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對《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作出修改規定,2017年5月9日,最高法與最高檢又聯合發布《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表明立法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的重視。但人們卻忽視了行政機關在執行公務或管理、服務社會時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因此,本文就從行政法視域下,針對國家公權力機關,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從而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權威,實現人權保障。
關鍵詞 個人信息 行政機關 法律保護
作者簡介:王素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21
21世紀的我們逐步進入現代化社會,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及網絡技術的快速運轉,帶來了信息交流的普遍發展,無論是橫向流通領域的拓寬還是縱向信息的深入挖掘,均造就了信息資源的共享與發展。人們對于信息的潛在價值也越來越重視,除卻商業人士利用信息投資理財等合法行為,各種倒賣信息、利用信息實施犯罪的不法行為也在不斷發生,“徐玉玉”案件更是給社會敲響了警鐘。但此時,人們卻忽視了行政機關在執行公務或管理、服務社會時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本文中的行政關包括本身具有行政權的行政機關和經授權行使行政職能的其他機關、組織等)特別是隨著政府信息公開的開展,在維護公民的知情權的同時也讓公民個人信息廣泛暴露與社會之下,增加信息侵犯的風險。因此,本文就從行政法視域下,探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現狀,然后針對披露出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從而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權威,實現人權保障。
一、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問題探究
(一)缺乏對個人信息體系化的法律規范保護
公民個人信息的現行法律規定較為零碎、分散,立法層面尚未制定專門的法律規范系統。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2005年提交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草案至今尚未出臺。目前僅為數不多的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規定,如《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等,而且內容抽象、不具操作性。對于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強調政務公開、保護公民知情權的基礎上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些許規定,但多較零散片面,其目的也只是為信息公開服務而制定。程序法方面,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新行政訴法”)第2條間接對公民在行政機關侵犯個人信息利益時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作出了規定。綜上所述,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夠全面,法律規定零散瑣碎,未從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儲存、更正、刪除、救濟等整體實體與程序的作出全面規定。
(二)缺乏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監管機制
我國目前尚未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引起重視,特別是監管機制不健全,我國沒有專門的信息監管機構,各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管力度不大,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缺乏相應的權力制約與約束,尋租現象時有發生,違法行為不斷上演。譬如,超出法定范圍收集、使用信息,不及時更新收集的信息,不更正錯誤的個人信息以及行政機關不當泄露個人信息等各種不當行政行為。
(三)缺乏健全的公民個人信息救濟機制
雖然新行政訴法已經明確規定,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提起行政訴訟,但依然有許多個人信息持有者沒有辦法得到救濟。原因有三:第一,缺乏明確的被告,由于行政機關對收集的信息并未予以公告,收集過程中信息持有者也未參與其中,導致公民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究竟被那個部門收集、存儲,導致被告不明確。第二,證據不足,因為信息技術的科學化,導致違法技術水平也相應提高,違法行為更加隱蔽,公民作為弱勢群體本身搜集證據的能力就較弱,在犯罪技術提高的情況下取證更加困難,敗訴成為普遍結果。第三,公民個人信息權屬不清晰,法院一般不予受理。司法實踐中一般僅對涉及個人隱私的個人信息進行訴訟救濟,而忽視了個人信息本身的人格權利益,導致多數的一般個人信息得不到救濟。
(四)缺乏信息公開與信息保護的沖突協調機制
政府信息公開是21世界國家治理最為杰出的成果,通過政務公開維護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實現權利制約權力,打造“陽光型政府”。但信息時代下,個人信息也會因國家的大量獲取和公開而大大增加信息泄露的風險,造成公民權益損害。如實名制的開展、強制錄入指紋以及城市電子監控的全覆蓋,都將個人信息且關乎公民切身利益的信息全面掌控于國家監管之下,如此大而廣的權力極易被濫用,所造成的損害也更加巨大。因此,如何協調好政府信息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與人格權是目前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二、公民個人信息的行政保護的建議對策
(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專門的法律規定
公民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零散瑣碎,不具體,不統一,缺乏具體的實體與程序規定,因此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是現實社會的迫切需要。根據現有的草案稿,將其進一步細化。在專門的法律中規定立法目的、法律基本原則、主體資格、程序規定、監督機制、救濟措施以及損害賠償制度,全面系統的實現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專門法的制定要注重協調兩種關系:
第一,協調好信息流通與信息保護的關系,信息只有流通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否則,保護被禁錮的無價值的信息也沒有意義。因此,要在信息流通、信息交流的基礎上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
第二,協調好政府信息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關系,運用價值位階原則,衡量各價值利益大小,選擇價值更高的利益予以保護。政府信息公開代表的公共利益與個人信息保護強調的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原則上選擇公共利益犧牲個人利益,而且公共利益也會由該個人享有。特殊情況下,也會選擇保護個人利益,如涉及個人隱私的個人信息,現行法律規定可以不予公開,除非涉及公共利益,也要在事先通知的前提下公開。因此,政府信息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協調重點在于信息公開與信息保護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