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

摘 要:視覺慣性意指人的眼睛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沿著有聯系的元素路徑移動,將各元素或物體連接起來,斷開的線或物體都可以通過視覺將斷開的部分接上,形成一條視覺路徑。美術創作是對畫面視覺基本元素點、線、面、色等的組合運用,不同的視覺元素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從而產生多樣的畫面效果。視覺元素的組合排列呈現的視覺張力和視覺傾向力引導觀者視線移動,視覺移動的觀看軌跡即是視覺慣性的呈現。在美術創作中視覺慣性影響最終的畫面效果,在創作中合理地運用視覺慣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視覺慣性;美術創作;視覺移動;視覺效果
時代的變換帶動著藝術的進步,美術作品的表達形式與呈現的畫面效果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人們的觀賞需求。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準確地呈現在畫面中并傳遞給觀眾,這對畫家來說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20世紀初,出現了格式塔學派,他們試圖解釋搜索圖案的時候人們的視覺行為。這看似與美術創作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卻有助于畫家創作過程中按照人的知覺心理思考繪畫。
在美術創作中,利用慣性原理可以更好地延伸視覺觀點,將色彩、線條、構圖按照一定的視覺路徑組合,使整個畫面布局更加符合觀者的知覺心理,更好地引導觀眾跟隨你的腳步移動視線。
一、慣性、思維慣性與視覺慣性
慣性在物理學中很是常見,這種狀態是指物體在加速運動的過程中突然停止,這時物體仍處于加速度狀態并不會即刻停止,物體會沿著加速度方向繼續推出或發生傾斜。生活中我們乘車時碰到緊急情況,司機突然剎車,這時車上的乘客并不會隨車體一同停下,乘客的身體會向前發生傾斜,此現象即是由于慣性的作用。
思維慣性是由先前的思維活動而形成的一種對后續活動的持續的思維狀態,或對后續活動的思維傾向性。當你剛經歷了一件非常恐怖或難過的事,隔幾分鐘進入另一個安全或愉悅的場所,你的思維不會一下子轉變過來,相反會仍處在剛才發生的事件上。思維慣性是人們遵循已有的經驗教訓和習慣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形成的思維模式。例如不同長相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也不一樣,長得好看的會比長得丑陋的給人印象好。這是因為我們已有認知的固定傾向,影響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從而形成了思維慣性。
那么視覺慣性又是什么?簡單地說視覺慣性是人的眼睛觀看物體的視覺順序,受到了畫面中的各種元素的影響,而這些元素又按照知覺規律排列組織形成了視覺上的傾向性,引導觀者視覺的移動軌跡,這便是視覺慣性。
二、視覺慣性的呈現方式
(一)以點呈現的視覺慣性
古人發現了天上的各種星座,利用的既是視覺慣性。數以億計的星星如何劃分記憶對古人來說是個難題,季節的變化對應斗轉星移,但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將看似沒有關系的幾顆星星,根據距離的遠近和大小在視覺上將星星進行連線和延伸,形成圖形方便記憶與定位,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知的一些星座。根據這些知識我們才能依靠人的眼睛自然地將星座識別出來,這對星體的研究也是健康的營養。
點是視覺元素的基本元素之一,當平面中僅呈有一點時,整個視覺感受都較平靜,人的視覺聚集在一點上,人眼停留在平面中的固定位置,沒有視覺慣性的產生。當平面中呈現出兩個點時,人的視覺會在心理因素的影響下將兩個點連接起來,會在視覺上形成一條直線。當平面出現三個點及更多點時,人的視覺會下意識地從第一個吸引力和張力最強的點依次連接相鄰最近的點,形成一條視覺路徑。不同點的大小距離排列會產生不同的視覺張力,我們的視覺遵循正常的視覺規律,從左向右的閱讀,而是沿著基本視覺元素由大到小的軌跡進行移動,破壞了正常的視覺規律。
(二)以線呈現的視覺慣性
線是連接點元素的重要視覺元素之一,同時線元素也具有引導視覺的作用。視覺跟隨線條的流動方向延伸,將其他元素能動的聯系起來,而觀看的軌跡也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視覺路徑。平面中看似沒有關聯的元素,因為視覺慣性的存在,各元素間產生了聯系。當我們眺望遠處的路段時,有些路段隱匿于視覺死角,我們無法看清整個道路的全貌,但我們的視線會沿著可見的路段能動地進行視覺移動,在腦海中憑空想象出整個道路的軌跡,這便是視覺慣性的體現。當平面中出現一條弧線和一個點,由于弧形線條的動勢產生了慣性并因此聯系到了點,兩個本無相關的元素由于線條慣性的存在便形成了一個整體。在圖形中,內角越大的圖形視覺引導性越不明顯,相反內角較小的圖形,由于內角較小,圖形較尖銳,就像箭頭的作用一樣,對視覺有引導的作用,所以內角較小的圖形在平面中體現出強烈的視覺慣性。
三、視覺慣性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
美術創作是畫家運用線條、構圖、色彩等元素對畫面進行組織構成的過程,創作畫面既需要傳達作者的藝術思想,同時也要兼顧畫面的視覺美感。點、線、面等基本元素在畫面組建的過程中必不可少。點線面合理地運用,呈現出的視覺慣性使人的眼睛隨著各元素間內在聯系形成路徑軌跡,有主次順序地進行藝術欣賞。
線條是美術創作中最基本的元素,所有的一切都是從線條開始的。我們利用線條將畫面從單維度轉向多維度的視界,線條的交叉延伸營造出不同的視覺體驗。視覺慣性在畫面中的體現離不開線條這個要素,將物體由靜態轉化為視覺上的動態制造視覺慣性利用的就是線條。當然線條不止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更可以制造畫面張力,讓視覺沿著張力路徑前進,聯系畫面其他的造型元素。安格爾的作品《泉》,內容描述的是一位年輕的裸女拿著壺罐讓水倒出來的景象。其中壺罐中水的流淌即使用了視覺慣性的原理,而流動的水更加凸顯出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
構圖是美術創作中視覺元素最重要的排列方式。我們習慣將主體物置于視覺中心點,這個視覺中心可以是畫面正中,也可以是由其他物體或圖形交叉延伸的中點。而后者,正是利用了視覺慣性的知覺原理,改變原有畫面元素的排列組合,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視覺焦點,這種編排使畫面不再呆板無趣,更能激發觀眾情緒。在美術創作中,我們可以將單個物體當作最基本的點視覺元素。當多個物體出現時,視線會從主物體出發去尋找另一個物體,將各個物體逐一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樣人的視覺會形成一條視覺路徑,將畫面中的元素一一瀏覽,不會迷亂于眾多元素中。視覺慣性的存在,對于構圖有了新的要求,我們改變物體的間距、方向、大小等營造出了強烈的節奏而又不失觀賞的功能性,增強了畫面的藝術性。以波提切利的《春》為例,端莊優雅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處于畫面中部,正優雅閑適地等待著春的降臨,監督這場盛大典禮的進程。右面,西風神仄費洛斯纏住了大地的仙女克羅里斯。此時的克羅里斯并無裝扮,素白得像冬天的大地般空凈,她面露驚恐,想逃避風神的追纏,張著的口中冒出了花朵,鮮艷的花朵紛紛落下,落在花神費羅拉的身上,形成一件美麗的外衣。弗羅娜頭戴花環,身披飾花盛裝優美,健步迎面而來,將鮮花撒向大地,生機勃勃。女神維納斯又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向她的兒子丘比特,他蒙住了雙眼,準備向維納斯左手邊美麗動人的伴從美惠三女神,射出他的愛之金箭。美惠三女神此時正身著薄如蟬翼的紗裙,攜手齊舞,她們將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最左側是宙斯特使墨丘利,他身著紅衣,腰間別有佩刀,正手執伏著雙蛇的和平之杖,驅散冬天的陰云。畫面元素眾多但卻利用各種造型及構圖引導我們有順序地欣賞作品,利用構圖的視覺慣性,將一個故事有序地插入畫面,讓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沿著故事線索的路徑觀賞。
在美術創作中,對各元素邏輯性的組合排列可以打破視覺慣性的影響。將主要想表達的物體置于視覺焦點,讓觀者聚焦于主體物,引導觀者視線關注,促使觀者與畫家產生心靈共鳴。當所有物體不分形狀大小,形質統一地出現在一條視覺路徑時,雖具有視覺導向性,但畫面中缺少了活力。為了增加畫面趣味性,可以使用互補色制造具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例如梵高的《向日葵》,鮮艷的色彩使得畫面中的向日葵透露出勃勃生機。背景與主體物之間的互補更加凸顯主體物的耀眼,讓觀者由心底發出感慨,更加沉浸于畫卷之中。
四、結語
藝術的進步日異月新,多樣化的作品層出不窮,我們沒有一個標準去衡量具體某個學科中藝術方式的好與不好,只有我們對待某一具體學科的理解和感悟。在藝術創作中,中外的美術創作發展都已經和傳統的模式相距甚遠,從傳統模式注重客觀事物的真實形象發展到注重畫家的內在精神情感與視覺元素的綜合表達,視覺元素充分地運用于美術創作中。美術創作中,將畫面中視覺元素合理地運用視覺慣性原理進行排列組構,畫面建立具有合理的邏輯性,使觀者能更好地接收到畫面所傳達的信息,獲取畫家所傳達的思想的同時將觀賞變成一種享受,這也是美術創作所追求最終目的“同感與藝術”統一。掌握視覺慣性原理不代表一定可以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但合理運用視覺慣性原理卻可以增強畫面的整體品質,增加畫面的視覺層次和藝術效果。這是對美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升華,這也正是視覺慣性對美術創作中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M].黎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5.
[2]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3]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潘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M].傅志強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