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曉
河南漯河市郾城區中醫院 漯河 462300
垂體后葉素在宮頸冷刀錐切術中的應用效果
李春曉
河南漯河市郾城區中醫院 漯河 462300
目的 觀察宮頸冷刀錐切術(CKC)中應用垂體后葉素宮頸局部注射的效果。方法 將100例陰道鏡下宮頸組織活檢確診為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II、III級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50例。2組均實施CKC治療。觀察組術中宮頸局部注射垂體后葉素,對照組術中不注射垂體后葉素。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切緣陽性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KC前應用垂體后葉素宮頸局部注射,操作簡單易行,止血迅速可靠。
垂體后葉素;宮頸錐切術;術中出血量
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是一組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癌前病變的統稱。多發生于育齡期婦女,發病率較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隨著宮頸病變篩查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和人們自我防病意識的提高,宮頸冷刀錐切術(CKC)在診斷和治療CINII、III級患者的價值受到臨床廣泛重視[1]。2011-01—2015-01間,我們對50例CINⅡ、Ⅲ級患者實施CKC治療前,先應用垂體后葉素宮頸局部封閉注射,有效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和縮短了手術時間,效果肯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01—2015-01間收治的100例宮頸上皮內瘤樣變患者,均經陰道鏡下宮頸組織活檢確診為CINII、III級。排除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及有其他手術禁忌證患者。術前完善血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免疫八項、胸片及心電圖檢查。隨機將患者分為2組,每組50例。觀察組:年齡(42.3±2.1)歲。CINII級35例,CIN III級15例。對照組:年齡(42.5±2.37)歲。CINII級36例,CIN III級14例。2組患者的年齡、CIN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月經干凈后3~7 d實施CKC手術。腰硬聯合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規外陰及陰道消毒、鋪巾。暴露并固定宮頸,行宮頸管診刮。探宮后擴宮至6號半,復方碘溶液涂抹宮頸,陰道拉鉤牽拉暴露宮頸。于碘不著色區或糜爛區外緣0.5 cm做環形切口。如無不著色區,切除范圍為至少1 cm,深度至宮頸內口下。在宮頸管處以錐形的形式切除宮頸后,采用sturmdorf宮頸成形縫合術。檢查無滲血后用無菌碘伏紗布填塞陰道壓迫創面出血。標本12點處系線,將切除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觀察組CKC前于宮頸的3、9點分別注射垂體后葉素稀釋液共20 mL(垂體后葉素6 U應用生理鹽水20 mL稀釋),對照組不注射垂體后葉素。2組術中均常規應用抗生素,術后改口服抗生素3 d,隨訪4~12周。
1.3 觀察指標 (1)記錄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切緣陽性率。出血量測量方法:收集術中被血浸透的血紗布并及時將血紗布用持物鉗夾到電子秤上稱重,并記錄結果。由紗布前后質量的差值計算出出血量。(2)1個月復查創面愈合情況及統計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切緣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組術后1個月復查創面愈合均良好。術后對照組出現2例宮頸粘連,2例術后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8.00%。觀察組術后僅出現宮頸粘連2例(4.00%)。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緣陽性率比較
注:*P<0.05
宮頸冷刀錐切術診斷與治療宮頸病變不僅有切除范圍大及切緣清晰等優點,同時可準確獲得完好的病理標本,且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小。但因宮頸周圍血運豐富,同時CIN患者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周圍存在許多新生血管,亦增加了術中出血的風險,從而影響手術視野的暴露,增加手術困難性。因此減少術中出血對提高手術成功率至關重要[2]。垂體后葉素內含縮宮素和抗利尿激素,前者能刺激子宮平滑肌收縮,壓迫子宮肌層血管,起到止血作用。后者能直接收縮毛細血管及小動脈,從而使局部血流量減少。垂體后葉素還有代謝快,半衰期短等優點[3-4],可短期內強烈收縮血管,應用于宮頸冷刀錐切術治療CIN,止血效果快速有效,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同時操作簡單易行,無需特殊設備,無其他并發癥,尤其適合在基層醫院應用。
[1] 郎景和.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診斷及治療[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5):261.
[2] 朱鵑,卞美璐,孫靄萍,等.宮頸錐切術在子宮頸病變診治中的應用[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1,25(2):67-70.
[3] 楊曉紅.垂體后葉素封閉治療在宮頸冷刀錐切術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4):598-560.
[4] 馬艷群,方梓羽.垂體后葉素聯合吸收性止血綾在冷刀宮頸錐切術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9):3609-3611.
(收稿 2017-01-06)
R713.4
B
1077-8991(2017)05-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