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產業扶貧思路穩步推進脫貧攻堅
———記楊躍奎扶貧先進事跡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楊躍奎擔任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皮擦鄉洛魯村駐村農技員以來,認真按照中央和省、州、縣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嚴格按照農業廳關于“一村一名農技員”的工作要求,不斷強化幫扶意識、拓寬幫扶思路、落實幫扶項目、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力度,積極實施產業扶貧開發工程,使洛魯村油菜、馬鈴薯、黑青稞種植和藏豬、藏雞的養殖均取得一定成效,為全鄉、全縣產業扶貧開發整體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準確把握目前新龍縣皮擦鄉洛魯村的產業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好產業扶貧工作,楊躍奎經常輕車簡出,與該村第一書記和當地懂藏語的干部一起深入18戶貧困戶家中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研摸底。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每個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現狀、群眾脫貧愿望和產業扶貧開發有了很深刻的了解。為了全面了解新龍縣的產業發展狀況,楊躍奎還深入雄龍西鄉、和平鄉、博美鄉、農科所開展調研工作,到縣農牧和科技局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全縣的農牧業發展情況。他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務實的工作態度,帶動駐村農技員、工作組和其他扶貧干部進一步確立了產業扶貧工作思路,找準了致貧原因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制定了“新龍縣皮擦鄉洛魯村產業扶貧發展規劃”和“新龍縣皮擦鄉洛魯村各貧困戶幫扶措施”,科學合理地確定了所聯系貧困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全面提高了農村的產業發展水平,為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龍縣皮擦鄉距離新龍縣城45公里,村民思想比較落后,生產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針對以上情況,楊躍奎與其他駐村工作組一起走村串戶為村民做思想工作,鼓勵大家通過合適的方法發展產業以實現脫貧,使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明顯轉變。
在產業發展上,當地還存在量少、分散和質量不穩定等特點。為了抓好特色產業發展,鞏固傳統產業,楊躍奎協助村民成立了新龍縣皮擦鄉洛魯種養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統一購銷和宣傳等,搞活農產品流通,整合力量抱團發展,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商品化意識和產品質量,讓合作社成員嘗到了發展集體經濟的甜頭,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由于人均耕地少,每家的種植業耕種面積有限,不便于集體耕種和集中管理,為解決這個問題,駐村農技員和駐村工作組一起探索出了將簡單土地流轉進行集中種植的方案,將村民的耕地集中在一起,由各戶有勞動能力、懂技術、善學習的人進行田間管理,出地的村民可以得到土地租金和種植帶來的效益分紅。在養殖業方面,由于當地缺乏集中飼養的條件,對藏豬、藏雞和犏母牛都實行貧困戶自己養殖,駐村農技員負責技術幫扶的方法。全村總計養殖藏豬30頭,藏雞300只,新引進犏母牛36頭,對藏豬、藏雞通過統一回購實現貧困戶增收,犏母牛養殖戶按照每頭每年7.5千克酥油的標準向村集體上繳,然后通過專合組織進行統一加工和銷售。這一方式在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貧困戶的增產增收。
3.1 技術幫扶 首先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藏豬、藏雞養殖的指導,從圈舍改造、飼養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和培訓。由于當地養殖業不宜開展集中培訓,楊躍奎便采取走村串戶發放養殖技術宣傳資料,并進行現場指導,定期回訪,了解藏豬藏雞的飼養情況,同時開展消毒、驅蟲等工作。
其次是整合其他社會資源對新龍縣相關產業進行培訓和指導,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周樹峰副教授對馬鈴薯、油菜種植和足然村蔬菜大棚等方面進行了現場指導和示范,邀請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草食研究所專家就犏母牛的養殖對新龍縣駐村農技員進行了培訓。協助新龍縣農牧和科技局申報了省科技廳科技扶貧平臺建設類項目《新龍縣科技扶貧服務體系建設》和科技扶貧產業類項目《新龍縣黑青稞基和紫皮馬鈴薯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參與了新龍縣“十三五”農業產業規劃。
3.2 物質幫扶 在了解到養殖藏豬的養殖戶缺糧的情況之后,楊躍奎立即整合扶貧培訓資金2萬余元,與成都的某飼料企業聯系,緊急向新龍縣贈送飼料6噸,還捐贈了獸藥、消毒劑等。與洛魯村第一書記宋超一道積極向四川省司法廳等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申請各項產業扶貧資金,爭取產業戴帽資金向該村傾斜。為了防止野豬對馬鈴薯等作物的破壞,積極申請了價值10萬元的菱形網圍欄,并現場監督確保安裝質量。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購買了馬鈴薯、油菜種子無償發放給貧困戶進行種植,藏豬、藏雞由新龍縣農牧和科技局利用產業戴帽資金進行統一采購,然后由產業扶貧辦公室和駐村農技員一起發放給貧困戶,犏母牛由皮擦鄉政府利用司法廳幫扶資金在甘孜縣進行集中采購并發放給貧困戶。
在皮擦鄉洛魯村駐村的日子里,楊躍奎克服高原反應、語言障礙等困難,踏實工作,嚴格自律,深入調查研究,減少干預阻力,豐富幫扶措施,密切聯系群眾,切實抓好特色產業發展,鞏固傳統產業,強化專合組織,加強集體經濟發展,為當地農牧民增產增收指明了方向,為產業扶貧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為實現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F323
C
1001-8964(2017)08-0011-02
20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