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照富
摘 要:生態美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跨學科性的美學應用學科,它產生的基礎是在當代生態觀念、環境觀念和美學觀念的共同觀念下形成的。生態美學是以生態存在論、生態環境價值論和生態環境倫理學為基礎的新型美學形態。其出發點是后現代哲學的“主體間性”,生態美學消除了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打破了西方傳統哲學中的“主客二分”,這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生態美學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進人類對自然的深層次理解,為人類文明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生態美學;理論基礎;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B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283-01
高校校園是學生、教職員工等校內活動人群從事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校園文化的承載者,其體現場所精神的同時,也起到教化心理的作用。馬克思曾主張“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塑造人”,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實現環境育人目標的主要途徑。因此,高校校園景觀除了為師生提供健康、愉快、寧靜的學習生活空間外,還應包括更多的文化精神,傳達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大學精神得以傳承。
一、高校校園景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缺乏整體規劃。一些高校在建設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校園景觀從個體出發,開發一塊建設一塊,把景觀作為建筑的附屬品,沒有統一的景觀定位及文化定位,缺乏整體性。(2)場所精神缺失。受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高校校園景觀過分追求“新”、“奇”,追求理想化的高標準景觀效果,大草坪、大鋪裝、大廣場任意使用,忽略了校園所屬的地域特色、文化積淀等因素。(3)“以人為本”設計原則的偏離。過分追求形式,當用地規模超過一定量時,必然導致學生交通距離過大、瞬時交通流量大、部分設施使用不當等問題。空曠的道路、廣場或綠地無景可看,無相應的設施可依靠,無法使人參與其中。
二、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校園景觀建設的開放性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與所處城市有著越來越廣泛的聯系。城市為大學實現其功能提供各種服務,大學反過來也為城市提供活力,體現城市的精神文化。以開放性原則設計的校園依賴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互相滲透,當社會人處于校園中時也會因受到校園文化的洗禮,得到精神的回歸。(2)校園景觀建設的地域性原則。高校校園景觀應尊重本地區、本民族在物質和精神文明中的一切優秀傳統,并在校園設計中精煉提純,以特定的設計語言、符號在景觀中表現出來,創造豐富的景觀文化。尤其在新校區建設中,應著力從鄉土建筑、歷史建筑中汲取營養進行景觀重構,實現與當地自然環境的有機共生。(3)校園景觀建設的生態性原則。生態化校園設計是既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環境景觀,又要控制和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濫用,在索取和回報間努力實現平衡。在規劃和設計初期就應充分考慮到對未來的影響,使規劃結構合理、多樣,并具備彈性發展空間。注重地方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節能技術等的應用,真正實現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
三、高校校園景觀的優化策略探析
(1)合理規劃布局,建立明晰的景觀結構框架。建設之初做好規劃設計形成層次明晰的空間結構有助于提高場所的可識別性,同時能提高空間的景觀利用率。高校校園功能區一般可分教學區、行政辦公區、學生生活區、文體活動區、生產后勤區等,在景觀規劃時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學術,以學生為本,面向社會。突出科研文教功能,弱化輔助的后勤、生活區,并預留出足夠空間開辟交流、對外開放區域。具體做法上可采用軸線與組團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利用景觀軸線將各個組團串聯成一個整體。強化步行系統與各景觀點之間的聯系,提高校園空間的易達性。細化景觀節點設計時應注意景觀空間的特色營造,除美景外具有較高藝術品味,或較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構筑物、小品等易作為視覺焦點,成為校園標志性的存在。(2)營造更加人性化的校園。構建多層次的校園空間,將生活其中的人的行為模式有計劃區分。使學習、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所需的軟質、硬質景觀合理配置,在校園內部形成一個立體多層次的可參與性系統。校園景觀中除開闊空間外,要注意“小空間”的穿插,“小”并不意味著空間狹窄,當人身處其中既可以觀察整體,又可以看到細節,從而最佳的感知周圍環境。小空間可以是竹下小凳,可以是建筑物的前庭后院,可以是湖邊一塊尺寸適度的石頭,人們可以在這里小坐,享受個人的、安靜的、詩意的空間。(3)景觀設計中校園文化的滲透。校園文化可以體現在學校的專業辦學特色或百年傳承的歷史人文精神中,或校園所處的特定地域環境中以及校園的公共空間環境和建筑中。學生正是通過這些特定的空間環境或建筑,逐步了解和認識學校的歷史,取得認同感,增加內聚力。校園景觀設計中要注意保護和創造具有歷史人文特色的環境景點,使他們既折射過去,又反映當代,還預示未來。
四、結語
高校校園不僅為師生員工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還應注意其內涵的表達。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過程是一種由精神文化到環境、物質文化由深入淺的過程,把環境景觀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師生不僅能從校園環境中感知校園空間的文化設計,而且其行為模式、品格、價值觀等也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邱玉華,陳幼琳.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文化內涵的表達[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7(02).
[2]馬雪梅,孫振幫,劉葉青.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思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