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蘭克福學派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一個分支,上個世紀由盧卡奇、葛蘭西和柯爾施等人創立,同時培養了一批像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等具有現實影響的理論家。他們從現存的社會實物出發,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各個領域存在的弊病,并對其進行抨擊批判,主要的是:技術理性批判、大眾文化批評、意識形態批判和心理機制批判。雖然在上個世紀20年代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資料的生產更加能滿足人們的追求,資產階級順勢而為,從剩余價值的剝削轉為通過大眾文化的方式把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壓制人們的反叛意識,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方向也就從政治經濟領域轉向意識文化領域,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力度減弱。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其自始至終在高舉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大旗,在意識文化領域犀利、獨到的見解。
關鍵詞 法蘭克福學派 批判理論 資本主義
作者簡介:劉曉雙,河北大學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406
一、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
每一個理論學說都有它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一樣,有著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深厚的理論來源。
(一)早期西方馬克思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黑格爾的理論、馬克思?韋伯的現代社會合理化理論,同時深受盧卡奇等早期西方馬克思學者的影響。在學術界大多數的學者都注重強調法蘭克福學派與青年盧卡奇,尤其是來自《歷史和階級意識》其物化理論。在資本主義被物化的社會里,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人的活動。盧卡奇引用馬克思·韋伯的合理性概念重新闡釋了物化理論,這種主客體分離的理論為法蘭克福學派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近現代悲觀主義的浪漫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受到了悲觀主義的浪漫主義的影響。浪漫主義是隨著人們對啟蒙思想中“理想王國”的失望,幻想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理念的破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而出現的。浪漫主義至少在三個方面影響了法蘭克福學派:
第一,對科技文明的悲觀主義態度,以及對工業文明的批判。
第二,對自然和真情的浪漫主義的向往,以及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第三,科學技術,工業文明的批判,表現出強烈的悲觀主義傾向。
二、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容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容主要有:技術理性批判、大眾文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心理機制批判。這四方面不是簡單的列舉,它們之間有著內部聯系。技術理性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問題最直接的揭露,如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統治社會的工具由國家機器變為科學技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已經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文化領域。隨著科學技術在商品性文化領域的發展,大眾沉迷于流行文化,這為商品性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技術理性批判不得不進一步發展為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而針對大眾文化異化的大眾消費心理,是大眾意識形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就必然要對其進行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接受了弗洛伊德學說,把傳統的意識形態批判上升到無意識批判的深度,也就是心理機制批判。這樣就形成了一體的批判理論。
(一)技術理性批判
技術理性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問題最直接的揭露,如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統治社會的工具由國家機器變為科學技術。現代性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重心,而現代性得以建構的重要基礎就是技術理性。這是不同于傳統社會生產方式的新型理性,它成為以霍克海默為起點,以后法蘭克福學派成員破解現代性秘密的一個切入點。
因此,技術理性批判成為了法蘭克福學派進行社會批判理論的切入口。
霍克海默繼承了馬克思對于資本的生產機制使得人喪失個性發展的說法,對技術理性批判進行了揭示“技術理性已變成了合理本身,具有了社會異化于自身的強制本性。”科學技術脫離了作為主體的人本身而成為了資產階級統治其社會的特殊力量。從物質生產,社會生活到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按照技術理性設計的程序進行的。
同時,霍克海默的技術批判理論又呼應了當時西方的技術理性批判思潮。如當時的海德格爾也是進行技術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家。雖然他與霍克海默的很多思想不一致,但是對技術理性的批判是一致的,都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人類的社會生存產生了異化。
(二)大眾文化批判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已經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文化領域。隨著科學技術在商品性文化領域的發展,大眾沉迷于流行文化,這為商品性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技術理性批判不得不進一步發展為對大眾文化的批判。
對大眾文化進行激烈的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個標志性特征。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越來越能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隨之而來的是需要通過文化產業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獲取更多的商業利潤。大眾文化就在這樣一個被扭曲的社會發展起來。由于大眾文化在當時的社會是服務于資產階級的,所以它文化上的嚴謹性,藝術上的純粹性,格式上的超前性都被物質利益所壓制。本來是為解放人類服務的文藝活動反而服務于資本主義社會,來獲得商業價值,使大眾文化成為了一種新的經濟產業。
對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將“文化工業”稱作“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用這種近乎偏執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文化觀。人們只要一空閑下來,就會有意無意的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商品文化。這些商業文化毫無新意,這使得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藝術失去了它自身的個性,淪為統治大眾,欺騙大眾的異化了的權力。
(三)意識形態批判
大眾文化異化為大眾的消費心理,因此是大眾意識形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這要求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歸根到底就要對大眾的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意識形態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重點。從某一視角看,對技術理性的批判,大眾文化的批判和心理機制的批判都是在宏觀上對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批判,同時還借鑒了盧卡奇的物化意識的觀點。意識形態的迷失是人們喪失了對本真生活的激情和興趣。因此批判資本主義就必須批判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法蘭克福學派的哲學家從不同視角分析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虛偽性、非自覺性、實證主義的自我闡述的性質,如霍克海默的意識形態機器,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等都揭穿社會思想合理存在的虛偽,目的是為了揭示意識形態產生的社會根源。
(四) 心理機制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的心理批判機制融合了20世紀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發展成果,極大的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視野。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把傳統的意識形態批判上升到無意識批判的程度,也就是心理機制批判。阿多諾、馬爾庫塞、弗洛姆、哈貝馬斯等人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進行了系統研究。阿多諾在《弗洛伊德理論和法西斯主義宣傳的程式》中,從心里機制的層面分析了法西斯主義肆意橫行的心理控制術,迫使個人服務于某個團體,壓制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對現代人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到“前個人狀態社會既為人提供了安全保護,又限制了人的發展。現代人擺脫了前個人狀態的社會紐帶的束縛,但并未獲得積極意義上的現實個人自我的自由”,指出了人們在當時社會沒有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三、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局限性
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高舉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大旗,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社會意識等諸多方面來探討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表面上看來,繼承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人道主義思想,實際上卻割裂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和科學性,而且帶有悲觀主義色彩,對于建立自有正義的新世界缺乏自信,注定無法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一)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非科學性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繼承了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尤其是馬克思早期文獻中的批判理論。在他們眼中,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馬克思早期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不斷彰顯出其獨有的特性,但在《資本論》中所提到的剩余價值的批判方法已經過時。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歸根到底是對社會倫理的批判而不是對資本主義剝削經濟的批判。為此他們認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評應該回到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的軌道上來,運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剝削壓迫。
法蘭克福學派還借鑒了弗洛伊德關于文明的起源是對本性的壓制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豐富和拓展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與弗洛伊德的人道主義相結合,通過分析現實社會的人非理性的生存狀態、心理狀態來揭示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關系。認為日益豐富的物質資料生產和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是對人性壓制的關鍵所在,是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諸多問題的關鍵所在。把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當作批判的對象,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機器操縱人、物欲奴役人來揭示資本主義對人本性的壓制。
雖然法蘭克福學派堅定不移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進行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各種異化現象的披露也是全面無情的。但是他們只站在了人道主義的立場對其進行抨擊,而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因而他們的批判只是一種價值觀念上的道德論路批判,與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科學性相差甚遠。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形而上學的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建立在其否定的辯證法基礎上的,旨在摧毀所有既定的、事實的事物,來證明它們存在的虛偽性。否定的辯證法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哲學基礎,否定的辯證法反對馬克思主義有關對立面同一的辯證法,強調從同一性轉向非同一性。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在他看來否定與肯定是絕對對立的,否定是絕對不包含肯定因素全盤否決,肯定是絕對的毋庸置疑的的肯定,用矛盾的不可化解理論來代替矛盾的對立統一理論。借助這一理論導致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得出了一些偏激的結論:它批判肯定的“實證思維”與現實社會相調和,推崇現實的世界,無法把本質與現實分離開,無法理解起否定的理論,導致保守順從主義的思想盛行,壓制了現實社會的人的反叛思想,使社會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試圖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控制、奴役現實社會的人來批判資本主義的病態社會現狀,這一點無疑是有其積極作用的。但這一批判理論以否定的辯證法為基礎,只強調非同一性,這無疑是片面的,往往可能會導致左傾錯誤。這種絕對的否定論實質上是形而上學的一種表現形式,與馬克思的辯證法是相對立的。
(三)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抽象的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從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領域轉向資本主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是其批判理論的又一進步。例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和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等都是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抨擊。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資本主義社會對主體人的統治已經由經濟統治轉向科學技術統治,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同時也成為統治階級壓制人的思想的工具。
所以,他們把資本主義社會的極權統治看作是文化、意識領域的極權,這是有科學技術的進步造成的,并不是簡單粗暴的恐怖主義與暴力極權。借助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文化把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阻礙了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為此,他們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甚至涉及有科學技術造成的文化心理框架。
表面看來,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猛烈地抨擊,但是僅限于在思想意識領域。由于他們沒有真正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起始點,背離了唯物辯證法,單單從文化領域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不愿去探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社會政治經濟特性,致使其批判理論有失公正。
再者,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是單純的理論批判,并不是馬克思強調的實踐的批判,對建立一個真正自由公平的資本主義社會缺乏信心,導致他們的批判理論無法被絕大多數的人接受,充滿了悲觀主義色彩。
四、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現實意義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以其特有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在各個領域的種種弊端,并進行了技術理性批判、大眾文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心理機制批判。這些批判理論雖然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但對我們進行社會現代化建設有著理論指導意義。同時在進行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應該避免其揭露的各種弊端。
(一) 要加深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通過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企圖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有物的分析批判來瓦解資本主義社會對實體的人的壓迫和奴役。對資本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就不能徹底地了解社會主義,也就無法真確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為此,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通過剩余價值來達到剝削壓迫勞動者的目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是被奴役壓迫了的,是異化的人。只有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才能對社會主義社會進行全面的批判,在社會主義得到發展的同時實現人的真正解放。
(二)反思和批判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弊端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旨在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弊病的批判來實現人的真正的解放,歸根到底是對人類自身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反思和糾正,這一理論是伴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而出現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取得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各種弊端。深刻反省社會弊端產生的根源,對現代化的發展和人的全面解放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三) 借鑒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更好的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提出來的,片面的批判文化科學技術,導致的出的結論并不具有可取性。但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并對這一思想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他們的批判精神和批判理論還是值得參考的。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根本指導原則,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對社會各種弊端的揭露和自覺的進行社會批判。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被視為絕對的完美,不容置疑,使得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為此開始了思想解放,進行了改革開放,在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的同時,社會主義制度也得到了完善和發展。但我們仍然絲毫不能松懈,立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同時借鑒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矛盾,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到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汝緒華、汪懷軍.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及其意義.山西師大學報.2010.
[3]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4]王鳳才.追尋馬克思——走進西方馬克思主義.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5]張麗娟.評析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當代旅游.2009.
[6]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7]阿多諾、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李景源.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研究.福建:華僑大學.2015.
[9]仰海峰.法蘭克福學派啟蒙思想的困境與超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10]賀翠香.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的影響極其意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
[11]辛紹軍、騰俊博.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學術交流.2006.
[12]曾志浩.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及其現實意義.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2.
[13]楊晶、段虹.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及當代價值.北方論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