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梓鈺+楊治錚
摘 要:我國的民族藝術在文化發展當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并且不斷地影響著生活的各個方面。動畫產業隨著在市場上的不斷推進,逐漸地在藝術這個范疇之外形成了穩固的商業化模式,并且帶動了市場的繁榮。其經濟作用也不斷地提高,這也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動畫作為文化娛樂產品的重要性。縱觀歷史,我國動畫產業從開端到現在的發展之路不乏艱辛,但有一點卻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堅持民族化的創造。本文就民族藝術形式在動畫角色造型上的應用簡單討論民族化創造的意義及其發展影響。
關鍵詞:民族化;民族藝術;動畫產業;動畫角色造型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109-01
1955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這一口號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動畫事業與民族藝術相結合的模式開始了。動畫作品作為藝術品之一,其誕生和發展始終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影響,并且會帶有民族文化的印記,但是如何有效地有機地使動畫藝術和民族文化相結合,從民族文化當吸取養料,使之成為獨立的,具有創造力和創造價值的藝術品,僅僅是帶有民族文化印記仍然遠遠不夠,因此,中國動畫探索民族藝術的道路依舊任重道遠。
一、從全球動畫的發展看民族藝術
作為藝術作品,動畫的誕生和興起始終離不開文化基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環境下所創造的精神內核也是不同的,藝術作品由精神世界引發,并且直接受到文化精神內核的影響。動畫這一藝術品,先天的就帶有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核和獨立的思想意義,這一點可以從全球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環境中誕生的不同風格的動畫作品窺斑。
(一)美國動畫
1930年代至1960年代,是美國迪士尼最輝煌的時代,其創造出了許多經典的動畫形象,這些動畫形象至今依然影響著現代人。迪士尼的動畫形象大部分展現了美國人浪漫的性格和豐富的想象力。比如著名的米老鼠這一人物形象,就始終給人以陽光開朗的幽默印象①,在造型設計上,選取了動物形象來表現其精神氣質。這得益于美國人樂觀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
(二)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有著樸素人物設計和故事性相統一的特點,并以極具敘事風格的長篇動畫見長。而在動畫電影當中,日本動畫電影的佼佼者宮崎駿所制作的動畫電影則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其中《千與千尋》更是諷刺了日本社會的弊病。而其中千尋的這個角色設計,也體現出了日本人對于勤勞隱忍的優良品格的歌頌。
二、民族藝術對我國動畫的影響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民族的藝術文化都成為了本民族動畫作品生根發芽的土壤,并不斷地影響著動畫作品當中的設計②。而我國動畫的發展也離不開民族藝術的土壤,在這里,我們將其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看待。
(一)模仿期
從建國之初到1960年代,這二十年間,國家百廢待興,動畫產業的發展也相對滯后。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靠模仿美國以及前蘇聯的作品來進行制作。譬如《大鬧畫室》這部作品就模仿了美國《墨水瓶里跳出來》,而《烏鴉為什么這么黑》則是直接模仿前蘇聯的動畫作品③。這一時期,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動畫作品在藝術創作領域也比較邊緣,還無法進行獨立的創作。
(二)興盛期
隨著動畫產業逐漸發展,中國動畫人開始意識到要從民族藝術當中汲取養料,創造出屬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于是,出現了與傳統水墨畫相結合的作品《小蝌蚪找媽媽》,與京劇相結合的作品《大鬧天宮》。這一系列有著鮮明文化特色的作品都收獲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三)衰退期
新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可供人選擇的文化娛樂產品增多,動畫片作為傳統的文化娛樂產品以及藝術產品逐漸被大部分人所拋棄。而動畫制作者也將動畫作品的目標觀眾定位在12歲以下的兒童,這也使得動畫片中原本具有的民族藝術特色和文化基因逐漸喪失。近年來,隨著實驗性動畫制作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動畫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文化元素,動畫作品也再次承擔起傳播民族藝術的重擔。比如《京劇貓》這部作品就是基于京劇這一藝術形式進行創作的動畫片;而《元日》這部作品則通過傳統的故事來展現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④。這些作品也都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三、結論
動畫作品作為藝術門類,其發展,無法離開民族藝術的土壤。在創作發展當中,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動畫人物造型設定依托于動畫精神內核的設定,也會受到民族藝術影響。
注釋:
①汪開慶,陳玉蓮.民族藝術形式對動畫角色造型的影響[J].民族藝術研究,2011(03):86-91.
②遲鳳利.論民族藝術對動畫角色造型影響[J].中國民族博覽,2016(04):175-176.
③魏群. 民族藝術形式對動畫角色造型的影響[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7):09.
④陳琳.唐三彩藝術形式下的動畫角色設計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