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只重字詞的現象,忽略了文言文的精妙之處以及所傳達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久之便產生抵觸心理。在教學中借鑒古人的評點不僅能很快地抓住課文的精妙之處,并且能讓學生學習到獨特的評價方式,無論對其了解課文內容,抓住課文重點還是提高學習興趣都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古人評點;文言文教學
對于理解一篇文言文來說,參考前人的評點是十分重要的。一來是因為前人的評點距離該文時間相對較近,二來能流傳下來的評點必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對于我們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現代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只重字詞的現象,忽略了文言文的精妙之處以及所傳達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久之便產生抵觸心理。所以在教學中借鑒古人的評點不僅能很快地抓住課文的精妙之處,并且能讓學生學習到獨特的評價方式,無論對其了解課文內容,抓住課文重點還是提高學習興趣都有很大的幫助。《古文觀止點睛》是由清代吳楚材和吳調侯選注,楊寶發選編的一本對《古文觀止》進行注解和評點的書。此書注解清晰,評點獨到,對高中文言文的學習大有裨益。李密的《陳情表》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故筆者將從這兩個文本出發,談談古人評點對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啟示。
一、感情評點,簡潔明了
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文章中所體現出的思想感情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要分析的。可現今教學的現狀卻是對這種思想感情的分析過于籠統,且經常脫離文本只談感情。與之相對的,在揭示文段的思想感情方面,二吳的點評可謂簡潔明了。如《陳情表》中對“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費遠。”一段的點評為“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欲涕。”這是二吳讀罷李密這句話的感受,也是李密所要表達的感情,母之慈、孫之孝在這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是李密的至孝十分令人動容。在文言文中,許多字詞都有自己特定的含義,教師在分析文言文的時候可以先就文本本身進行分析,接著從文本逐步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文法評點,字字珠璣
高中語文課本中所選擇的文言文篇目,其文法的使用都是十分精彩的,但真要明白恰當的指出文法之好卻是有一定的困難。而二吳在文法分析方面的評點可謂字字珠璣。在《陳情表》文法使用巧妙的地方相對較多。如對“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一段的點評為“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責臣、‘催臣,文法錯落。”。在高考卷中,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喜歡出某個字詞在文章中的表達作用一類的問題,與其單獨去輔導這類題目的答題技巧與方式,費時費力,還不如將古人對文法的評點引入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利用課文和評點訓練學生解答此類題能力,事半功倍。
三、結構評點,巧用原文
二吳在文章結構上的評點頗為有趣。在有些地方他們并不直說文章用了什么樣的結構,有什么作用。而是直接用原文去解釋和評點原文,使人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脈絡和結構層次,完全不同于現今教學中的先概括段意后分析脈絡和結構。如對《陳情表》第一段中“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一段的評點為“一段。所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一段的評點為“一段。所謂‘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這里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與“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實際上第一次出現是在第三段中。二吳用后文的語句來解釋前文的語句,使人能快速看出作者用了分總的結構去寫母孫之間如何相依為命的。這樣的結構評點直接巧妙,對于理解文章的結構與內容很有幫助,相較于死板的概括段意分段,更加具有技巧性,更能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興趣。
四、內容評點,由表及里
二吳在評點文章內容的時候,能夠做到由表及里,透過文字表面看出其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這樣的評點能幫助學生更加正確和深層次的理解文段的中心。如對《陳情表》中“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一句的點評為“寫進退兩難之狀,以示不得不再具表陳情之意。”單看文面只知進退兩難,但二吳卻指出李密想要表達的實際是自己不得不再次上書陳情的無奈。在教師對課文的分析與學生自己對課文理解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只流于表面,不能深層挖掘情況,導致對課文的理解存在偏差。利用古人的評點能很好的緩解這樣的現象,幫助教師教授課文的深層含義,也能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五、總結評點,一針見血
二吳在評點古文時,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會做一個總結性的評點,而這個總結性的評點直擊文章中心,可謂一針見血。如《陳情表》的總結性評點“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這一總結性的評點是從感情抒發和語言藝術的角度所做的評點,可謂一針見血。在現今的高考題中,總結文章一類的題型一向是必考題,而二吳這種從多種角度去評析文章的方法對于教師教授這類型的題是很有幫助的,教師可以在講授完一篇文言文時,將古人的總結性評點拿出來與學生自己的總結相比較,讓學生分析古人總結性評點的優點,學會這種評點方式,真正的“授之以漁”。
因時代的不同,古人的評點固然有一部分已是現代人所不能認可的,但大多數卻是對教師理解和教授文言文很有幫助。且古人在語言上的精煉也是我們所需要認真去學習的。二吳在感情、文法、結構、內容、總結等方面對文言古文的評點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這樣的評點方法對于教師解讀和教授其他文章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寶發.古文觀止點睛[M].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10.
作者簡介:
陳曉陸,五邑大學,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