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玎一+陳初露
摘 要:常玉作為一個東方學者去往異鄉學習西方藝術,他扮演著雙重角色,不僅積極吸收著西方具有特色的藝術,受到巴黎畫派中各種現代派藝術思想的影響,又為當時追求創新的西方巴黎藝術注入了東方的新鮮血液。常玉的一生熱情奔放、率真坦誠,讓人深深懷念,他的作品能深入人的內心,讓觀者久久不能忘懷,他的人生就像一首詩,韻味十足。
關鍵詞:常玉;孤傲意境;東方精神
一、常玉藝術風格的形成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早年教育對常玉的藝術風格具有重要影響。常玉自小家境殷實,父親又是畫商,他年少時師從趙熙,學習繪畫和書法。少年時期的這段學習經歷和知識時刻熏陶著常玉的藝術思想,并且影響著常玉的繪畫生涯。他以水墨線條的繪畫方式繪制人物速寫,剛到巴黎就引起了關注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譽。中國式的傳統繪畫學習以及文人老師的啟蒙是常玉一生的財富,這些都無形之中影響著常玉的藝術創作。
當時在中國活躍的“海上畫派”和“金石畫派”也加深了常玉對繪畫的領悟和認知,為常玉后期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藝術資源和靈感。海上畫派的繪畫題材多數以花鳥為主,風格偏向于民俗性,他們的繪畫具有傳統人文精神的形式,甚至傾向于創作帶有“情緒性”的作品。常玉的油畫作品里我們可以發現運用了傳統民間工藝,并且還融入了可以表達吉祥寓意的圖示和語言符號。像菊花、牡丹這些有名的花卉,或是中國的陶瓷盆之類的瓷器,這些靜物題材都能在常玉的作品中經常看到,他創作的《彩墨牡丹》一畫中,牡丹花色彩明亮、溫柔,技法表現靈活,很有海上畫派繪畫風格的意味。
(二)巴黎生活與藝術滋養
常玉初到法國就住在巴黎的藝術區,當時巴黎正流行的是法國野獸派和德國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這里活躍的藝術氛圍吸引著具有叛逆性格、崇尚自由表達藝術形式的常玉,這里的藝術文化活動讓他收獲頗豐。
推崇“野獸派”的畫家們認為,繪畫應該強調于藝術家主觀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對歷史的客觀再現。馬蒂斯推崇摒棄傳統的繪畫透視方法,向東方的傳統藝術汲取了許多平面化的繪畫表現方法,沒有明顯的透視關系,畫面簡練且富有濃厚裝飾性,用物體之間的色彩關系和不同的花紋圖式來營造一種新的空間效果,以達到一種充滿異國情調的新境界。常玉受了這種理念的啟迪,在他的作品中也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民間圖樣。在上海時期,他曾經畫過月份牌和宣傳廣告,所以他對傳統民間圖案的運用也是得心應手,他把這些視覺元素成功地應用到他的油畫創作之中。他的油畫作品里常把一些具有傳統理念的紋樣圖式進行中西融合,這些都體現了常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作品造型簡化,畫面裝飾性強,這些都與馬蒂斯的繪畫理念有著互通之處,也有人把他稱為“東方馬蒂斯”。
二、孤傲意境的具體分析
“意象”一詞屬于美學范疇,意象通常意義上是指畫家所表達的主觀情思和客觀物象的融合,先確立畫家所想表達的思想,從而確定所表現的物象,這也是中國傳統的文人畫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創作理念,與常玉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北宋陳與義在《詠物》中曾說過:“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他的意思是指一幅作品在乎的是神不在于形,在心不在乎于體,指出一幅優秀的作品即使沒有細致的描繪,但能表達其靈動神態的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
(一)孤獨的女人體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常玉的粉紅時期,這期間他的創作主要以人物為主,畫面的主色調為粉色,裸女是其早期成名的繪畫內容之一。常玉夸張的女人體造型還使他獲得了“宇宙大腿”的稱號。常玉創作的裸女線條隨意、流暢,筆畫線條流動且充滿激情,技法高超,畫面的情感表現雖然熾熱但是氣息卻一片純凈。他筆下所描繪的女性都充分地表現出他扎實的書法功底,寥寥幾筆就展現出女性形態的生動特點,沒有一根多余的線條,先不論他的作品內容和想表達的情感內涵,這種簡化畫面的表現形式和具有濃厚趣味的造型形態就足以讓人為之停留,這與常玉所崇尚的簡潔的人生哲學不謀而合。
常玉所創作的人體延續了中國繪畫的線條特質,多用筆墨勾勒外形,下筆的節奏和韻律使得整個線條極為流暢,人體輪廓也起伏有致,富有感性美。《碎花毯上的粉紅裸女》等作品的背景中加入了許多傳統的民間藝術紋樣和圖像符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對比常玉在三四十年代營造的粉紅夢境,五十年代之后他的人體創作產生了很多變化,這些作品里的人體形態都是采用漆器的手法,以粗線條勾勒出來,然后用色彩來暈染畫面細節部分,畫面整體簡約但是表現力極強。長期旅居海外的生活,促使常玉對這種身體形態豐滿圓潤的西方女性充滿某種遐思,因此他的筆下纖瘦的女性形象并不多見,他更加偏好描繪一種圓潤飽滿、豐滿肥碩的女性形態。常玉筆下的女人體雖與東方傳統的女性審美觀不太一致,整體卻散發出一種神秘而嫵媚的氣息,常玉作品中的女裸體形象基本以單眼視人的樣式為主,這種形象給人一種莫名的孤傲、空虛、悲傷的感覺。這與莫迪里阿尼表現人物情感的符號語言相似,兩人均采用一種張力極強的圓弧曲線來勾勒物體的外輪廓使其形體變形夸張,而且兩人畫面中的線條都彰顯出清晰簡潔力、量感十足的形式感,只不過常玉的藝術思維更傾向于中國傳統繪畫的思維方式。
(二)雋永和古樸的植物
常玉生平的繪畫大體分為“粉紅時期”和“黑色時期”,雖然都運用的是線條描繪,但作品從畫面色調到線條上都有很大的區別。三四十年代的常玉在巴黎生活富裕安逸,這期間他創作的很多靜物作品都以粉白色為主色調,畫面的背景和襯布上有很多具有東方特色的紋樣,筆墨線條都有中國書法的特點,有濃厚的國畫韻味,他在這一時期所創作的靜物和裸女一樣,畫面都被粉紅色的夢境所籠罩,整個畫面都充斥著一種若有似無的朦朧和清亮的美感,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粉色時期”。而在“黑色時期”,常玉的畫風不再局限于以粉色作為主色調,畫面的背景色開始運用濃烈厚重的色彩,常以深色為背景色,線條也更加粗獷有表現力,常玉對構圖的思考也更傾向于簡化有象征意義,平添了幾分憂郁的氛圍。這時期常玉的植物出現很多凋零的枯枝,讓人感受到了凄涼無望,他的植物給人的感覺不再是朦朧的美感,取而代之的是張揚的美感,給人強烈的視覺沖突。常玉在黑色時期更加喜好對菊花的描繪,他欣賞菊花的高風亮節,敢與百花爭艷、與風霜搏斗的精神,他經常在以菊花為創作題材的作品中即興賦詩,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他心中的傲霜之花,抒發了他在這個時期的情愫。常玉后期生活的孤寂之感也全部體現在他的作品之中。常玉不僅在藝術創作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特點,在性情方面也與中國文人有許多相仿之處。
(三)飄零的動物
常玉喜歡以動物自喻,在他的作品中動物這種題材也擁有很重要的地位,臨終前他創作的一幅作品是“孤獨的象”,畫中在一片一望無際的蒼茫大地中有一只白色的剪影般的小象,它孤單而盲目地奔跑著。常玉的動物作品中留有很多空缺,給人一種空曠的、蒼茫的情境,他用線流暢、剛勁,果斷中有一種“簡約而抽象之美”,他的作品中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東方趣味。常玉這種孤傲、落寞的性格特征使得他的作品風格也是特立獨行的。
常玉的動物繪畫作品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有很大的變化。他在“粉色時期”的動物作品頗多,如椅子上的貓、覓食的小鹿、草原上的馬群等這些作品,畫面用色純凈而美好,營造了一種粉色的夢境,甜蜜、浪漫而溫暖。在40年代常玉以動物題材為主創作了許多形象生動的雕塑作品,風格與他在30年代繪制的動物水彩畫和油畫相同,展現了常玉創作方式的多樣化、自由化,這也拓寬了他的藝術生存空間。常玉在“黑色時期”所畫的動物大都是以深色為背景,在畫面上描繪出主體的外形,也有的以淺色為背景,在畫面上用深色的線條直接勾畫出主體的形象,線的用筆遒勁而果斷,仿佛是常玉背井離鄉的悲慟鞭策。在常玉的動物系列特別是《沙洲翱翔》中,我們能強烈感受到他內心的桀驁不馴和由此生發的蒼茫感,觀者無不感到這位異鄉游子晚年的孤獨和凄楚。
三、常玉藝術思想的啟迪
常玉的藝術從未刻意去迎合他人的喜好,而是在東西文化交流的碰撞下自然而然地進行融合與改變,他并沒有直接用西方藝術元素進行創作,而是將中國傳統的文化符號借用西方的繪畫方式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運用國外的技法與材料追求東方精神的表達。常玉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藝術理念,以真實的情感打動著觀者,他對藝術的執著讓我們不斷地自我反思,讓我們思考我們應如何真誠對待藝術,舍身投入藝術,保持藝術的純粹性。
毋庸置疑,常玉是一位獨特的、有才情的藝術家,他的生活秉持著隨性、自在、灑脫的人生態度,這種豪放的人生態度與他自由而獨立的藝術精神不謀而合。常玉從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向生活妥協,他的精神和藝術都是自由的,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自由國度中。常玉的藝術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我們應克服生活帶來的束縛和包袱,應用自由的態度去追求藝術,去表現自我。
參考文獻:
[1]顧越.常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瓦爾特·赫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水中天.話說常玉[M].上海:榮寶齋出版社,2004.
[4]江萌.盆花談常玉的畫[J].雄獅美術,1978,(91).
[5]周靜.清冷孤傲,我行我素——論常玉繪畫的藝術特質[J].新視覺藝術,2009,(03).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