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鴻+董家道+陳敏
【摘 要】在學生工作中構建學生科技創新體系, 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開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三亞學院理工學院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實際,通過打造專業特色的品牌科技活動,搭建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搭建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平臺,搭建科技社團平臺,搭建科技創新隊伍平臺和構建適應學生科技創新要求的評價體系,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開展,培養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關鍵詞】科技創新;大學生
科技創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的重要標志。
人才培養簡單來說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和做事,提高“學生競爭力”,三亞學院理工學院在學生平臺搭建上,聚焦“學生競爭力”重點打造了二大平臺,一是圍繞發揚理工學生的優勢打造“科技理工”平臺,二是圍繞彌補學生短板打造“人文理工”平臺。“科技理工”平臺核心是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和實踐。
1 打造品牌科技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很多高校,學生活動沒有很好地與專業融合,缺乏特色和創新,大多趨于娛樂化。三亞學院致力于打造“一學院一節慶,一專業一品牌”的學生特色活動,理工學院結合了現有專業特點,重點打造了“科技你我她”學生品牌活動,“科技你我她”下設“科技普及你我她”、“科技挑戰你我她”和“科技服務你我她”三個子平臺。
1.1 科技普及你我她
這個平臺是為低年級學生設置的,受益面廣,主要是為了開展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營造科技創新氛圍,以學術報告、學術沙龍、科技展覽、科技放映廳等不同形式開展。
1.1.1 校外專家學術報告。我們每年邀請5-10名國內外學者專家來校做科技報告,通過學術報告開展科普啟蒙教育,拓寬學生知識面,了解本專業前沿動態,拓展學生學術視野,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為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1.1.2 理工名師面對面。學院要求副高以上職稱的老師都要面向學生開展學術講座,既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又增加了老師與本專業學生接觸交流的機會,更好地指導學生成長成才。
1.1.3 科技展覽。一是借助各種契機,組織學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如每年的航天日都組織學生到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參加航天科普教育等。二是收集高年級優秀學生科技作品,開展科技作品展和畢業作品展,起到科技啟蒙和普及教育的作用。三是舉辦世界最新科技發展的圖片展,讓學生體會到科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科技的熱愛和對科學的崇敬。
1.1.4 學霸沙龍。學生中不乏科技達人,他們在某方面有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學霸沙龍就是為科技發燒友提供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成為科技普及教育的主動者和受益者,發揮朋輩教育示范作用,揭開黑科技的神秘面紗,提升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信心。
1.2 科技挑戰你我她
這個平臺是為高年級學生和學霸設置的,以更高層次的創新實踐為主,以舉辦系列比賽和開展競賽培訓等形式開展。
1.2.1 舉辦校內科技競賽。如舉辦校內電子設計競賽、機器人大賽、數學建模競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DV制作大賽、微電影大賽等。
1.2.2 組織參加省賽國賽。如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中國機器人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競賽、大學生數學競賽等。
1.2.3 開展競賽培訓。結合各級各類科技競賽,我們在比賽準備期間會舉辦系列培訓班,幫助學生沖刺提升。
1.3 科技服務你我她
這個平臺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而設置的,以義務維修、機器人走進中小學和科技支教等形式開展。
1.3.1 義務維修。學生通過專業所學知識為全校師生提供義務維修服務,在服務了他人中鍛煉自己,主要有電腦故障維修、電腦系統重裝與維護、電子產品故障檢測與維修和網絡故障檢測與維修。
1.3.2 機器人走進中小學。三亞學院作為海南省唯一一所指定作為舉辦機器人創客教育“百千萬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擔負著普及機器人基礎教育的使命和責任。理工學院專門組建了ROOBTEAM機器人團隊,在三亞市各大中小學開展機器人科普教育,對中小學開展機器人啟蒙教育,激發了他們對未來社會探索和熱愛科學的興趣,活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受到各大中小學的熱烈歡迎。
1.3.3 科技支教。社會服務是高校三大功能之一,為了踐行學校社會服務職能,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針對當地中小學科技信息教師的缺乏,我們聯合了當地教育局定期定點開展了科技支教活動,活動得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
2 搭建學生科技創新平臺
2.1 搭建學科競賽平臺
一朝參賽,終身受益,學科競賽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上具有積極作用,理工學院積極搭建學科競賽平臺,以學科競賽為核心,構建學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學生科技創新的進一步提升。我院大力倡導的學科競賽平臺有“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等10余個賽事,理工學子近幾年榮獲70余項全國性獎項和近350余項省級獎項,平均每年獲得10余個全國性獎項和30個省級獎項。
2.2 搭建開放實驗室平臺
學生的奇思妙想需要鼓勵,需要通過實驗平臺來驗證和實現,常規的實驗室主要用于實驗教學,很難兼顧到學生課余的科技創新活動。為此,為了激勵學生科技創新,理工學院創建了開放式的創新實驗室,對全校學生實行開放,學生可以任何時候到實驗室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實驗室還設置開放課題供學生創新實踐,創新實驗室平臺大大激發了學生創新熱情,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endprint
2.3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國內外不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校企合作在學校人才培養特別是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三亞學院理工學院重視校企合作,聯合共建實驗室、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科技創新平臺等,如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共建了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共建了車輛實驗中心,每年暑假我院都組織一批學生到吉利汽車生產基地等單位進行實習實踐,既鍛煉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又如我院與美國NI有限公司共建了虛擬儀器實驗室,虛擬儀器實驗室既節約了儀器設備成本,又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
2.4 搭建社會實踐平臺
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科技創新在社會實踐中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認識社會的深度和廣度,而通過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和探索,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創新意識,從而改進和創新科學技術。在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中,我院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科技下鄉、科技創新進中小學等活動, 讓有一定科技知識的學生對鄉村、中小學生進行科技指導, 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3 搭建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平臺
理工學院在創新開放實驗室平臺上,設置了大量科技創新基金開放項目,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參加,另外我們也大力支持學生參與到老師的科研項目中去,以課題項目驅動的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項目研究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科技創新項目研究平臺的基礎上,我院共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3項,其中國家級立項22項,省級立項21項。另外,我院通信工程1401班學生獨立主持申報的項目《人工智能黑白棋》獲批教育部2016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4 搭建科技社團平臺
為了營造校園科技創新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科技創新主體性和積極性,學院搭建了科技社團平臺,主導創建了10余支科技創新、動手實踐類的精品社團,如:機器人創新研究社、LabVIEW學生創新俱樂部、飛鷹航拍工作室、機器魚創新社、數學建模協會等等。學院給予科技社團經費保障,同時對社團進行科學指導和監督管理,社團在社長的領導下自主管理和運行,組織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學習研究和科技活動,科技社團很好地營造了校園科技創新氛圍,帶動全院學生自主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和學習研究。
5 搭建科技創新隊伍平臺
5.1 學生梯隊的培養
學院特別重視學生梯隊培養,注重發現培養骨干分子,再發揮骨干的傳幫帶作用,形成“一帶N”效應。我們特別注重隊伍“層次”建設,在團隊組建時,我們會有意識地高年級和低年級組合搭配,根據不同年級我們設置不同的培養方案,培養一批有能力的高年級骨干學生,對低年級進行科技創新指導,這樣保證了科技創新成果和寶貴經驗得以傳授下來,低年級學生在高年級骨干的指導下快速成長,完成新老交替,依次不斷良性循環,保證了科技創新隊伍的延續和發展。
5.2 發揮指導教師的領航作用
指導教師在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中是核心,是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和保證。我院通過系列激勵政策,積極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指導教師在學科競賽和課外科技活動的領航作用。一是選拔了業務水平高、科研項目多、實踐能力強和經驗豐富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擔任項目團隊指導教師。二是聘請了一批熱情高和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科技社團指導老師,參與科技社團的咨詢和督促,指導科技社團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和建設。
6 構建適應學生科技創新要求的評價體系
學生科技創新需要學校有制度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三亞學院把創新學分作為必修學分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同時出臺了系列激勵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而在國家獎學金、書福獎學金、入黨推優、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等評選時, 我們把學生參賽獲獎、參加項目研究和科技創新活動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和加分項目,以引導更多學生參與到科技創新中去。另外,我們也積極推薦科技創新能力強、綜合條件優秀的學生給優秀企業,為他們考研深造建立綠色通道,讓這些學生獲得更多更優秀的深造和就業資源。
【參考文獻】
[1]王喜鴻,王春瑜,王濤.打造“高端、大氣、上檔次”品牌學生活動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4:60,93.
[2]陳厚桂,查曉明,華小梅.基于課外科研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8):21-25.
[3]陸錦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現[J].中國高等教育,2012,12:55-56.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