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紹雄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悄然發生變化。學生學習習慣與思維模式的改變影響著美術教育。在解讀美術經典作品時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容易滑向膚淺,教師的引導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就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上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深層思考能力展開思考,并通過一些課堂實例研究對策。
關鍵詞:美術鑒賞;課堂教育;深層思考;作品解讀;對策與實例
美術欣賞課是高中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藝術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收獲,不應僅僅停留在對美術作品的淺層認知,而是應該通過美術課堂上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藝術思維習慣,直達深層思考乃至情感升華的最佳效果。教師應該如何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將是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尤為重要
在漫長的藝術長河里,優秀的藝術作品數之不盡,而在短短的美術鑒賞課堂里要了解所有經典作品已屬不易,更別說要真正深入解讀這些經典作品了。正因為解讀經典存在難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深層思考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 美術鑒賞課的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大教師不可泛泛而談
每所學校訂的美術教材有所不同,但內容上大同小異。本校現行使用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鑒賞》,其教學內容之廣、跨度之大,對一線執教的美術教師來說駕馭起來并不容易。以《美術鑒賞》中第二單元輝煌的美術歷程里為例,其內容就涉及到書法、繪畫、雕塑、建筑、工藝、設計等各個美術領域,涵蓋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交織著東西方文化差異濃縮在藝術上的思維碰撞。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要理清教學思路,避免蜻蜓點水式的泛泛而談。因為如果缺乏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作品講得再多都是無效教學。“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對于一些重要的作品,教師必須要花時間、花精力去進行深入解讀并和學生共同探討,以點帶面地引領學生深刻地理解作品。
(二) “娛樂精神”容易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滑向膚淺
在波茲曼所著的《娛樂至死》,書中指出,現實社會(書中主要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
在兒童與成人合一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和精神意識都發生了“孩子氣”的蛻化降級,成為娛樂,成為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時代的高品級思維以及個性特征面臨致命的危脅。
《娛樂至死》一書的論調并非危言聳聽,紙質書的逐漸消亡就是印刷時代高品質思維逐漸消失的有力印證。這種文化現象也慢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呈現出來,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也影響著學校教育。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改變著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的學習方式看似高效有趣,但無法掩蓋其缺乏深度、缺乏整體框架構建、缺乏情感升華等諸多弊端。帶著“娛樂精神”去解讀美術作品會把“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解讀成“一千個人眼里會有一千個搞怪的哈姆雷特”。長此以往,學生的深層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美術課堂上探討一些經典作品時理解就容易滑向膚淺了。
綜上所述,可見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尤為重要。因此,作為美術教師自身對美術鑒賞課應該提起足夠的重視,多專研美術鑒賞的教材與相關理論知識,多研究就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思維特點。努力幫助學生在美術鑒賞的課堂上形成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的策略與實例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藝術就是很感性的東西。事實上,就藝術(藝術作品)而言,她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所以在解讀具體藝術作品時,既可以以感性認識為線索,也可以以理性認知為線索,最終實現情感升華。
(一)教師要為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提供專業引領
所謂的專業引領,就是指教師運用美術的專業知識去引導學生思考較為深層問題。分兩個層面:
首先,美術教師要有充分的專業知識儲備,對一些較為深層問題有要充分的認識和理解。以解讀達芬奇的經典名作《蒙娜麗莎》為例。教師就應該對該作品的各種權威解讀有充分的理解。如:藝術家的風格特點、完美比例在畫中的呈現、透視學在畫中的應用、解剖學在畫中的應用、作品所體現的人文主義情懷等等。甚至也包括一些尚未有定論的問題。如夢娜麗莎是達芬奇的自畫像嗎?有年輕版的蒙娜麗莎嗎?為何背景左右兩邊的地平線高低不一?為何蒙娜麗莎的微笑顯得如此神秘?等等。有輸入才有輸出,只有當教師對一些深層的問題也進行過深入的研究與思考,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
其次,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樂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思考的真正樂趣在于無窮的追問,而不單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智慧。對于沒有太多專業知識儲備的學生而言,教師要是在解讀具體作品時講得太“虛”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沒有一定的積累,學生是難以在“虛”中悟出真知來。因此,對于一些難以解讀的難題,教師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觀點與分析思路去啟發學生。比如在解讀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時,教師可以嘗試按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解讀。運用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對蒙娜麗莎進行一些濾鏡處理。分別制作出柔光、強光和浮雕效果。對比分析不同效果蒙娜麗莎微笑所呈現出來的差異,以此來說明微笑的不確定性與神秘感。用視錯覺圖片進一步說明光影明暗融合的可能性。盡管類似這樣的解讀并不一定絕對權威,但關鍵在于教師為學生呈現了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抽象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產生深層次思考是有借鑒意義的。
(二)教師要促使學生通過深層次思考實現情感升華
在學生對作品有了深層次的思考后,教師應該更進一步地促使學生的這些深層次思考上升到情感體驗的高度。以解讀羅丹的《加萊義民》為例,師生教學活動過程如(表1)。
在解讀《加萊義民》的第一個環節,學生所描述的認識和感受層出不窮。比如有學生通過人物動態的分析,認為一個義民攤開雙手像廣場上的小丑;認為另一個義民甩頭用手撥弄頭發在做洗發水廣告;還有學生認為有一個義民在撓癢。在學生談及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和感受時,以客觀描述為主,而這些描述又以缺乏深層情感的想象居多。基本上沒有學生談及對《加萊義民》這一群雕的整體感受。事實上,羅丹的《加萊義民》是在探討生與死的意義。而學生卻展開了如此歡樂的聯想,仿佛對于人物面對死亡時情感一無所知或是不屑一談。
因此,在解讀《加萊義民》的第二個環節教師展示了故事背景的第一個片段:14世紀英法百年戰爭,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人在堅持了11個月后,彈盡糧絕,被迫乞降。經過談判,英王提出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剃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的鑰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
在展示完第一個片段后,教師要求學生推選出六位同學來扮演六位義民的角色。在推舉的過程中展現出人性的弱點。因為一般的高中生不會像小學生那樣有強烈的表演欲望,所以不會貿然出來表演。在一番推讓之后,幾個男生無奈地被推選了出來。
然后,教師展示了故事背景的第二個片段:聽罷這種屈辱的條件,人們無不悲傷和絕望,就連市長也泣不成聲。不一會兒,尤斯塔斯——全市最富有的市民,站起來說:“如果我的犧牲能拯救我的同胞,我愿意成為六人中的第一個。”尤斯塔斯的話音剛落,人們全體站立,向他表示敬意。接著,富有而又受人尊敬的約翰·戴爾站起來,愿意成為第二個。此后,又有四人相繼報名。
在展示完第二個片段后,教師告知剛才那幾位被推選出來的男生不再需要表演了。所有同學首先覺得很錯愕,然后紛紛竊竊議論。而那幾個男生如釋重負。教師通過故事情節的延伸引導學生對比自己剛才的推選行為進行反思。因為學生們推選出來的同學只是表演都如此之難,而加萊市民推選的人卻是意味著要面對死亡。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每一個義民在面臨生死抉擇時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與情感。如堅定、躊躇、悲哀、恐懼、無奈、抗爭等具體情感。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羅丹表現《加萊義民》的成功之處。也就是對人性的深入刻畫,即使是英雄也有著普通人存在的人性的弱點。而這些義民又克服了這些人性弱點勇敢面對死亡,使得他們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和偉大。學生從對作品的解讀從之前的膚淺隨意轉變到后來深刻理解,對義民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深層思考,成功實現了情感上的升華。
三、結語
美,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取悅人的眼睛的,一種是震撼人的心靈的。后者屬于大美。美術作品之所以美麗動人,除了審美規律本身在發揮作用以外,還因為作品展現出了真摯和深刻的情感。盡管困難重重,但對高中的學生而言,心智日漸成熟,完全有能力體會到作品中那種深刻情感。培養好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層思考能力,正是讓學生在解讀美術作品時避免走向膚淺,理解大美的基礎,也與當代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終極目標相契合。所以作為美術教師,一定要多加引導,在美術鑒賞課堂中著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深層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J].中國美術教育,2016,(04).
[2]孔新苗.關于美術鑒賞教學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美術教育,2016,(05).
[3][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文學出版,2004.
作者單位:
佛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