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法律尚未對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做出規定,使得司法實踐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學者觀點不一,分為支持派與反對派。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肯定夫妻忠誠協議效力更符合法律整體的趨勢。在夫妻忠誠協議的生效要件方面,其應當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關鍵詞 夫妻忠誠協議 效力 生效要件
作者簡介:洪明,西北政法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402
一、問題的提出
夫妻忠誠協議的有效性在我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規定。夫妻雙方有相互忠實的義務在法律中雖然有明確規定,即《婚姻法》第4條:“夫妻之間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之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然而《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3條中又有這樣的規定,即“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正是由于第3條的限制,夫妻一方如果僅以忠誠義務提出請求損害賠償是無法得到支持的。
與此同時,我國《婚姻法》對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婚姻法》第46條中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現實中違反夫妻忠實義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屬于“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但現實生活中是千變萬化的,仍然存在不能被上述兩種所囊括的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情形。
在很多時候夫妻雙方將簽訂忠誠協議以維持婚姻關系存續,要求對方向自己履行忠實義務,而法律對于夫妻間進行忠實義務的約定并沒有做出限制。
但是,當夫妻間因一方違反忠實義務而又不屬于“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時,忠誠協議的效力認定便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面對同樣的約定,同樣是違反夫妻忠誠協議的行為,不同的法院做出了不同的判決,有的支持,有的駁回,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法律對此尚無明確的規定。那么,夫妻忠誠協議究竟是否應當被認定為有效呢?
二、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分析
夫妻忠誠協議是夫妻雙方為了維護婚姻關系,基于平等自愿所簽訂的,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自我的一種約束,并且當一方違反忠誠義務時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約定。
“當夫妻簽下‘忠實協議之時,希望的是對方能遵守承諾不為損害‘夫妻共同生活之圓滿安全及幸福的行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起碼也能按約定履行承諾,支付約定的違約金或賠償金” ,但現實生活卻是,人往往輕易做出承諾,而難以付諸實踐,承諾僅以道德來約束的時候,出爾反爾就是人之常情。因此,現實中當一方違反了夫妻忠誠協議而又不愿意履行協議所約定的義務,這樣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方在此情形下大多只能依靠法律來解決,面對這一情況需首要解決的就是夫妻忠誠協議有效性的問題。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確依據,實務中判決不一,而學界對此也是爭論不休,總體上分為支持派觀點和反對派觀點。
(一)支持派觀點
支持派的學者都認為,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應當被予以承認,他們認為:
第一,忠誠協議可以被視作為合同,因為其合乎合同的構成要件。夫妻忠誠協議是夫妻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下簽訂的協議,《婚姻法》中也無明文規定不允許雙方就忠實義務簽訂協議,當協議基于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簽訂,同時能為法律所承認和接受,更沒有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符合道德要求時,這樣的協議應當認定為有效。
第二,忠誠協議是有其相應的法律依據的,并非完全沒有依據。夫妻之間是有忠實義務的已經通過《婚姻法》第4條明確了,因此夫妻忠誠協議在符合婚姻法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正是對于“‘夫妻應當相互忠實規定的具體化” 。夫妻忠誠協議的簽訂本來就是法律的要求,協議只是將該義務具體化,因而應當肯定夫妻忠誠協議的有效性。
第三,忠誠協議符合維護婚姻關系穩定的需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離婚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這使得婚姻雙方對于婚姻的不安全不確定感增加,因此在沒有協議約束時,夫妻雙方相互忠誠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道德的約束,但是,“一旦簽訂了協議,這種隱性化的道德成本就將顯性化了,一方在背叛對方之前,就得考慮違約所要付出的成本。”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持婚姻關系的作用,賦予夫妻忠誠協議以效力是社會需要的體現。
(二)反對派觀點
有很多學者否定了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他們認為如果認定夫妻忠誠協議有效并給予賠償超出了現行法律的規定。大概有以下理由:
第一,法律并未將夫妻忠實義務作為一種強制性要求。法律對于夫妻忠實義務的要求僅僅是“應當”忠實,而沒有要求到“必須”的程度,這就反映出對于忠實義務,法律僅僅在于倡導夫妻之間遵守這樣的義務,而非強制性規定。對此《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3條的規定也可以予以佐證。同時,法律對可以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婚姻法》也以列舉的方式明確規定,因此,判定夫妻忠誠協議有效并據此進行賠償顯然是超出了現有的法律規定。
第二,人身自由不能通過協議的方式約束。“人身自由是法定權利而非約定權利,通過人為約定方式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協議內容違法。” 夫妻忠誠協議限制了人身的自由,產生了對人身的約束,作為一種違法行為,自然不能產生效力。
第三,損害賠償預先確定與法理不合。夫妻忠誠協議中約定的賠償金,其實是對一方受到損害所做出的賠償,損害賠償堅持賠償填平原則,即根據損害結果的大小來確定最終應當賠償的數額,但是夫妻忠誠協議在損害尚未發生時就已經將賠償的數額事先固定下來,這樣的做法明顯是不妥當的。同時,如果夫妻雙方通夫妻忠誠協議會加重婚姻締結的成本,婚姻關系不再純潔,“有可能導致婚姻走向契約化,違背婚姻的應有之義,不應納入立法。”
(三)筆者觀點
在眾多觀點中,筆者傾向于支持派的觀點。夫妻忠誠協議落實了夫妻忠實的法定義務,也是對婚姻法基本精神的現實化反映。雙方簽訂夫妻忠誠協議正是對于該法定義務的實踐,雖然基于《婚姻法》第4條提起訴訟,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當夫妻之間存在有夫妻忠誠協議時,對于這樣一個符合婚姻法基本精神的行為不應當對此提出批評否定,而應當肯定其價值。
在反對派觀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應當是認為人身自由不能通過協議來約束,從而否定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夫妻忠誠協議存在一定的人身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性的自由權,但是婚姻本身就存在忠誠的義務要求,我國婚姻法堅持的“一夫一妻”原則,正是要求夫妻雙方在“婚姻中的男女的性對象只能是其配偶,性關系只能發生在夫妻之間,否則即為違法。” 因此,夫妻雙方就該忠誠義務簽訂協議并沒有侵犯到除對方性的自由之外的其他人身權益,僅就違反忠誠協議時承擔起賠償的責任,這樣的協議約定并沒有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所以,認為限制了人身自由的觀點是并不科學合理的。
事實上,夫妻雙方基于平等自愿和真實意思表示簽訂了夫妻忠誠協議,如若不遵守則應當承擔起違約責任,受到承諾的約束。法律并沒有禁止人們對身份關系進行協商達成協議,但是該協議應由婚姻法、 收養法等法律進行調整,當夫妻忠誠協議的內容不違反婚姻法的時候,應當肯定夫妻忠誠協議是有效的。即使沒有夫妻忠實義務的要求,雙方只要是基于真實意思表示協商一致而簽訂的協議也應當被雙方遵守,在一方違約時承擔起相應的約定的賠償責任。
三、夫妻忠誠協議的生效要件
夫妻忠誠協議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也應合乎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才能對其有效性予以認定。
第一,簽訂的主體應當適格。雙方必須是具有合法婚姻關系的配偶,這就要求雙方的婚姻符合有效婚姻的條件,因此雙方必須要符合《婚姻法》中規定的結婚主體的要件。同時,因為雙方需要締結協議,因此還需要雙方均具備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夫妻雙方的意思表示應當真實。對于意思表示真實的認定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只要不存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等情形的,一般都能認為意思表示是真實的。雙方只要出于真實自愿的意思表示簽訂的夫妻忠誠協議,在符合其他要件的情形下,應當認定其合法。
第三,夫妻忠誠協議應當符合公序良俗的道德標準原則。“公序良俗是對私法自治的合理限制。它要求行為人不得破壞公共秩序,也不得有悖于善良風俗。” 夫妻忠誠協議本就為了維護夫妻關系,是對于公序良俗原則的遵循與落實,只要協議內容是合乎強行法的規定的,就應當認為已經符合公序良俗原則的要求。
四、結語
夫妻雙方簽訂夫妻忠誠協議事實上是夫妻在自主安排自己的婚姻生活,在不違背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的情形下,應當充分尊重夫妻雙方對于婚姻生活的自由選擇。
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承認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認定其有效。
注釋:
楊晉玲.夫妻“忠誠協議”——一個不應成為問題的法律話題.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0(6).110.
吳曉芳.當前婚姻家庭案件的疑難問題探析.人民司法·應用.2010(1).55.
蔣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導論.科學出版社.2007.73.
夏吟蘭、龍翼飛主編.家事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40,246.272.
楊大文、馬憶南.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