的不斷發展,每一個公民都對自身的權利十分重視。在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不斷碰撞的過程中,公安機關能否站穩規范化執法的腳跟,進而邁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道路,執法理念成為關鍵。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權利本位思想符合民意、符合絕大多數人的福祉,在公安警務法治的道路上,樹立權利本位思想能夠更好地指導公安警務工作,有效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關鍵詞 權利本位 公平正義 警務執法
作者簡介:劉夏,黑龍江公安警官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69
公安機關最基本的活動就是執法活動,公安民警最基本的行為就是執法行為。執法質量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生命線,不斷提高執法質量,實現警務活動的法治化,是公安執法實現公平正義價值追求的重要使命,是公安機關服務民生、順應民意、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的重要措施。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和理念,對公安機關的警務活動就有著什么樣的決定性影響。
一、權利本位
在法與道德之間,古今中外歷來有自然法學派與實證主義法學派之爭,在當今社會,兩大法學派依然深刻影響著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自然法學派傾向于探索法律的最高價值或最高目標,研究法與道德、法與正義的關系,研究法律的一般原則,研究良法的標準,研究“應然法”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而實證主義法學派傾向于探索國家制定法的規范及其結構要素,認為法與道德不具有本質上的聯系,“實然法”才是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實然法”是中性的價值無涉的,執法者只要遵循法律規則就可以應對各種案件,換句話說,執法者只需要運用現有的法律進行法律推理即可。
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秩序等價值是執法者所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還是基礎執法要求,是當今公安警務執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應然法”與“實然法”不僅僅是自然法學派與實證法學派之爭,更是現代執法者思想觀念之爭、執法導向之爭。“實然法”更重要還是“應然法”更重要已然不是一個單純的學理問題,已經成為當今公安實踐層面亟待解決的難題。
根據自然法學派的思想,每個人都有追求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的權利,這是一種天然不可被剝奪的權利。然而,每一個人在實現自然權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交叉重疊,權利沖突時必然要有解決方法,此時作為解決權利沖突的執法者就應該維護公民的這些自然權利,運用法律解決矛盾沖突。因此,法律的制定和執法者的執法應該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應該追求公平與正義、自由與平等,良法善治應該成為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涵,樹立權利本位觀,應該是立法活動與執法行為應有之意。
二、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每一個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因此,許多國家都在盡可能加大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力度的同時,高度重視機會和過程的公平。構筑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需要全社會進行長期努力,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質,使人們有渴求公平正義的意識、參與公平正義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義的行為。我國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本身就蘊含了公平正義的精神,法律規定中充分體現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在執法活動中必須嚴守法律底線、嚴格依法辦事。于此同時,由于法是一個歷史問題,不是自古就有,也不會一直存在,法是應人的自然和社會需要而歷史地產生的,法在處理社會共同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整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過程中總是落后于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這是法的天然滯后性。正是因為法存在天然的滯后性,因此對于執法者來說,運用現有的法律法規提高自身的執法水平,是每一個執法者都應具備的素質。在執法者運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每一個執法者都會將自己的價值取向融入到自身的執法過程中。權利本位觀能否突破義務本位,執法者能否靈活運用法律、法規使執法活動讓人民滿意,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是每一個執法者窮盡一生所研究的課題。從涉法涉訴的信訪到人民群眾對執法者的評價可以看出,諸多問題仍然存在,但是,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隨著司法體制的改革,執法規范化在執法者心中的強化,目前宏觀上我們已經達到了公平正義,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念斌案等群眾關切的大案得到了最終的解決,彰顯了公平與正義。遲來的正義也是正義,在追尋公平與正義的腳步上,我們從未停止,冤案的造成既有執法者個人因素,又有特定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缺失與不完善。在執法的過程中每一個執法者在運用現有的法律法規的時候,如果能夠站在權利本位觀的基礎上,以自然法學派作為分析權利的邏輯起點,將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看做是人的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在整個社會中,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都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權利是目的,執法是手段。在執法過程中,對于權利本位的認識,能夠提高實現權利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各項合法權利。在當今權利覺醒的社會,執法者如能堅持權利本位,在執法的過程中規范化執法、人性化執法,使每一個公民感受到自身權利得到最大的保護,是法治國家與非法治國家的重要的區別,也是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路徑。
三、權利本位思想下的警務執法
執法者的執法活動既是運用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處理案件的過程,也是在彰顯執法者自身的權利觀的過程。每一個執法者在執法的過程中都有自身的主觀色彩,法治國家應該在權利本位觀指導下不斷提高執法者運用法律法規的水平,讓每一個執法對象感受到公平與正義。如果說宏觀公平與正義是法治國家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有之意,那么微觀公平與正義則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現路徑。微觀公平與正義是能夠讓每一個人切身感受到公平與正義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法治國家達不到微觀公平與正義,那宏觀公平正義將成為空中樓閣。
公安機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執法權,在執法的過程中經常涉及公民的人身及財產等權利。公安機關的這種公權力代表著國家、代表著法律。公權力行之有效,公民的個人權利才得以保障。因此公安執法與人權保障從本質上來講并不沖突,公安執法的過程也是實現公民個人權利的過程。?但是,孟德斯鳩:“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利的人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權力在運行的過程中,其天然的“易被利用性”極有可能產生權力腐敗,同時其天然的“易擴張性”極有可能會侵害公民的個人權利,這是權力自身的特征所決定的。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必須在權利本位觀指導下,建立起“權利制約權力,權力制約權力,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要以權利為本位,必須考察權利保障的制約因素。
堅持依法治國,促進發展,促進法律公平正義。這種信仰意識的確立對于權利本位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這樣來認識權利,將權利束之高閣,是很難在執法實踐中保護權利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權利主要是通過每一個人自由來體現出來的,是每一個人格的體現。要實現警務活動法治化的目標,“首先應當樹立先進的執法理念,并且,這種理念應當被內化為執法主體——公安民警的自覺意識,潛移默化地指導具體執法活動”。一方面,執法主體應當端正執法思想。公安機關應當在權利本位指導下,強化群眾觀念、宗旨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使得每一位民警都能認識到執法、服務的對象是誰這個本質問題。只有把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放在工作第一位,真正把群眾滿意的標準內化于心,外化于各項警務活動,才能為嚴格、公正、理性、平和、文明、執法提供堅實的思想根基,從而在源頭上杜絕執法不規范的現象。另一方面,執法主體應該轉變決策意識,權利本位要求的民意導向型工作機制,首先是法律規范下的民意,公安機關領導層應當增強依法決策的意識,真正做到從“人治”到“法治”的觀念轉變,同時堅持法律法規先行的基本原則,在警務活動中規范具體執法行為,切實提高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四、結語
警務執法人員要樹立人權理念,轉變執法觀念,要牢固樹立“法律至上、以人為本、權力制約、正當程序”等新的執法理念。在警務人員執法培訓方面,加大力度對權利本位觀的灌輸,面對公安工作的實際需要,開展法律信仰和權利本位的教育,提高警務執法人員自覺依法辦案的意識,從而實現公平與正義。
參考文獻:
[1]王鍶明.論新時期群體性事件處置的警務戰術價值觀.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6(1).
[2]張銀福、何杏娜.公安高等院校開設警務戰術課程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
[3]林通.對警務戰術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若干理性思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
[4]王龍.警察戰術意識研究綜述.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7(1).
[5]高振峰、李和.對我國警務戰術發展方向之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
[6]靳會新.中俄毗鄰地區跨國犯罪問題及中俄警務司法合作.西伯利亞研究.2016(6).
[7]李宜超.我國國際警務合作的障礙分析與對策學術期刊.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6(3).
[8]祝捷.論兩岸海域執法模式的構建.臺灣研究集刊.2016(6).
[9]羅敏.從湄公河案的偵破解讀中國警察的國際執法合作.云南警察學院學報.2016(3). .
[10]李松梅.奧港澳刑事警務執法合作的內容與機制構建.政法學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