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創研是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得以發展的有力支持,也是高師美術教育在雙創活動和創業型教改中的重要抓手。西華師大美院在相關教改中提前布局、勇于實踐,在課程設置、教學任務、課外實踐、開放環境等四個方面,為高師美術創研融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美術創研;文化創意產業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資助人文社科重點項目〔編號:17SA0189〕,2016年度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規劃項目〔編號:NC16B087〕階段成果]
大學職能是一個與社會發展相耦合的動態變量。經濟轉型、文化發展、科技升級等教育生態背景的變遷,將大學職能從傳授知識培養紳士,推進到發現新知創新技術,進而轉變為運用知識技術服務社會。由此,高師美術教育也不斷刷新著人才培養的內涵,雖然其培養美術師資的基本內核不變,但在就業壓力、教育職能轉變、美術內涵升級為視覺文化藝術、人才評價標準更加務實等新常態中,面臨著突破象牙塔、走出同質化發展困境、找準自己生態定位等諸多改革課題。換句話講,現代高師美術教育勢必要在體現其傳統教研功能基礎上,將知識的生產、傳承與應用融于一體,打破政府、企業與學校的壁壘,正視市場化生存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融入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洪流,才能獲得特色辦學優勢。
美術創研,即與美術相關的創意研究,是上述變革得以實質運行的抓手之一。傳統美術創研,停留在知識與創意的生產階段,在校園內循環,甚至與社會脫節而形成自說自話,飽受詬病。1904年,查爾斯·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揭示出大學為社會提供直接服務的職能。當下意義的美術創研正是基于威斯康星思想的教學變革,它必然會對傳統高師美術教育帶來強烈沖擊,影響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內容、評價、生態建設等。幸運的是,本輪教學改革是“創業型大學”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加上高師美術創研正好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以及近十多年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碰撞,這種合力促進了美術創研教改的進程。
如何將高師美術創研融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校地共贏互建?西華師大美院的探索或許能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課程設置向美術創研傾斜
課程設置是指學校依據教學目標對各類別課程的設立和安排。高師美術教育變革就是要務實地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發揮美術創研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因此,在完成教育部教學大綱既定內容的同時,調控變通安排相關美術創研和地方美術文化課程,為知識、技能的學習、創新及社會經濟轉化提供空間。
比如西華師大美院開設有《就業指導》《職業發展規劃》等課程,讓學生明確人才評價,創新創業,職業發展常識。另外還有《中國民間美術》《藝術考察與實踐》等課程,將學生的視野引向學校所在地(川東北)的地方文化。川東北地區包括廣元、達州、南充、巴中、廣安5市,有豐富而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俗節會與民間工藝文化、自然山水文化、石砌建筑山寨民居村落文化、民間飲食文化等資源,其中廣元麻柳刺繡、蒼溪喚馬剪紙、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閬中王皮影、楊氏竹編等民間美術資源,閬中古城、龍門古鎮、劍門雄關等山水人文景觀等,均可直接引入教學,讓學生建立起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的關聯,激發學以致用,開發鄉土的熱情。
二、教學任務往美術創研引領
如果說課程設置提供了美術創研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聯系的基礎,那課堂教學的任務引領將直接產生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美術創意產品。
在威斯康星思想主導的教學變革中,教師對自身角色向“創業型”轉變的認同與自覺,決定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度與效力。首先,傳統教師的主導地位逐漸消解,其角色定位從學者到創業者,從內向轉為外向,從以前被動接受資源轉化到主動尋獲資源;其次,教師教學基于現實問題情境,既重視學科發展又以創業為導向,注重培養操作和實踐能力;再次,教師通過師生合作學習、交互學習等參與互動式的教學方式,項目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既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訓練,也以外部項目吸納學生參與方案設計、產品開發或課題研究,甚至形成雇傭關系,引導學生開展雙創實踐。
比如西華師大美院在美術學專業開設有《綜合繪畫基礎》,該課實際是傳統民間手工藝的訓練課,老師帶領學生研究川東北地區乃至全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材料與制作技法、思維創意,將課堂變為民藝工作坊。另外,繪畫專業師生利用川東北豐富的自然山水文化資源,創作出具有市場潛力的風景畫作品,形成藝術教育與本土文化的完美結合。在藝術設計專業,大多教師在自主創業,他們或者帶領學生到裝修工地實地體驗,或者參與政府項目的答辯、設計與施工,或者到材料市場調研行情……總之,川東北諸多新農村建設項目、古鎮旅游景區打造項目,由于西華師大美院設計系師生的智慧參與而增添了學術品味。
三、課外實踐對美術創研鍛煉
就業指導讓學生了解創業基本知識,專業課讓學生具備美術創研的能力,課外實踐則是對美術創研的歷練,由此,一條創業型教改的邏輯鏈條就逐漸完善。
首先,西華師大美院注重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讓學生認識到創業不僅意味著職位與金錢,更是一種高標的價值追求與自我實現。
其次,給學生提供創業實驗空間。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創新訓練項目,近兩年在不同層級的創新、創業競賽中屢有斬獲。代表性創新訓練項目有調查報告《南充蜀繪藝術及其產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非遺保護設計方案《四川閬中巴巴寺清代磚雕藝術的數字化保護》等研究;代表性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有學生自主創辦的小規模美術技能培訓班(書法、繪畫、軟件、高考等)、手工作坊、墻繪工作室、設計工作室,或者經營藝術品等,少數項目還進入西華師大科技園進行孵化,如南充新元素文化有限責任公司等,體現了學生親近本土文化、服務鄉土的意識。
通過這些實驗實踐項目,學生從書本回歸社會,理解了雙創流程,將產學研融合在一起,建構起綜合的知識文化能力素養。這些活動的成果,如火鍋廳的三國文化墻繪,少兒書法美術素養的提升,綠地城售樓廣場的絢麗,西華師大的校園禮品……豐富繁榮著地方文化環境,體現著年輕人的熱血理想與青春自信。
四、開放環境為美術創研護航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埃茨科瓦茨、雷德斯道等為描述大學、商業和政府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關系建構出“三螺旋”模型,認為要釋放知識經濟的創造力,大學、產業、政府必須以開放的姿態進行人員循環、信息循環和產品循環。本文所提及的創業型高校、雙創活動、美術創研、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概念,既屬于三螺旋的創新流,它們本身也是互有交集的開放性概念。因此,高師美術創研融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要具有開放的視野與環境,拓展傳統教學與科研職能,扮演區域知識創新主體角色,與政府、產業界建立緊密合作關系。西華師大美院的相應措施是:
首先,開放辦學,積極與地方聯動,成為川東北地區藝術文化產品的原創基地。如近年在廣元市博物館、遂寧市文化館分別舉辦“水墨清秋”書畫作品展,打造巡展品牌。另外,獲得教育碩士點(職業技術教育),進行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專業特色打造,在“創業型”教育層次和結構上提前布局。
其次,建立雙創型實習實踐基地,提供多門類多層次的觀摩機會。如民間傳統工藝專業跟六合絲綢集團、銀河地毯廠等企業有深度合作;美術繪畫專業和工藝美術專業長期派遣學生到實訓基地、寫生基地,如納古納集團、老船王餐飲集團設計公司、南充樣板裝飾公司等,取得一線經驗,更好地與社會接軌。
第三,成立研究所,發展特色專業,如民間美術與文化研究所、中國書法研究所、文化創意研究所等,能夠快速把握產業界最新、最前沿知識,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中。
五、結語
高師美術創研融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是建立在三螺旋結構基礎上的高師美術教育對地方文化的聚焦,并將這些文化因素依靠所培養人才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這種教育變革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也是高校職能歷史性轉型的內在要求。西華師大美院在相關教學改革中提前布局,在教學要素中凸顯“創業型”傾向,在教學內容上與地方文化創意緊密聯系,在教學關系上力促三螺旋交叉交融,為高師美術教育融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高師”的學校性質注定了這種教學改革具有自限性。如何解決“師范”定性與創業的矛盾?這是需要頂層設計回答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軍勝.創業型大學:地方高校生態多樣化的新視角[J].中國成人教育.2016,(04).
[2]姚震宇等.高校融入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3,(02).
[3]劉顯成.美術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楊小晉,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及教學、傳統美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