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貴蘭
摘要: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小學數學情境的設置方法有很多,較好地創設情境是一門藝術。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從開展小學數學“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以來,學習過、嘗試過很多創設情境的方法,現就一些課例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疑問是智慧的開端,思維的催化劑。小學生好奇心強,這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學生主動求知的動力。我們可以利用問題在教學內容與學生好奇心間制造摩擦與矛盾,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從而誘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動機,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我出示圓盤等較小的實物,問學生如何來計算這些圓的周長。學生提出可以用軟尺來測量,或者把這些物體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就可以測出。再提出操場上的圓形花壇的周長呢?學生說用一根足夠長的繩子記錄下它的長度再測量繩子的長度,有的說用軟尺依次測量,把這幾次的長度加在一起就知道花壇的長度了。緊接著我拿一根繩子,一端系著一個粉筆頭,另一端握在手里,甩動繩子,粉筆頭的軌跡形成了一個圓,再讓學生用上面的那些方法來測量此類圓的周長,學生紛紛表示上面的方法現在無法行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我提出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既簡單又快捷地計算出所有圓的周長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問題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帶著心中的疑問順利地進入了學習與思維的最佳狀態,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創設應用性情境
教師要有意義地讓學生多接觸“融于生活的數學”,盡可能地給學生呈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者是只作簡單加工的現實問題,把參與知識“再創造”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問題的發生、提出、加工、解釋的過程,根據實際問題作出多角度的分析和解答。從而培養學生收集、選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強綜合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如,學習“統計”后,組織學生調查同學們對水果、蔬菜喜好的情況,在家看電視時間的長短,同時組織學生深入家庭調查,調查每個家庭人口狀況、電話費、水電費等,學生學習的熱情極高,并能根據每種調查結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了對數學價值的認識。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創設游戲情境,在玩中學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我們要順應學生的這一天性,將游戲與數學結合起來,通過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情境來引起學生的主動參與,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與高漲的參與熱情,真正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感受到了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有利于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故事情境,引人入勝
小學生都是故事謎,把知識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鮮明,感染力強的多媒體課件,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一年級“比一比”時,可以這樣設計:在音樂中講故事,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分別顯示小兔、小豬蓋房子的畫面景物,然后請學生觀察美麗的畫面,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學生的注意力被動聽的故事、美麗的畫面所吸引,興致盎然。
五、懸念情境,激發好奇
好奇心是對所發生的新異事物感到驚奇,引發疑問,進行探索的心里傾向,是小學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疑”,心理產生了懸念。這種疑制成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后就知道了,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情趣。
六、創設演示性教學情境探索體驗數學
我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演示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此來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在親身體驗和探究中認識感悟數學,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物的態度、科學探索知識的能力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我在教學“相遇問題”時,讓學生拿出玩具小汽車,把課桌當作“馬路”,讓同桌同學合作,模擬表演兩輛小汽車在一條馬路上的運動情況。玩耍中,學生弄清了什么是“同時同地出發”、“同時兩地出發”、“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相遇”、“相距”??再請兩名學生上臺模擬表演:“小紅和小華同時從家里走向學校,小紅每分鐘75米,小華每分鐘走55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在這樣饒有趣味的情境中,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相遇應用題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數量關系。
總之。老師要善于營造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和能力。情境創設更多的是成為數學教學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他們更好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趙藝.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卞動探究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4).
[2] 馬玲,張玉成.對數感特點及其教學的思考[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9).
[3] 賈勝元.交給學生一把解決問題的金鑰匙[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
[4] 李愛云.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學周刊,2011,(09).
[5] 俞正強著.數學學習與"數學生活化"的課堂把握[M]小學數學教師,2005
[6] 林華民.世界經典教育案例啟示錄[M].農村讀物出版社,2003.
[7] 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M].商務印書館,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