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 楊靜
摘 要 “村改居”社區既有別于傳統的農村社區,也不同于城市社區,是一種過渡性的新型社區。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新生共同體在社區治安建設方面主要面臨社區居委會職能定位模糊、治安防控機制的不健全、居住人口結構復雜且流動性強以及居民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為此,當前積極推進“村改居”社區的治安建設,為居民創造文明和諧的居住環境是不容忽視的。
關鍵詞 “村改居”社區 治安建設 城市化
作者簡介:張思思、楊靜,西華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95
“村改居”社區是一種新興的、過渡型的社區,在社區治理方面尚未構建出成熟的治理體系,特別是在社區治安的治安條件令人極其擔憂,此類小區經常發生盜竊、打架斗毆甚至吸毒的案件,對廣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為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為實現和諧社區的建構,為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需要政府、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和居民攜手推進社區治安的建設。
一、“村改居”社區的基本概念
“村改居”社區大部分是分布在城鄉結合的地帶,其中包括因城市建設需要、工業發展需要、政府規劃需要而被占用土地的失地農民的安置小區,或是經改造后的“城中村”、“城邊村”等。其居民主要由該地區的失地農民所組成,發展中總體呈現出一種“非鄉非城、亦鄉亦城”的特點。所以,必須依據該類社區的實際情況來對其進行建設和完善,以實現農村向城市的完美轉變。
二、“村改居”社區治安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村改居”社區居委會管理職能定位不明確
在傳統的農村社區中,農村村委會主要重視發展經濟,在工作的安排上總是把修路、建橋和促進鄉鎮企業發展等事務放在首要位置;而把一些教育文化事業、治安衛生、和醫療保障等公共服務放在次要位置。但是“村改居”實行,要求的不僅是把過去的村委會進行簡單的名稱更換,變成居委會,其實質是要求職能和職責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逐步轉向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中,例如社區基礎設施、環境衛生、文化治安建設等等。然而,在實際的社區管理中,居委會卻未正確定位職能、履行職責,且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作為社區服務者的這一角色,相反表現出濃厚的行政色彩,在工作方式上的行政化和命令化,對于上級政府下達的任務誓死完成,對于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視而不見。有時甚至為了應付上級部門對社區的衛生考核,評上考核優秀社區獎,而興師動眾的強制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參與到社區衛生清潔打掃除中,導致出現居民上訪或辦事,辦公室無人的情況。這種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僅妨礙社區公共服務職能的履行,也將阻礙向城市社區邁進的步伐。
(二)“村改居”社區治安防控機制不健全
“村改居”社區興起于是20世紀90年代,從目前來看,該類社區發展還未達到成熟的地步,還沒有形成像城市社區那樣具有一套成熟的社區治理體系,就當下“村改居”社區在治安防控體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不足:
第一,缺少負責社區治安防控工作的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從實際操作的情況來看,基層派出所面臨著應酬多、會議頻、檢查爛、條件差、人手少、待遇低以及上級分配的各種工作要求,導致其工作任務繁重且復雜多樣。所以,不能完全投入到社區的治安建設中,做好社區的防范工作,為居民創建和諧的居住環境。
第二,“村改居”社區自身發展不成熟,所以無論是從治安防控技術還是防控人員的安排上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布局,致使防控工作處于一種無規章制度約束的松散狀況,為一些不安好心、心懷不軌的人提供了違法犯罪的漏洞。
第三,“村改居”社區在實施具體的治安建設中未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對工作人員的激勵機制,所以導致了警務人員對治安建設工作主動性的缺乏和重視程度的不足,出現了“不想管、無人管”的現狀。
(三)居住人口復雜、流動性強,治安管理難度大
“村改居”社區大多處于城市的邊沿地帶,其居住人口既包括原來的居民,也含有大量涌入的外來打工者,這必然增添原有人口結構的復雜性,給社區的安全隱患造成巨大的威脅。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解釋到:“傳統的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具有濃厚的鄉土性,是一個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 其構成人員簡單,社會關系簡單和諧且還有約定成俗的規章與制度,大家按此紀律過著和諧的鄉村生活。但是“村改居”社區,由于位于城市邊緣地帶、交通方便、房租便宜等優勢,致使大量的打工者在此租房居住,隨著人員構成的復雜化,曾經的熟人社會逐漸演變成陌生的社會,成員間缺少溝通和交流,也未達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會契約,導致居民社區共同意識不強,缺乏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加上社區管理者也尚未制定出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這些因素都增加了社區治安建設的難度,使社區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四)居民安全意識薄弱,治安防范工作欠缺
城市化建設速度的加快促進了沿邊“村改居”社區經濟的發展,然而精神文明的發展卻遠落后于物質文明的發展。“農轉非”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且法制觀念相當淡薄。一方面,由于社區文化建設的落后,居民易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觀,造成為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和對錢財的占有欲,而做出違法犯罪事件。另一方面,當居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或受到不公平對待時,由于自身法律意識淡薄,不知道應采取怎樣的正當渠道去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較多的居民會選擇“以牙還牙”的不當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糾紛,甚至在他人的故意煽動下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這種極端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而且實踐也已充分證明,只有自身擁有足夠的安全防范意識,才能真正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才能減少違法事件的發生。
三、完善“村改居”社區治安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大力發展社區經濟,協調主體間的利益關系
通過對“村改居”社區中發生的糾紛和刑事案件進行整理和分析來看,絕大部分都是由經濟利益關系誘發的。自“村改居”后,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再以從事勞動生產和依靠農產品來維系自己的生活,大部分開始選擇進城打工或是自主創業來維持生活。但是由于居民自身文化水平較低、技術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嚴重影響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進而威脅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勢必會威脅到社區的和諧,在極端的情況下,也必定會為了生存鋌而走險的去獲取錢財,這都給社區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因此,發展“村改居”社區經濟,為失地居民創造再就業的機會,培養居民的就業技能,妥善協調和處理各利益關系,對當下做好社區治安建設奠定了經濟基礎。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城鄉發展一體化來推進該社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和居委會可以采取扶貧政策或是開展技術培訓等方式來幫助家庭貧困和難以再就業的居民。最大可能的減少貧富差距,將不良的犯罪動機扼殺在搖籃中。
(二)明確定位“村改居”社區居委會的公共服務職能
理清政府和“村改居”社區居委會之間的關系是必要的。改變現在政府和社區間的領導與被領導這樣一種關系,積極貫徹黨在行政體制改革上所提出的“政事分開、政社分開”的原則和“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的新型行政管理要求來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政府作為社區居委會的上級部門,更多的是對社區居委會在處理社區事務上進行指導、監督,和經濟上的資助,而不是直接插手、干預社區事務的管理。社區居委會在完成上級的行政任務外,更要注意自己作為社區服務者的身份,履行為居民服務,管理社區公共事務的職責。只有明確自己的職責,才能更好的履行職責,實現管理的目標。所以,社區居委會必須改變自己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的錯誤觀念,而是把自己當做是政府的好幫手進行社區管理。
(三)建立健全“村改居”社區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做好“村改居”社區的治安建設,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社區治安防控體系。
第一,建立并明確負責社區治安防控工作的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在基層派出所分配工作任務時,應該明確規定各個機構的責任和義務,各自履行好本機構的職責,以免發生責任推諉和不管不問的狀況。
第二,建立一支社區治安巡防巡邏隊伍。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若僅依靠事后解決的原則來治理社區治安問題是難以治根的,必須堅持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后解決相連貫的原則來管理社區治安建設。因此,一支巡邏隊伍是必要的,特別是要注意尋訪人口密集或是一些偏僻的地方,通過主動預防的方式,將安全隱患化小化了。
第三,建立健全“村改居”社區治安建設中責任監督機制和員工激勵機制。這樣不僅能規范和督促責任主體的職責,還能增強其工作的使命感,提高工作的積極性,進而有效開展社區的治安建設工作。
(四)完善“村改居”社區居住人口管理系統
“村改居”社區大多位于城市邊沿,交通便利、租房價格低的優勢,吸引了大量務工的人員在此居住,使原本簡單的人口結構復雜化,同時加快人口流動的速度,給社區治安建設帶來困境。因此必須立足現實,建立健全社區居住人口的管理系統。首先,做好常住人口的管理,公安基層派出所要積極做好常住居民戶籍管理的基礎工作,即做戶口登記、戶口調查、戶口統計等工作。其次,著重加強對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建立有關流動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規,使得管理有章可循,實現流動人口的科學化管理和規范化管理。
(五)加強社區文化教育宣傳,提升居民安全意識
“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大部分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一個現狀,特別是與法律相關的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在面對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往往采取的是一些極端的做法,這些都是導致打架斗毆、搶劫、甚至殺人的潛在因素。當地政府和社區居委會不應僅僅關注經濟的發展,還要重視社區文化建設,特別是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居民的法制意識,進而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識。一方面,社區居委會可以通過組織法律知識安全講座、分發安全知識宣傳單或是開展法律安全相關的趣味活動來增加居民的法律知識和安全意識。另一方面,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社會,政府和居委會可以通過建立法律知識互動網站和公眾號,居民可以利用網站和公眾號了解、咨詢相關的法律知識,或是尋求法律幫助。最后,通過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還可以促進社區居民的人際交往,培養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些都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違法犯罪事件發生的概率,為構建安全文明社區打下良好基礎。
注釋: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禮記·中庸》.
參考文獻:
[1]顧永紅、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目標取向與對策.社會主義研究.2014(3).
[2]李鑫.“村改居”社區治理中面臨的困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3]陳曉莉.新型城市化發展中“村改居”社區治理變革.求實.2013.
[4]吳曉燕、關慶華.“村改居”社區治理中社會資本的流失與重構.求實.2015.
[5]蔣福明、周曉陽.論“村改居”社區文化特點及其轉型的價值目標.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6]殷建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公安研究.2003(7).
[7]孟令斌.新型農村社區治安防控的問題與對策——以社區群防群治為視角.凈月學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