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龍珠
摘 要: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可否認,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源于想象創造。現代藝術設計是在結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優秀智慧下誕生,有其特有的流派和設計思想,運用的色彩有自己的個性。而民間美術多強調對農民情感和大自然情節的一種表達,多色彩艷麗,奪人眼球。但二者在色彩方面有區別,但是同樣也有其共通之處。
關鍵詞:現代民間藝術設計;民間美術;色彩結合
中圖分類號:J505;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164-01
當今社會,已經形成一個“地球村”,社會現實日新月異,我們每天在接觸不同的東西,文化激烈碰撞,不斷產生新的思想、新的創作方法。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當代物質條件極大豐腴之時,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在色彩方面的結合維度,也從以前的純抄,變成現在的借鑒中升級,變得更加廣闊。
一、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藝術概覽
現代藝術與民間美術在色彩方面的結合的案例也很多,現代生活中出現了很多民間藝人,民間也出現了很多返璞歸真的現代藝術家。本文從分析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的主要特點方面入手,在探討二者的不同特征后,主要對二者的相通之處進行闡述,以期得出二者在色彩運用方面能互相借鑒融合的地方。
(一)兼容并包的現代藝術設計
在藝術設計中,設計者的三觀與當下經濟發展水平、設計者自身的能力息息相關。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步伐,現代藝術早已走出國門,各種文化觀念紛紛涌入國內,藝術走出國門,走向全球。更加多樣,富有張力。在世界范圍內,各種藝術思想相互碰撞,不斷產生新的藝術流派與創作手段。但是從本質上來講,藝術還是人們內心世界的直接表達,是人們情感抒發的窗口,能有效地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人生觀。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能取代人手工創作的工具相繼涌現,一方面導致人們變得慵懶,另一方面,為藝術創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特立獨行的民間藝術
民間美術從古至今走過了幾千年,在幾千年的風雨巨變和沉淀中,變得更加厚重,富有韻味兒。數千年來,我國普通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再創造糧食和財富的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向往自由,追求簡單幸福。這種感情純粹、簡單,樸實無華,沒有任何添加附屬,沒有現代社會追求物欲下的功利性,所以在色彩表達上自信、大膽,偏向紅色、綠色為主,視覺沖擊性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色彩從民間傳承至現代藝術
民間美術是建立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基礎上,普通民間藝人為表達內心想法,從勾描、涂鴉到形成自己的創作體系的藝術,細觀民間藝術,其作品中色彩運用豐富,作者總能從多種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隨著社會進步,多種文化激烈碰撞,現代藝術應運而生。在充分吸取民間美術色彩方面的精華、去除糟粕后,現代藝術著眼于現代人的生活,從當下的生活中汲取智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流派,其在色彩方面的運用也令人驚嘆。
三、二者的結合
現代藝術在汲取民間美術的優良傳統之后,通過作者自身的經歷和豐富的想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鑄就了一代瑰寶藝術;民間美術通過現代藝術的借用得以發展傳承,二者密切聯系,誰也離不開誰。每個設計,色彩以其或絢麗多姿,或簡單純粹,或二者兼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調性。不同色彩的運用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為世界增添一抹創意之光。
(一)民間美術色彩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色彩靈感
現代社會,很多人面對日漸紛雜的社會環境,似乎已經喪失藝術設計的本心,很多人紛紛回到民間,回到自然,去尋找創作的真正意義。也因而發現一些簡單純粹,能直接擊中現代人心理最柔軟部分痛點的色彩,引發人們共鳴,這是成功的藝術設計,是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于民間美術色彩的典型案例。
(二)現代藝術設計是民間美術的“進階版”
現代藝術設計從民間藝術中汲取精華,并發揚光大,將民間美術色彩中表達不好的地方進行深入挖掘,既可以是色彩絢麗的設計,又可以是單色調的純粹,兼備藝術感與時尚性,能夠吸引、感染大眾,引發人們共鳴,從而為藝術設計買單。這是偉大的創造和發現,也因而啟發了一大批人從事藝術設計行業,為藝術設計的大力發展創造了條件。
四、結語
由此可見,民間美術是特立獨行的,現代藝術是兼容并包的,二者特色鮮明,但又因為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的啟發作用,現代藝術對民間藝術的發揚作用,而變得密不可分,不能切割。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才能促進現代藝術設計和民間美術色彩運用的共同發展,用更豐富的色彩創造出富有創意的作品,為中華文化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杉.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色彩的結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
[2]劉暢.民間美術的藝術造型和色彩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24).
[3]劉暢.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色彩的結合探討[J].大眾文藝,2014(21).
[4]王建麗.現代藝術設計與民間美術色彩的結合[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