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湛+路娟+高春玲
【摘要】面對變化迅速且難以預料的市場環境,工業只是企業界開始探索有效的提高自身競爭能力的新技術、新方法,并使之應用于現代企業管理之中。基于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之下,本文從管理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連貫中,以傳統的剛性技術參照,提出了當今技術新概念——“柔性技術”,交將此技術應用于管理領域,較系統地闡述了柔性技術與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的產物——“柔性管理”,包括柔性管理的內涵、特征、理化基礎及其在企業中的實踐意義。在本文最后簡述了我國現代企業管理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關鍵詞】企業管理;柔性技術;剛性管理;柔性管理
一、柔性與柔性技術簡述
“柔性”一詞源于英語”Flexibility”,漢語詞意為揉屈性,柔(韌)性,可曲性,彈性,適應性,機動性,原熱量物質的一種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為、思想、再擴展到管理領域,總之涵蓋到世界上的一切事和物。
二、柔性技術應用于現代企業管理
(一)柔性生產是現代生產模式的方向
生產模式是一種制造要領和生產策略,是一種改進整個生產過程、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戰略技術手段。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生產技術,使得制造企業的生產模式層出不窮。
柔性生產,一般泛指采用柔性制造系統(FMS)或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進行制造的模式,它主要依有高度柔性的、且以計算機數控機床為主的制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柔性生產根據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進行生產,它產品多,個性,多樣化。由此可見,柔性生產反映了當今市場需求變化的方向,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是一種具有旺盛需求和強大生命力的生產模式。
(二)柔性生產需要柔性管理
生產制造水平的提高需要技術和管理雙管齊下,柔性生產一方面需要依靠各種柔性制造技術,另一方面要依靠各種柔性管理。在生產和經營日益交融,技術和管理日益滲透的當今時代,數控機床、自導車等柔性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必將給傳統企業帶來質的變化,其中包括管理體制、領導方式、企業文化、人才素質等方面的根本變革。實施柔性生產意味著企業要變革傳統管理的思想、組織、方法、手段;同時也正是由于管理上的創新和配合,先進制造技術才能付諸實施并發揮效應。其實,富有柔性、代表制造業發展方向的計算機集志制造系統(CIMS),其本身就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因此,柔性生產需要柔性管理來扶持,現代制造企業必須研究柔性生產的特點和要求,分析與之相適應的柔性管理的特點和功能,探索實施柔性管理的思路和對策。
三、當今企業管理發展新趨勢——柔性管理
(一)柔性管理的基本特點及其表現
與柔性生產相適應的柔性管理,是一種強調適應柔性制造系統、發揮柔性制造技術優勢,駕馭企業內外因素變化能為的管理。這種管理對企業外部用戶需求的變化,具有靈活快速的響應能力,對企業內部人、財、物各生產要素的變化,具有及時有效的適應能力,柔性管理具體特點和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質的方面,柔性管理部表現為不確定性。柔性管理的對象——人,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客觀存在實體,我們不可能對他多變有思維給予一個明確的定價,因此對他的約束也就必然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模糊化處理,避免走向極端。赫伯特·西蒙在其決策理論中就曾用“令人滿意的標準”取代“最優標準”。
2.從量的方面考慮,柔性管理實質上是一種非線性管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工作投入的精力與生產的績效成非線性關系;另一方面,個體人數與總體功能成非線性關系。為此我們必須在實際管理中把握一個“度”。
3.在方法上,柔性管理強調內控性。柔性管理的一個基本方法是通過相機互的理解和溝通,激發下屬自覺、自愿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這其實就是一個內控的過程。
4.在功能上,柔性管理表現為塑造性。柔性管理排斥表現上的服從,它是要改變人的傳統思想理含,讓人們從心理上接受、從觀念上轉變,這樣才能使人們真正形成對組織的忠誠感和歸屬感。
5.在效果上,柔性管理存在時滯性的缺陷。柔性管理要求人們對事物,要在理解認可的基礎上去執行,變外部命令為內在渴求,從而不僅主動去完成,而且自覺地維護。但要完成這一“外在規定——內在接受——自覺維護”這個轉化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因而不可避免有在時間上產生時滯性。
(二)柔性管理在企業中的實踐
柔性管理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成功企業都有其自身的一系列具體做法,包括:倡導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進行多種形式的企業教育;使員工志為企業股東,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廣泛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廢除陳規陋習;深入群眾,加強溝通;信任員工、創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實行靈活的彈性工作時間;重視醫療保健工作;開展非正規活動;重視開發、大力開展員工教育與再教育等等。當然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做法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但上述這些做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
(三)柔性管理在企業中的意義
柔性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1.激發員的創造性。在工業社會,主要財富來源于資產,而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財富來源于知識。知識根據其存在形式,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前者主要是指各種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的知識;后者則指員工的創造性知識和思想上的體現。顯性知識人所共知,隱性知識只存在于員工的頭腦之中。難發掌握和控制。要讓員工自覺、自愿地將自己的知識、思想奉獻給企業,實現“知識共享”,單靠“剛性管理”是不行的,還要通過柔性管理來加以協調。
2.使企業適應瞬息萬變的外部經營環境。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外部環境的易變性與復雜性,一方面要求戰略決策必須整合各類專業人員的智慧;另一方面要求戰略決策的做出必須快速、靈活。
3.滿足柔性生產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和審美情趣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滿足“個性消費者”的需要,可以看作是當代生產經營的必然趨勢。企業生產組織上的這種巨大變化,必然要反映到企業的管理模式上來,從而導致管理模式的轉化,驅使柔性管理成為必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