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責任角度分析,我國農村地區離婚現狀以及婚姻前后責任缺失的變現,探究農村離婚率趨高背后的原因,了解責任在婚姻中的地位,分析責任缺失或淡化下離婚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責任缺失或淡化對離婚率有負向影響,而離婚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負向影響是深遠的。
關鍵詞 農村 離婚 責任
作者簡介:劉娟,黑龍江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74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法律不斷進步,人們價值觀的變化,人們的婚姻面對諸多挑戰,出現了很多問題。近年來,農村離婚現象普遍,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妻投身到離婚的大潮中。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離婚意味著家庭的破碎,基石不穩必然引發社會問題,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據統計,中國內地登記離婚的對數從1985年的45.8萬對上升到2005年的178.5萬對;離婚率從1985年的0.44‰上 升 到2005的1.37‰ 。而近十年,中國登記離婚對數在不斷增加,離婚率也在逐年提高。如下圖(圖1)所示。
圖 1: 2005年-2014年我國婚姻登記和離婚率狀況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從圖1可知,2005-2013年結婚登記與離婚登記對數緩慢上升,2013-2014年結婚登記與離婚登記對數都有所下降;而粗離婚率呈現連年上升趨勢。
關于農村離婚率的變化趨勢目前雖然沒有詳細的數據描述,但是相關文獻顯示農村離婚率也在逐年增加 。離婚的原因多樣。寧櫻從經濟角度解釋了離婚趨高與經濟分不開,物質是基礎。 李萍從社會學角度,分析農村離婚率趨高的原因,傳統婚姻觀念受到沖擊,女性獨立自主;社會流動變強,婚姻模式異化;夫妻信任危機,婚姻替代品出現;交換資源減少,配偶間喪失吸引力;離婚成本降低,解除方式簡化等。 張翼從人口學視角出發,認為我國近年離婚現象的增多與人口要素相關。 俞旭紅從心理學角度發現,婚姻的穩定性取決于雙方身心等方面的滿足程度。 黃宣克從法學角度認為,法律放寬了離婚條件、簡化了訴訟程序以及我國日趨完善的法律、不斷提高的女性地位等原因,都促進了離婚現象的增多 。
學者們從經濟學、社會學等角度解釋了離婚率趨高的原因,都是值得借鑒的。本文遵循傳統,基于經驗層面,從責任角度探究離婚原因。本文從新視角探究離婚的原因,有助于我們從新的角度了解離婚現象不斷增加和離婚率攀升的原因,了解責任在婚姻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有助于從新的角度著手解決問題。
一、 責任缺失的表現
(一)婚前湊合
在中國,農村依然占據很大地區,這些地區中大部分農村經濟落后,村民思想保守,保留著說媒的傳統。然而,隨著改革開放,村民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尤其是中青年。他們接受城市思想,嘗試自由戀愛,但在種種原因下,他們又返回家鄉相親。同時由于男多女少,彩禮不斷高漲的社會環境下,代際間思想的碰撞,經濟大權在父母手上情況下,父母親人不斷施壓,還有同齡伙伴紛紛跳進婚姻的刺激下,很多人選擇了屈服,挑起了家庭延續的重擔,結婚生子。即使不了解對方,對對方沒感覺。
男多女少,梯度擠壓。彩禮高漲。很多農村地區,家長或為攀比,或為子女撐腰,禮金高漲。人們熟知的有“一棟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三斤三兩”等等,現在有些地區還出現“一棟不動“為基礎,外加”二十個二十、十六萬“,折合下來五六十萬。年年增加,很多家庭不堪重負,但為了在村子里顯得有地位,或者只有一個孩子,不舍得虧待,不斷提高彩禮錢。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農村社會輿論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條底線不可逾越。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勸說,七大姑八大姨的嘮叨下,很多人不勝其煩,為了避免一時的不受嘮叨,沖動結婚。
原因各種各樣,都表現出婚姻中缺乏感情基礎,在沒有審視內心需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的情況下,貿然結婚。
(二)婚后不湊合
激情消退,浪漫退步,婚姻很難長久。外部誘惑眾多,加上貧窮,自我的覺醒,婚姻的經營不善,甚至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這些不良風氣的誘導,年輕的心不甘現狀,想要突破傳統的束縛,打破婚姻的桎梏。離婚低成本,操作簡單,很多人一時沖動走上離婚大潮。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經濟自主,對男性的依附不斷降低。女性地位不斷提高,她們追求生活質量,不僅在物質上有追求,在精神上也不斷追求。當男方不能滿足他對愛情的渴求,阻礙她們自我價值的實現,她們在婚姻中的容忍降低,最終離婚 。
網絡普及,追隨大流。現今離婚案例普遍,網絡普及,人們時時能看到網上爆料離婚案件,甚至很多被人們標榜為榜樣的明星婚姻破裂,離婚似乎成了潮流。很多人看到別人離婚,就輕易的放棄經營婚姻,隨大流,步入離婚隊伍。
傳統婚姻模式被社會流動打破。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傳統的婚姻模式被打破,男耕女織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家庭的生活需求。女性在家操持生活瑣事,沒人噓寒問暖,沒人可以商量事,心理需求滿足不了。兩處相思,無限寂寞,彼此雙方都缺乏生理和心理的安慰,降低了婚姻質量,進而出現婚外戀,甚至偷跑現象,婚姻無法維系,最終解體。
離婚成本低,程序簡便。我國法律放寬了離婚條件、簡化了訴訟程序以及日趨完善的法律、不斷提高的女性地位等原因,都促進了離婚現象的增多。
傳統和現代思想的碰撞,誕生了一批婚前湊合,婚后不湊合的男男女女。他們很多是在相親活動中結識,在經濟壓力、社會輿論等氛圍下次倉促進入婚姻。但因社會轉型,經濟發展,人格覺醒,同時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傳播,離婚成本低下等等條件下,他們或因沖動,不愿意湊合著生活,終于邁進離婚大潮。
二、責任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婚前考慮不慎重。迫于社會輿論、父母親人、金錢等外界壓力,加上同齡人群結婚的刺激下,在金錢等物質誘惑下,虛榮心驅使下,擇偶標準以外貌、金錢、個人才學等,忽略對對方德行的考量,為婚姻埋下隱患。甚至有些地區鼓勵婚前性行為,也稱“試婚”。在很多農村地區,在村里擺席比領證更有效力,社會輿論承認。男方家庭認為訂婚了,女方是自家人,為了防止女方反悔,贊同婚前性行為。而女方家庭認為已經擺席,親友四鄰已知,女兒已經算是男方家的人了,也不太反對。欲使人頭昏,不慎重考慮,對對方德行未全面判斷,草率結婚。
家庭分工模糊。我國是農耕大國,多數農村地區依然進行農業種植,重男輕女現象依然嚴重,很多地區人們為了生兒子,將女性當作生育工具,缺乏對女性的呵護,不尊重女性。而很多女性崇尚西方平等自由,追求人格獨立試圖得到更高的婚姻質量。當前的婚姻如果滿足不了自己的追求,女性一般會提出離婚。這些女性明面上是追求平等,實際上是逃避自己責任的表現,她們過分重視自己,即自私。傳統中女性在家庭分工中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家庭最重要的作用是延續,而子女則是延續的載體,教育好子女是家庭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從古至今,無論國外國內女性在子女的教育中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現今男性對女性的不尊重,女性追求獨立等張力下,婚姻最終支離破碎。
婆媳翁婿失和,上不慈下不孝。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申在家庭中,可以理解為不僅要敬愛自己的父母,同時也要敬愛對方的父母;不僅要疼愛自己的孩子,也要疼愛別人的孩子。而如今人們常見的是婆媳失和,要么是婆婆刁難媳婦,不慈;要么是媳婦不贍養老人,不孝。有些家庭婚姻出現矛盾時,女方家長糾結自己家族成員去男方家里為女兒出氣,甚至敲鍋砸碗,鬧得雞犬不寧。有時會激化家庭矛盾,讓本不和睦的家庭雪上加霜。
三、婚姻失責的影響
離婚不僅對家庭的經濟產生影響,同時對男女雙方、子女和雙方父母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當然一個家庭的破碎對社會也產生影響,增加社會負擔。
經濟影響。結婚是雙方財產融合,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產生的效果會加成,而離婚需要對家庭共有財產分割,產生的結果也不是月餅一分為二那么簡單,可能連半個月餅都得不到。原本雙方共同支付的水電費等等,離婚后則需要一方支付,增加資金投入。如雙方未能達成協議離婚,則需訴諸法律,打官司支付訴訟費。我國法律雖然簡化了訴訟程序,但離婚官司占用時間長,且法院本著“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原則,往往是先協調,協調不成才會審理,一般程序也需要三個月才審核。案件拖沓致使雙方人財兩空。即使離婚成功,花費依然存在,子女的撫養費等。或為彌補虧欠,維系與子女關系,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有些家庭貧困,無力支持子女的教育需求,很多孩子面臨受教育難的困境。很多貧困或原本小康的男性家庭會在結婚時耗費兩代人的積蓄,離婚后加上財產分割等支出,無力再繼續下一段婚姻。
心理影響。離婚是相對沉重的一件事,雙方不僅要承受父母親人、社會的壓力,還要承受與子女分離的痛苦,街坊四鄰的議論,社會的指責等輿論壓力,對雙方都是心理折磨。離婚,關系兩個人,也關系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離婚傷害孩子的心理、生理,甚至危及孩子的精神健康 。離婚時的爭奪,判決時的抉擇等都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莫大的傷害 。父母的離異,家庭的不完整,缺乏完整的教育和關愛,他們會空虛寂寞,惶恐焦慮,甚至與社會脫離,成為邊緣化人群。更甚者他們成為反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認為他人都欠自己,進而報復父母,報復他人和社會。在很大一部分農村,老人把子女的婚姻當成自己的責任和任務,子女離異,他們不得不再次操心子女的婚事和今后的生活,甚至要照顧孫子孫女,子女外出打工謀生,操勞半生的老人還要擔任撫養孫子孫女的任務。
社會影響。離婚后雙方可能會斷絕親友的來往,可能對今后的工作造成影響。家庭的破裂需要社會抽出部分資源對其進行幫助或補貼,而離異家庭的子女需要社會更加關注,因為他們可能會對社會安穩產生威脅,社會還需要為青少年犯罪支付時間、精力甚至請社工幫教等。
四、總結
總之,離婚有風險,結婚需謹慎。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的責任,不逃避,不推諉,承擔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責任。婚姻不是兒戲,婚前思考清楚,不湊合;婚后謹慎經營,寬容過。個人與社會都應為維護婚姻和家庭做出努力,社會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社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雙方利益,盡量不偏不倚;其次,學校做好婚前教育工作,社會各界營造良好氛圍;再次,設置婚姻咨詢處,早發現,及時調解;最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發展農村經濟,完善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
注釋:
張翼.中國當前的婚姻態勢及變化趨勢.河北學刊.2008(3).6-12.
高夢滔.農村離婚率與外出就業:基于中國2003-2009年村莊面板數據的研究.世界經濟.2011(10).55-69.
寧櫻. 離婚率背后的經濟幽靈.大科技(百科新說).2012(1).19-20.
李萍.當前我國農村離婚率趨高的社會學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1(5).17-20.
俞旭紅. 心理沖突與婚姻家庭危機日.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黃宣克. 協議離婚中損害婦女合法財產權益現象透析及相關對策.法制與社會.2012(2).64-65.
張志祥. 當代青年婚戀危機探視.青年探索.2001(1).
馮小武.某部離婚家庭中子女心理健康的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7(15).
徐安琪、葉文振.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來自上海的調查.中國社會科學.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