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杭東 曾延風 張倩
摘 要 作為課程教育的延伸,素質拓展訓練有助于大一新生在適應期內,迅速提升和改善人際交往的能力。本文通過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研究,發現經過接受一定時期的團體素質拓展訓練項目后,拓展訓練對與人交談、與人交友、異性交往三個維度和總分產生了極其顯著的影響(p<0.01),待人接物維度上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p<0.05)。
關鍵詞 大一新生 心理素質 拓展訓練 人際交往
基金項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Y201329928)。
作者簡介:李杭東,中國計量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曾延風、張倩,中國計量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86
在大學校園中,人際交往已成為困擾和影響大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入大學后,面臨新的環境和新的群體,如何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共處成為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困惑。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 也是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對于大學生而言,純粹的心理學理論教學并不能有效地解決人際交往問題。已有研究表明,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若干心理指標皆有著重要的影響,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外這方面的資料多數是對拓展訓練的歷史和發展的內容性介紹,更多的方面也是側重企業和公司員工的培訓;由于拓展訓練在國內興起時間較短,關于這方面的具體研究報告較少,而且主要是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對于拓展訓練的認識絕大多數還僅限于企業員工的內訓,針對大學生的拓展訓練方面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面向大一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訓練,以研究在接受系統的心理素質拓展項目訓練后大一新生人際交往水平的變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杭州某本科院校大一新生230人作為研究對象。將這230名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115人接受專業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控制組115人不接受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主編的《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量表測試。該量表總共有28 道題,分為四個維度:第一維度為交談,包括 1、5、9、13、17、21、25 題;第二維度為交際與交友,包括 2、6、10、14、18、22、26 題;第三維度為待人接物,包括 3、7、11、15、19、23、27 題;第四維度為與異性交往,包括 4、8、12、16、20、24、28 題。其中,選擇 “是”得 1 分,選擇“否”得 0 分,最后統計每個學生四個維度的總分??偡址譃槿齻€層次:0-8 分,9-14 分,15-28 分,分別對應的人際交往的困擾程度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2.研究過程
本研究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2016年9月和2017年1月進行量表前測和后測。對實驗組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拓展訓練,兩周一次,共9次。在拓展訓練開始前、后,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都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測試。
本研究在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心理素質拓展場地進行,共采用6個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項目,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帶隊進行拓展訓練,具體拓展項目和實施過程如下:
項目1——乘風破浪:6塊鐵板,每塊鐵板上站3個人,所有的人手拉手。要求大家在規定時間內,順時針走動一圈,轉動過程中,人不能落地。
項目2——穿越電網:要求所有隊員在40分鐘之內,從網中穿過,到達“電網”的另一邊;每個網眼只能通過一次,通過后即封閉;任何人、任何物品不可以觸網,觸網部位所在的網眼將被封閉,正在通過的人退回重新選擇網眼通過;過網的唯一通道就是未封閉的網眼,兩邊的隊員不可以從網外來回換邊;身體的任何部位觸網均視為違規,包括頭發、衣服。
項目3——禮讓通行:所有同學站到晃板上,面向一側。隨機給每位同學發放一張寫有數字的紙條,要求同學不能出聲告訴他人自己的數字號碼,只能通過肢體語言傳遞信息。大家有5分鐘時間討論傳遞信息的方式,正式開始時不允許出聲。隊伍調整過程中,不能掉下晃板。最終調整成從小到大依次排列的順序。
項目4——梅花樁:所有隊員站成一列,雙手搭著前面同學的雙手。第一個同學帶隊,依次走過1-6號6個樁,沒有序號的樁可以不走。過樁過程中,雙腳不得落樁,雙手不得脫離前面同學的雙肩。
項目5——蒙目障礙:每人用眼罩蒙上眼睛,每位同學先單獨穿越障礙物,初步體驗和適應蒙目走路的感覺;全體同學排成一列,隊伍的前后順序可以由同學自己商定,后面同學雙手放在前面同學肩膀上,要求中間不允許雙手離開肩膀,不能掉下鐵橋。
項目6——相依為命:這是一個雙人合作項目,兩位隊友各站在一根橫臥的鋼管上,與對方雙掌相握,從最窄處往最寬處行走。行走過程中,雙腳必須接觸鋼管,如果中途雙腳落地,從起點重新開始。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采用SPSS19.0對控制組與實驗組的前后測數據進行分析。
從表1看出,拓展訓練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與人交談、與人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及總分上,都無顯著差異,P>0.05。
從表2看出,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僅在交談、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等四個方面表現出的差異極其顯著,而且在總分的均值上同樣出現了極其顯著的差異。說明在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素養方面,拓展訓練比傳統的教學更具積極的影響作用。
從表3看出,控制組在與人交談、與人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前后測中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從表4看出,經過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實驗組在與人交談、與人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高于實驗前。其中與人交談、與人交友、異性交往三個維度和總分前后測差異極其顯著(p<0.01),待人接物維度上前后測差異顯著(p<0.05)。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從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來看,與控制組相比,心理拓展訓練提高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降低了人際交往的困難。拓展訓練時,既有隊員之間身體的接觸,更有對個性、處事方式等的相互接納和包容,合作有利于彼此間信任的加深。
2.實驗組在與人交談、與人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四個維度以及總分等方面均低于控制組,說明心理素質拓展訓練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交談、交友能力,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幫助部分學生克服害羞心理。
隨著大一新生對大一生活的適應,包括對大學校園環境、學習方式、生活等,控制組在人際交往的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個體性格和能力的差異,每個人的人際交往圈不一樣,因此存在個體間的較大差異。而通過系統性的團體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可以有效減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社會回避、交流恐懼以及羞怯的現象。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中,可以構建針對性的教育機制,強化學生的信任能力。本研究所設計的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項目,需要團隊的合作,肢體的相互接觸,特別是需要建立團隊契約。同時,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實驗組被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男女生比例均勻,有助于異性之間的交往。
(二)建議
1. 由于人際交往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改變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拓展課的內容可以更為多變和靈活,從而被學生接納和喜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基本在大一開設,配合團體心理輔導,在其他年級段也可以開展主題性的系統素質拓展訓練。
2. 由于拓展訓練的項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需要對任課教師進行素質拓展訓練專業培訓,確保拓展過程安全有序。
3.鑒于大一新生入校后,相互間的熟悉度還有待進一步加深,特別是異性之間的接觸會更少,因此人際互動是少而短暫的。素質拓展活動開展過程中,在分組活動時,應考慮組內男女生的均勻分布,以便擴大同性、異性之間的交往。
4.素質拓展課的開設需要連續性,特別是在新生適應階段,結合朋輩心理輔導的開展,效果可能會更佳。
5.進一步明確和規范素質拓展活動的方案和規則,細化操作流程,以便學生掌握后,能在朋輩中開展朋輩輔導,從而可以服務于下一屆的同學。
6.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素質拓展訓練應有別于體育課中的拓展訓練,前者更需注重活動后的體驗分享與討論,在分享討論中,共同探討彼此之間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自己有效的提升和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斌.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社會交往影響的實驗研究.教育與職業.2013(12).
[2]何騰騰.大學生成人依戀與人際交往的相關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5).
[3]孫利紅.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對大學生自我和人際關系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2).
[4]倪嘉波.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教育探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