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曦
摘 要:記錄是攝影最基本的功能,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攝影也逐步走向藝術性。紀實攝影作為依然秉持“真實”的最根本審美特征的攝影門類,提高其藝術性是一種升華。本文通過從透視、構圖、內涵、組畫、創作背景五個方面,分析中西方人物畫對紀實攝影的啟示。
關鍵詞:紀實攝影;人物畫;真實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147-02
隨著1839年達蓋爾式攝影法與卡羅式攝影法問世,攝影由此誕生,其最初只是具有記錄的作用,并與肖像有著一定的聯系。后來技術的發展,使攝影迅速商業化,肖像攝影作為紀實攝影的一部分,被認為應該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與社會影響,逐步開始追求攝影的藝術性,同時,攝影反映社會的作用也開始出現。人物畫以藝術的手法表現人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內涵,使其在特定的時代特征下有著特定的審美價值與精神內涵。社會性是人物畫發展的前提,與紀實攝影有著相同之處,即都體現了藝術家對于社會的觀察以及個人的感受。攝影人拍下來的影像,是對實際情況了解并體會以后,所選擇的最能體現當時的畫面;人物畫則是通過藝術語言與媒介傳遞社會意義,兩者都在于反映社會現實,引起觀眾的思考。紀實攝影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其藝術性往往通過技術來體現,以抓拍的方式記錄社會生活,實現形式既可單張照片,也可以是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專題攝影。通過對人物畫的分析,筆者認為人物畫在透視、構圖、內涵、組畫、創作背景五個方面可供紀實攝影借鑒。
透視是關于自然物體之間空間關系的范疇,包括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良好處理物體間的透視是決定一個二維畫面觀賞性的因素之一。中國傳統人物畫通過散點透視將不同觀察點所獲取的畫面有機結合在一起,空間具有流動性,比如張龍章的《胡人出獵圖》(圖1):圖中分為牽馬備鞍、列隊出發和圍捕猛虎三部分,不僅人物表情豐富,動作生動,而且畫面疏密結合,有條有理。照相機在技術設計上模仿人的眼睛觀察,因此拍攝出來的照片往往遵循焦點透視前實后虛的原理。在攝影中運用散點透視,借助數碼軟件拼接并合理運用小光圈,將攝影人所處的環境中的人與物以全景的方式記錄下來,畫面內容更豐富而不凌亂;此外,對于多人參與的大型場面,可以運用航拍技術拍攝下壯觀的情境。筆者認為這樣的拍攝方式主要可供新聞攝影借鑒。
構圖是根據創作的主題與構思,將各元素有組織地進行安排,協調統一,以體現出空間感。無論是繪畫作品還是攝影,良好的構圖是達到美觀效果的基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采用斜線構圖,由十一名衣衫襤褸的纖夫引導透視,人物動態安排錯落有致,視覺消失點放在遠方的船上,沙灘荒蕪,由此充分表現纖夫在炎熱天氣下拉纖繩的艱難、惆悵和無助,體現當時社會的殘酷??v觀畫面,纖夫不同的動態與排列形成了節奏與韻律的統一。攝影一般要求人物眼睛所向留出更多空間,否則畫面就會擁擠,給人不通透的感覺。通過這幅畫可見,該畫面布置可以加深對社會現象的反映,同時令觀眾在留意主體的同時,思考遠處的物體的作用,由此對主體有更為強烈的認識。采用三角形構圖的《意外歸來》(圖2)將流放期已滿的十二月黨人作為主體,母親背對觀眾與他對視,畫面并沒有明顯體現她的表情,但是通過小女孩和男孩懼怕與驚奇的神態可以想象,這一幕以后母親會是怎樣的興奮,所有家庭成員會如何地喜悅,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層的內涵。適當將人物背對觀眾并非壞事,反而還能提供深入的想象空間,同時通過人物之間不同的姿態表現變化的形式美,傳達出更多內容,引起觀眾的思考。雖然紀實攝影不能像繪畫般自由表現各形象的動態、表情等因素,但是對象出現時的構圖卻是可以選擇的,這就需要攝影人臨時的反應,及時以最恰當的構圖抓拍,不必急于將照片刪除,有時看似缺乏美感的照片往往具有紀實意義。
看具象人物畫,人物精神形象是關鍵,不僅體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還傳達出畫家的個性特點,由此表現社會的精神內涵,通過不同層次的引申意義,給人以啟迪。由此,畫家需要遵從內心需要進行創作。列賓的《膽怯的農夫》展現出當時生活于社會底層的俄羅斯農夫的形象,他縮著身子,蹙著眉,其閃爍的眼神不敢正視來者,體現出既渴望生活,又不敢于反抗壓迫的矛盾心理。這個時期的列賓回到家鄉,常常與底層人民生活在一起,因此也有了大量的創作構思。再看《伊凡雷帝殺子》(圖3),不僅在色彩上采用深紅色調,加深恐怖的氣氛,而且對于伊凡意外殺子以后,抱著他時瘦消的臉部,以及瞪大的眼睛當中的恐懼、懊悔表現得淋漓盡致,告訴世人沙皇殘暴的統治注定失敗。列賓本人非常關注俄國革命與解放運動,與民主主義者有著共同的理想。攝影是瞬間的藝術,需要記錄下人物神態精神和社會活動的典型畫面,兼顧美和妙。攝影人在捕捉對象的時候,應該耐心等待并拍下最能體現對方特點的畫面,時甚至需要數日才能把畫面記錄下來,并選擇出最具有意義的畫面。另外,場景中某些物體在當時呈現的姿態往往也能展現對象的個性,比如拍攝具有特色的節日活動,就要提前熟悉相關的背景資料,深入觀察相關人員在化妝、布置等準備工作,還有他們的交往、相處方式;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對象交流了解情況,以致體驗其當前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前文提到,紀實攝影可以通過專題的形式,以若干張照片表達一個主題。以周思聰、盧沉的《礦工圖》組畫為例,雖然完整構思為九幅作品,最終按完成順序來看,是從《王道樂土》(圖4)開始,至《遺孤》結束,以舊社會礦工史來展開,表現礦工困苦的生活與侵略者的殘暴,引人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度思考。這組畫按最初的安排來看,具有明顯開始與結束的畫面;僅觀上述五幅,可見與主題的內在聯系:
(1)從宏觀層面,表現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下虛偽的百姓安居樂業,即王道樂土;
(2)日偽時期,山海關成了勞工被侵略者押進“深淵”的通道,可看作交通方面的表現;
(3)《人間地獄》體現東北地區礦山環境的惡劣,也就是主要人物“礦工”的工作環境;另外兩幅分別展現戰爭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有兒童的未來。以此分析可知,這組畫面繪出了“生活”、“工作”、“人”三個方面,由總起再細說部分。對于攝影組照而言,并不是定好主題,然后將每個動作細節都放出來就是成功了。正如組畫那般,攝影作品也需要展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通過拍攝宏觀畫面以及部分近、中或特寫畫面予以進一步說明。首先要知道想表達什么、怎樣表達,故事應該如何展開,以最少的照片總結故事,分享精華內容,同時考慮照片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還有必要添加一定的文字進行解釋。endprint
無論是攝影還是人物畫,被創作出來都是有原因的,由此在構思階段需要就對象進行分析??死匪箍乱赖摹稛o名女郎》以仰視的角度表現出一名高傲、冷酷的十九世紀俄國女性知識分子。這名女郎究竟是誰并不重要,這幅作品已經將當時一類人的典型特征表現了出來。即便是紀實攝影,也不可能完全挖掘所有人物的數據,然而攝影人對于自己想展現的人群的特點需要熟知,意識到拍照不是機械的動作。相對于藝術攝影而言,紀實攝影追求的是真實事物本身,因此它更需要攝影人發現超越事物本身的東西。在細節捕捉上,可以對人物的表情、肢體、衣著等方面進行特寫,正如羅中立的《父親》中對老農民細膩的描畫,甚至到耳朵上夾著的圓珠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但是不能為拍而拍,如今許多人盲目地認為,拍下老人帶著皺紋的手和臉的特寫,就是成功的照片;這樣往往忽略了紀實攝影的敘事性。如果在沒有了解被攝對象,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照片的前提下就拍攝,這樣的作品也沒有意義。人物畫可以根據畫家的意愿自由安排畫面的顏色、人物動作與神態,這些都是紀實攝影所做不到的,它所能遵循的擺拍,是在于對真實性的尊重之下,然后可參考人物畫的方式進行創作。但是紀實攝影作品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下,往往成為了一段時間的永恒,為后代提供重要的年代信息,也有助于歷史等學科的研究。
攝影自誕生之初,其記錄的功能即是紀實的范疇,由此得知紀實攝影是最傳統的攝影門類。僅僅滿足于記錄是遠遠不夠的,令紀實作品具有深刻內涵,引起社會的思考,還需要進行藝術處理。借鑒于人物畫的透視方法、構圖的運用、內涵以及創作背景的挖掘,還有組畫表達主題的方法,有助于攝影人發現拍攝對象以外的事物,從而創作出別具一格的影像作品,達到藝術性與真實性的統一,傳遞出深刻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內奧米·羅森布拉姆.世界攝影史[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3.
[2]謝家琳.中國紀實攝影的美學內涵解讀[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3]李雪靜.淺析肖像藝術對攝影的影響[J].論文選萃,2012(06).
[4]秦寧.人物畫內涵與社會價值的關系[J].國畫家,2015(06).
[5]楊春,孫長玲.中西方傳統人物畫空間構造的差異[J].赤峰學院學報,2013(03).
[6]袁慧.現代性背景下油畫具象人物畫的精神內涵的表達[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