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娟
【摘 要】在環境狀況日益下行、經濟新常態發展的背景下,促進綠色信貸發展意義重大。本文總結了我國綠色信貸發展概況,提出我國綠色信貸目前面臨的問題,并從法律制度體系、激勵與約束機制、產品創新與人才培養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結構調整
綠色信貸又被稱為可持續融資或者環境融資,是商業銀行基于國家環境與產業政策,通過設置信貸標準將借貸資金投向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產業,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金融制度安排。綠色信貸是經濟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與結構有效調整的必要選擇,是響應與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十三五規劃”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之舉,是將金融杠桿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
一、綠色信貸發展概況
(一)政府方面
2007年,環保部、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貸款嚴格審批、管理與發放,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信貸工作中,正式拉開了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的序幕。之后,人民銀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先后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進和加強節能環保領域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關于全面落實綠色信貸政策進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支持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引導與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我國綠色信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與結構有效調整,銀監會及其相關部門于2012-2015年先后出臺了《綠色信貸指引》《銀行業金融機構績效考評監管指引》《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能效信貸指引》等綠色信貸相關政策,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在績效考評中設置社會責任類指標,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涉及環境、安全重大風險企業貸款和節能環保項目及服務貸款進行統計,并從2015年起銀監會每年組織國內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自評價,督促各金融機構開展能效信貸業務,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節能減排。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從政策體系、評價機制、貸款人環境法律責任、綠色信貸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支持和促進綠色文明建設。隨后,G20杭州峰會首次將綠色金融納入議題討論,并設立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擴大綠色投融資領域,深入開展綠色信貸國際交流與合作。
(二)銀行方面
在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倡導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響應號召,認真貫徹與落實相關政策各項要求,牢固樹立綠色信貸理念,出臺相應綠色信貸制度,加強綠色信貸組織、流程和制度的建設,加快經營轉型,合理調整信貸結構,優化配置信貸資源,有效抑制“兩高一剩”行業及其“落后產能“企業進一步擴張。以綠色理念為指導,加快綠色業務創新,研發“節能減排專項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等創新產品,促進綠色信貸業務深入開展。
經過政府、銀行等多方面的促進,綠色信貸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從2013年年末至2015年年末,綠色信貸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比例逐步升高,分別為8.7%,9.3%,9.7%。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7.2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68%。其中,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的貸款余額為1.69萬億元,支持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共包含12大項目類型)貸款余額為5,57萬億元。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銀行機構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不良貸款余額為226.25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41%,相比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低1.35%。此外,根據2016年6月末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數據測算,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4.35億噸,節約標準煤1.87億噸,減排化學需氧量397.73萬噸、氨氮43.45萬噸、二氧化硫399.65萬噸、氮氧化物200.60萬噸,節水2.63億噸,綠色信貸環境效益顯著。截至2015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兩高一剩“行業貸款余額1.8萬億元,部分銀行”兩高一剩“貸款余額連續兩年為零,節能環保貸款余額2.32萬億元,共支持2.31萬個節能環保項目,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二、我國綠色信貸發展存在問題
雖然我國綠色信貸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作為新興業務,綠色信貸發展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銀行與企業操作層面均存在問題。
(一)綠色信貸法律與制度體系不健全
首先,綠色信貸立法層次不高。綠色信貸是綠色理念融入金融領域的新興產物,其健康持續的發展必然需要受到規范法律體系的保駕護航。隨著綠色信貸不斷深入開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及《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對綠色信貸已不能做到充分有效的保障。近年來,銀監會、人民銀行、環保部等多個相關部門陸續出臺綠色信貸相關政策文件,形成初步的綠色信貸框架體系,但是相關政策大都屬于規章及其指導性文件,不屬于法律范疇,因此缺乏權威性與強制性,即使銀行不實施綠色信貸標準,違反國家環保與產業政策,相關部門也沒有法律依據對其作出處罰。其次,我國綠色信貸相關文件由多個部門出臺,政出多門,部門之間協調性差,銀行與企業參考標準缺乏統一性。最后,綠色信貸相關機制亟待完善。現有綠色信貸政策文件大多是方向性指南,綠色信貸標準大多比較原則化,缺乏具體性、可操作性和指導性,綠色信貸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等規定不夠明晰。相應配套的環保信息披露機制、激勵與懲戒機制、信息共享機制以及綠色信貸評估機制有待在綠色信貸制度體系中進一步具體與完善。
(二)綠色信貸動力不足
首先,就政府而言,“兩高一剩”企業對地方就業、納稅、GDP等指標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在“唯GDP”考核機制與缺少相應激勵懲戒機制的情況下,政府對該類企業往往采取寬松政策,推動綠色信貸開展動力不足。其次,就銀行而言,商業銀行主要利潤來源于貸款業務,如果商業銀行嚴格執行綠色信貸標準,必然將流失不符合環保標準的客戶,并要以較低的利率向符合綠色標準的企業進行貸款,提高銀行的信貸風險,損害銀行當前的自身利益。最后,對于企業而言,為了降低成本,不符合綠色信貸標準的企業往往懈怠于污染治理與結構轉型,注重短期利潤最大化目標,忽視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在向銀行提出信貸申請時,企業往往為了順利滿足融資需求,刻意隱瞞或謊報環保數據與信息,造成惡性循環。
(三)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力度欠缺
綠色信貸產品是綠色理念與傳統信貸產品結合并創新形成的產物,因此商業銀行針對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力至關重要。但是,目前我國現有綠色信貸產品結構單一,普遍針對企業項目融資,沒有實現客戶群體的多層次與多元化,應該充分考慮個體客戶對綠色信貸發展的需求與作用。此外,與國外綠色信貸產品相比,我國現有企業的綠色信貸產品種類少、同質化嚴重,而且鑒于各類政策文件的標準不明確,各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執行標準并未形成完全統一,造成綠色信貸市場相對混亂。
(四)綠色信貸專業人才匱乏
首先,綠色信貸業務涉及金融、環保、產業政策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對從事綠色信貸業務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相關工作人員在對綠色信貸業務項目研發、審批、風險評估、運作過程中既要洞悉宏觀政策,又要兼具金融知識與環保評估相關知識。目前我國金融性專業人才充足,但針對綠色信貸的復合型人才相對匱乏,現實中綠色信貸業務大多由銀行其他部門人員兼職管理。其次,除了國有大型銀行、興業銀行等少數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綠色信貸專屬部門及其崗位,絕大部分銀行并未專門設立針對綠色信貸的組織部門,把綠色信貸業務與傳統業務混合管理,進而阻礙綠色信貸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綠色信貸法律制度體系
首先,提高立法層次,完善綠色信貸法律法規。鑒于我國目前針對綠色信貸出臺的政策文件多為指導性意見,層次相對較低,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提高立法層次,依據綠色金融理念對現有法規如《公司法》《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明確企業、銀行等主體的環保責任與義務。其次,針對現行綠色信貸文件政出多門,建議組建由銀監會牽頭,人民銀行、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商業銀行等相關部門機構參與的綠色信貸協同機構,有效整合與協調各部門關于綠色信貸的意見與建議,建立銀行、環保部門與銀監會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與監督機制。最后,我國不但要建立高層次的綠色信貸法律體系,而且要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其配套機制。通過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國情,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環保信息披露機制、綠色信貸評估機制、獎勵與懲戒機制,形成法律法規、政策意見、制度機制為一體的完整綠色信貸框架體系,使綠色信貸開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完善綠色信貸激勵與懲戒機制
雖然我國對綠色信貸發展已經做出明確的政策引導,但政府、銀行與企業開展綠色信貸的動力仍舊明顯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家在政策引導的同時針對綠色信貸的激勵與懲戒措施不到位。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十分重要。首先,對于政府而言,應將綠色GDP指標作為一項業績考核標準,將綠色融資規模納入宏觀審慎框架,提升政府開展綠色信貸的動力。其次,銀行應主動承擔綠色信貸責任,積極加入赤道銀行,比如興業銀行作為我國首家遵守赤道原則的銀行就樹立了良好的環保形象。同時,銀監會等有關部門應充分強調綠色信貸的必要性,建立合理的綠色信貸評估機制,將“兩高一剩”從資本充足率評估指標中扣減,對評估達標的企業實施降低再貼現率或存款準備金率等優惠政策,對綠色信貸銀行提供綠色債券等融資渠道,從多方面激發銀行綠色信貸的積極性。最后,對于企業而言,銀監會、環保部等部門應該針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加大懲處力度,把企業負外部性進行內部成本化;完善企業綠色征信系統,加強對企業的環保約束;同時對戰略新興企業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優惠,貸款利率降低優惠等。
(三)加強綠色信貸產品創新
我國目前綠色信貸產品大多針對企業且種類單一,因此主要從兩方面加強綠色信貸產品的創新。首先,進一步豐富與創新企業綠色信貸產品。針對企業生產、銷售、技術改造、環境治理等環節的多層次融資需求設計綠色信貸產品,比如綠色租賃,制定環保節能方案等。同時,對現有創新產品進一步完善,比如我國針對新興企業建立的抵(質)押融資平臺有待規范抵(質)押物的準入標準與其市場價值評估機制,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抵(質)押公示系統。其次,積極發展個人綠色信貸產品。我國銀行可以借鑒國外個人綠色信貸產品,結合本國實際對產品進行豐富與創新,通過引導綠色消費促進可持續發展。比如,借鑒英國巴克萊銀行推出綠色信用卡產品;學習荷蘭銀行制定綠色理財產品等。
(四)加大綠色信貸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首先,銀行必須組建專門的綠色信貸組織體系,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動力與基礎。其次,針對業務需求引進或培訓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銀行可以通過國外引進或者外聘的方式組建研究型、專家型的綠色信貸團隊,通過內部培訓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儲備高級管理人員及其業務操作人員。培訓內容應針對不同層次人才各有側重,不可一概而論。比如,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內容應該側重于對宏觀政策的理解與把控、合理的戰略布局及其執行力方面;而一線業務人員的培訓內容應更多側重于業務流程與細節掌控、客戶需求、行業動向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鄭水珠,陳慧臻.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7(1):55-57.
[2] 劉曉波. 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對策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3):203.
[3] 張婷婷,劉雪潔. 我國綠色信貸發展問題探析[J].金融理論與教學, 2017,(4):31-34.
[4] 許天富.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現狀、問題及策略研究 [J].金融視線,2017(2):26-27.
[5] 劉雁翎,安喜芬. 大數據語境下我國互聯網綠色信貸制度的建構—基于國外經驗的借鑒[J]. 環境保護,2017(7):73-77.
[6] 中國人民銀行達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 我國綠色信貸發展問題研究[J].西南金融,2017(2):20-28.
[7] 祁永忠. 推進寧夏綠色信貸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7,19(8):48-51.
[8] 馮俊. 關于我國進一步發展綠色信貸的政策建議[J].時代金融,2017(2):16-21.
[9] 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金融研究處課題組. 綠色金融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研究[J].青海金融,2017(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