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后,四個現代化齊頭并進,令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中國逐步擺脫了貧困落后的局面,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其他表現都說明現代化促進了中國的進程。如果說一個國家的農業是本國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工業就是捍衛自身安全的不二法門。縱觀世界變化,唯有工業支撐才有今日國家之強大。
關鍵詞 政策因素 市場需求 人口因素
作者簡介:張玉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98
十月革命的一聲號角,把俄國變成了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的一聲號角,拉快了中國整個社會的進程。小崗村是第一個享受到農業在改革開放的成果的,農村作為試點的推行還是很順利的,在本篇文章中,也以村鎮為出發點,以工業化為代表,分析改革開放后的村鎮工業發展。
一、政策因素
國家政策的支持與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業的走向與變化。政策變化的顯著特點便是溫飽問題的解決,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追求多年的溫飽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漸解決了吃飯問題。古語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農業問題的解決才會讓農民有時間去發現工業的需求。我國改革開放的顯著特點先農村后城市、先試點后推廣、先沿海后內陸,以合澗鎮工業來看,是屬于小范圍實現工業化進程。
村鎮工業發展經歷的中國大環境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鄉村工業的起步階段,在1978-1984年,由于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勞動效率,促進生產積極性,農業剩余、政策使鄉鎮工業開始起步。第二階段是鄉村發展的極力整頓階段,在1984-1992年,村鎮工業迅速發展,以村鎮為組織的農民個體以及個體基礎上的私營企業有了快速的發展,同時由于體質政策的不斷變化調整,鄉村企業異軍突起,迅猛發展,但是又因為政策變化,步調有減緩變化。第三階段是村鎮工業飛躍和調整階段,是1992-2002年,由于十四大政策的變化,確立了經濟體制的新目標,溫州模式等其他典型的鄉鎮企業為其他農村共同發展樹立了新的模式。第四階段是鄉村企業平穩發展階段,是2002至今,同時又是歷史跨越的新時期,鄉村企業發展由于科學發展觀和新型工業化思路的提出,村鎮工業發展又有了空間。
以合澗鎮為例的鄉鎮工業化是以第二階段開始發展的,因為由于地理原因和政策的推行進度,使農村工業化開始時間晚,進程比較慢,限于經濟原因,是以小作坊為主的企業開始實施。在1984年之后,國家政策開始傾斜于農村,體制改革成為改革的重點,人民的公社的廢除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出現,為工業發展提供了人口保障,農民的思想逐漸開化,脫離了原來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開始大膽創業。到了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由于天下第一村,蘇南模式,溫州發展模式,南街村等經營發展模式取得成功表現,為村鎮發展提供了借鑒,鄉鎮企業大規模發展,小企業林立,但是過猶不及,由于鄉鎮企業在大規模,高速度的發展,而市場需求又達不到,出現了市場疲軟,經濟衰退的現象,而隨后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平臺。2002年之后,鄉鎮企業趨于穩定,以工廠形式出現,不再是過去的小規模生產,農村發展的標配也更上一層樓,工業化帶來最顯著的是代步工具的變化,汽車開始普及,村鎮工業化大量的資金流向農村,給工業帶來資金良性循環,使工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速度不斷發展,并且穩定持續。
從村鎮發展的大環境到以具體實例為基礎的小村鎮,每一個階段的變化都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鄉村工業的發展變化取決于政策的空間彈性。從第一階段起步開始,得益于溫飽問題解決,有了發展工業的動力,第二階段的發展正是由于政策放活,在第三階段,政策放寬于大量成功的鄉鎮經營模式,和十四大確立的新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第四階段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施,形成以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模式。由此可見,工業發展離不了政策的支持。
二、市場因素
雖然小城鎮遠離城市,但是小城鎮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根據市場需求來發展生產的。根據政策因素,改革開放之后小城鎮工業現代化分為了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也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擴大或縮減生產。我國工業化速度日新月異,我國的經濟也進入了全面的工業化的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成熟完善,經過逐步改革發展,也使我國的工業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既消除了物資的短缺和供不應求的問題,又在國際大環境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且逐步走向正常和繁榮。農村的工業化與城鎮化形成良性互動,以眾多鄉鎮企業為代表的農村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一個產業鏈,并在此基礎上,吸收社會大量閑散人員加快就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小城鎮集聚,推動了我國農村二、三產業的崛起,眾多城鎮也逐步成為廣大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廣大農村經濟的“增長極”。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為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創造了良好的空間環境。
在小城鎮工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剛剛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又是以計劃經濟為主,作為深處內陸的小城市,幾乎當時所有的工廠都還歸于國家所有,生產計劃也都是按照國家規定的要求,按需生產,包銷經營,所以在那一時期的合澗鎮工業化水平不高,生產方式落后,對于私人形式的小作坊初期階段并沒有出現,甚至不敢獨自經營,嚴謹遵守國家的政策,不敢大膽放手經營,縱觀當時中國所有的小城鎮,工業水平幾乎都在萌芽階段,甚至有的剛剛有起步的苗頭,在一些發達城鎮,在溫飽問題剛剛解決的當時,有了剩余的勞力和物力,工業化才開始起步發展。而合澗鎮顯然在那一時期尚未有能力去進行工業生產。
到第二個階段,城鎮工業蓬勃興起,合澗鎮當然也不例外,溫飽問題在那時已經解決,人民不再擔心吃飯問題,有時間去思考其他事情,發展城鎮自己的產業就被提上日程。雖然在當時小鎮發展的弊端是重數量輕質量,但是大量小作坊的突起還是為中國的城鎮工業化做出了貢獻。當時由于受到技術和條件的限制,仍然以手工業生產方式為主,即使是生產條件落后,但是這些小作坊為農業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更是在幫助農業生產的機器上提供了進步。
在第三階段,小城鎮企業飛速發展,并且完成了機器化的更新換代。在1992年之后,我國由原先的計劃經濟為主,變成了計劃和市場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在這一階段有許多成功的小城鎮工業成功致富的例子,對于這一階段的需求和考驗,合澗鎮也抓住機遇,打破原先生產規模,進行彈性生產,根絕時長需求量來擴大和縮減生產,這一階段出現了由于市場放寬政策,經濟疲軟的問題。我國的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問題,發展模式粗放,尤其像在合澗鎮這樣的農村,屬與污染問題嚴重,耗能高,技術不占主要,以污染環境為代價進行生產。合澗鎮主要是以生產玻璃和鋁制品為主,不屬于高新技術型產業,主要依靠能源消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的生產,再加上市場政策的放寬,更是供過于求,資源浪費。
在第四階段,作為飛速發展跨越的新時期,不光改變了由于農業人口的剩余才向工業轉變的因素,而且小城鎮的工業化水平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逐步縮小了城鄉差距,并且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合澗鎮在這一時期在工業方面進行了產業升級,并且響應國家號召,改變了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發展了以旅游也為輔助的第三產業,根據景區需求,制作了與當地旅游相關的工藝品,又進一步帶動了產業的發展。工業化在改革開放后的農村建設中,完成了歷史的巨變。
三、人口因素
二戰以后,社會發展相對平穩,人員傷亡大幅度減少,社會人口增多,發展中國家人口激增,由于人口的增多許多國家享受到了人口紅利帶來的福利,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大量的人口為勞動提供了支持。并且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我國的農業勞動者階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農民由農業人口轉移到非農業,而鄉鎮企業的工業化就是最為吸收勞動人口的,當時全國大范圍的“民工潮”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人口學家馬寅初的建議——計劃生育政策,而在此之前,我們過已經面臨人口激增的,數量龐大的勞動人群,改革開放之后的工業化建設正好為此提供了契機。在城鎮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正是由于包產到戶政策的有效實施,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正因為有了這部分剩余勞動力,才有了把農業人口安置到工業或者非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盡管在城鎮化初期發展建設舉步維艱,但是在探索的黃金階段,對于人力依然有充分保證。技術和條件簡陋,在發達的小城鎮里發展工業,機械化程度不高,正是特別需要人口的補充作為發展生產的條件。在前文中曾提過,由于合澗鎮深處內陸,并沒有因為人口條件而開始工業化階段。
到了村鎮企業快速發展的第二階段,政策的改革和糧食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有了很強的積極性去參與非農業生產,農民的積極性在此時高漲,富余勞動力大量出現,并且向農村轉移,加速了工業化的步伐,并且工業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帶動城鎮化。合澗鎮在此時出現了許多以紡織為主的輕工業小作坊,把人口從農業轉移到工業上,小作坊的出現緩解了人口壓力帶來的社會問題,但是由于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單一,并不能完善鄉鎮的工業化水平,仍然需要學習新技術和引進新工具來解決鄉鎮工業的問題。
在第三階段,市場需求的加大,政策的開放,鄉鎮企業迅猛發展,人口流動程度加大,鄉鎮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民工潮和人口勞動力增多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在合澗鎮這樣以鋁制品和玻璃工藝為主要產業的鄉鎮企業中,人口的流動正好為此提供了便利,當地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外省人員大量流入本地,進行小巧工藝制品的生產,而本地的青壯年非知識分子婦女,幾乎都進玻璃廠盡享工作,當地除了老幼以外幾乎沒有閑散社會人員,人口的便利為當地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均的年生產總值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進入2002年以后,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這一思想的融入,同時又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鄉鎮企業改進生產方式,發展新工藝,引進新技術,不再需要大量勞動力來參與生產,機械化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而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不再以簡單的參與勞動為主,而是需要有技術,有文化的高技術人才。在此時,由于前一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開始重視素質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正好為此時小鎮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人口雖然不再依靠數量來發展工業,但重視人口質量也為小鎮工業化的發展方向給予了正確的指引。
參考文獻:
[1]蓋晶晶、安樹偉.中國城鎮化“十一五”回顧和“十二五”展望.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1(2).
[2]李炳坤.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經濟.2005(11).
[3]于秋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鄉村工業煩人發展的經驗與啟示.經濟縱橫.2009(4).
[4]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