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智
摘 要:《在中間地帶》是侯瀚如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的文章,主要是關于作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思考。在介紹西方當代藝術環境的同時,還將中國的藝術放在全球化的大藝術背景中去思考。
關鍵詞:全球化;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
中圖分類號: J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007-01
侯瀚如的思考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全球化的進程在很多學者看來是自15世紀新航路開辟起,世界向一體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全球化趨勢已成定局。此時的全球化事態是對于此前,即二戰后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的瓦解而來,但是諸事態的扭轉并不都像經濟發展那樣看起來順理成章。全球化下的全球面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似的“社會景觀”,我們站在任何城市看到的都是相似的建筑,相似的服裝,并且都呈現為西方化的模式,這一點在藝術上也有相似的狀態。侯瀚如的思考皆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在我看來他所強調的是在這一全球化的語境下,每一個個體(包括一個人,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城市)如何建構自己的身份,在一個全球均質化的環境下,如何保持自身,所以他提出“在中間地帶”,是“一個在一切確定性、本質主義及其權力體系之外的第三空間”,為的是建立一個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真正的可以自由表達的多元的平臺。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
1.從中國到國際。作者在其中交代了中國90年代的藝術發展背景,此時的中國藝術一直以“意識形態為中心”,89后最先出現的,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就是“政治波普”和“潑皮”繪畫,侯瀚如認為這種藝術形式最終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為中心”的非官方藝術,但其實質是在市場經濟下的藝術與意識形態妥協的產物。90年代的藝術家面臨著全球化下的資本的誘惑,有的藝術家走上了犬儒主義的道路,而有的藝術家最終利用藝術去解構意識形態,并逐漸走出西方中西論。
2.從流放到全球。“未來注定是一堵墻”,墻是權利的象征。柏林墻的倒塌意味著冷戰的結束,然而隨著“后期資本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經濟、政治及文化邏輯全球化”,新的墻正在架構,象征著一種“權力情結”,這種墻被越來越堅固的建筑著。相較于20世紀,21世紀的墻可能更難以克服。作者在文中提出“后現代”即是要“尋根”,把民族的根源作為最高價值昭示出來①,這時人們總是寄希望于回憶來審視過去,重現民族精神,從而找到回家之路。但這卻是以把一切都置于“統一文化形象”的獨裁之下②,這種“文化身份認同”常以“集體記憶和歷史的理由和政治手段來使之合法化”③,這樣就使文化本身成為了國家權力意志的代表。在此侯瀚如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主張“自我放逐”的“流亡者”的概念,這是在霍米·巴巴所提出的以“流浪者”的身份存在于“中介空間中”,去過一種“非家園式的生活”④。
3.全球城市和藝術。這部分作者主要是以城市為代表論證自己的觀點。其中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代表,這兩個城市被作者稱為典型的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城市,其特征集中體現在城市的整體規劃及建設上。作者在文中還提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求生法則——移民、旅游、交流等生活方式,全球范圍的穿梭更是這一背景下文化藝術活動的主要形式,并且也只有通過這樣的形式才能將“非西方”的文化,即這些文化對現代性不同的經驗和闡釋介紹到“西方”,以此來打破從歐洲中心主義現代性發展出來的全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這時期的“流浪者”或是說“移民”他們的作品由于他們的經歷,多訴諸于跨國經驗和跨文化遷移。
4.訪談、文章、對話。這部分主要是以對話或是訪談的形式呈現出侯瀚如的主要思想。在此值得關注的是侯瀚如在策展過程中對建筑和城市化的關注,他的很多展覽,如“香港等等”、“運動中的城市”,都是去探討城市化的問題,藝術如何與其他視覺文化相聯系,以及建筑如何成為增加空間狀態和預見未來的方式。在視覺藝術中展出建筑作品在文中被稱為一種趨勢,侯瀚如指出,這種“趨勢”已有長期的歷史,如荷蘭風格派,蒙德里安與荷蘭的建筑和人造風景就有很大的聯系,他指出“一個展覽應該當是對參與展覽和來參觀的人都有意義”。
從侯瀚如所引證的例子不難看出,其對于藝術家的選取或是好的藝術的評判在于其作品是否具有社會性,是否可以參與到社會的建構中,并在其中起到積極作品。并且就其書名所提出的“在中間地帶”,其指涉的是一個在全球化下,一個可以讓人們多元發聲的平臺,就像是他在文中所提出的“替代性空間”,或是霍米·巴巴所提出的“第三空間”,這個空間隨著語境的變化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是藝術永遠需要一個可以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是社會性的,既反映了社會制度,同時也是制度的一部分,其建構需要一個大的社會環境的支持,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藝術家的參與,在創作中,通過建構自己的身份,同時對平臺的建構起到積極作用。
注釋:
①②③侯瀚如(法),翁笑雨,李如一(譯).在中間地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102,104.
④“非家園式的生活”并不是“無家可歸”,而是“家與世界的重新定位”和“治外法權和文化交叉的發明創造的條件”。
參考文獻:
[1]侯瀚如(法),翁笑雨,李如一(譯).在中間地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