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壯強
【摘 要】非遺保護首先要加大思想重視,其次應通過構建區域利好政策吸引青年人回歸。具體實施路徑為:增強非遺文化保護的市場意識、開辟示范區整合非遺的文化元素、建立制度規制與崗前培訓的機制、多部門參與完成旅游基建建設。
【關鍵詞】非遺保護;旅游開發;契合;古村落
非遺是世代相傳、并在適應周圍環境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得到再創造的文化遺產,具有為相關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非遺是傳統在今天生活中的現實體現,并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入選國家級非遺目錄的就有千腳燈、木魚書、麒麟舞、香市等8項,口頭傳唱的還有咸水歌、客家山歌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非遺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旅游效應,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非遺保護帶來了困難。對此,如何在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之間尋找契合點,更好地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契合點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二者的契合點:
(一)文化差異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契合
非遺是一種文化遺產,可以是生活方式,也可以是知識與技能,具有極大的文化差異性。文化差異性從特定的風土民情和服飾、文藝中表現出來,由此也構成了旅游開發的價值所在。隨著我國旅游市場需求結構逐步升級,自駕游、民俗游、生態旅游等成為了新寵,對應的非遺文化形態便能適應相當一部分市場需求。非遺保護的目的便在于維護好當地的文化元素,而這正好為旅游開發奠定了基礎。
(二)集體經濟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契合
非遺的持有者是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而其代表性傳承人是廣大傳承人和實踐者群體的代表。大部分非遺項目是群體成員共享的遺產,主要通過集體傳承和持續性再創造得以存續和發展。2008年,東莞的龍舟制作技藝躋身“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中堂鎮馮懷女老人憑借龍舟制作技藝成為該非遺項目傳承人。東莞的龍舟制作技藝是“中國龍舟之鄉”中堂鎮長期地域文化發展的結晶,是當地居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生活形態。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非遺文化對于城市居民因其神秘感產生誘惑,進而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正是基于此,中堂龍舟憑借其特色性的龍舟制作魅力,每年吸引了很多旅游群體的涌入。
(三)既有形態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契合
非遺文化遺產是鮮活的而不是靜止的,其動態性和活態性應始終受到尊重,本真性和排他性不應構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和障礙。簡單而言,非遺文化都有其歷史性與特色性,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形態。因資源稀缺性使得特定形態的非遺文化遺產形成了商品的屬性,從而構成了旅游消費的對象。東莞的非遺文化遺產,無論是口頭傳唱類的咸水歌、客家山歌,還是傳統表演藝術有粵劇、舞龍獅,抑或是民俗活動類的東坑賣身節,都具有自身特定的文化形態,并且基于該文化形態的獨一性使得旅游開發成為可能。
二、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現實結合的難點
在實踐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難點問題:
(一)文化差異性的展示問題
文化差異性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價值前提,成為了吸引域外游客的前提要件,那么如何有效的將這些文化展示給游客,則成為了需要解決的難題。例如,中堂龍舟制作工藝在展示過程中,需要牽涉到制作、歷史淵源、生活生產文化、演示表演等環節,如何將這些要素在旅游開發中做好展示,這些需要做好大量的工作。
(二)對集體經濟的引導問題
非遺項目多是群體成員共享的遺產,保持和擴大傳承人群,是非遺在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永葆民族特性,并在當代生活中愈加枝繁葉茂的基礎。然而,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在金錢利益驅動之下,一些不規范、不正統的非遺旅游便會摻雜進來,使得非遺旅游陷入無序競爭的困境中。另一方面,較之于其他行業,非遺帶來的收入相對有限,使得非遺項目很難吸引青年人,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問題。由此,如何正確引導非遺旅游、如何培養非遺接班人也是現實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既有形態開發保護問題
非遺的主要形態是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載體是相關的工具、實物和文化空間等。非遺是在實踐中傳承的,實踐是能動而有創造性的,因此,非遺的傳承是能動的而不是消極的。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指出,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非遺形成、保持的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不斷提升非遺的當代實踐水平,對于保護并增強非遺的生命力,維護并豐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至關重要。而在非遺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其文化形態的既定性,充分尊重非遺項目形成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做好文化要素的保護與傳承。然而現實卻是,在無利不商的市場經濟,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一些不良的因素卻在充斥著傳統的非遺形態,類似問題必須得到重視。
三、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實施路徑
根據以上所述,實施路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一)增強非遺文化保護的市場意識
對于非遺保護,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通過發揮市場所帶來的激勵作用,來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到文化保護中去。因此,非遺保護部門的管理者需要增強市場意識,并通過與各個職能部門間形成有效聯動,來引導市場來服務于非遺保護工作。對此,一方面,要學習國內同行,吸收好的非遺保護經驗,另一方面,要放眼國際,大膽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好的傳統文化保護經驗與做法。
(二)開辟示范區整合非遺的文化元素
建立二者的契合并予以實施,不能采取全面撒網的方式,而是應根據非遺的不同區位條件,將區域條件較好的板塊作為文化展示區。在這個相對狹小的區域內,集中展示特定區域非遺文化的人文景觀。這種做法已有一些好的經驗可以學習,例如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的云南民族村,采用復原陳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風情,綜合考慮云南民族村的開發條件、影響因素等,集中展示云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區位文化等特色,已經成為云南二十六個民族社會文化風情的窗口,成為當地一張重要的旅游名片。類似做法,對于具有千年文化底蘊的東莞而言,同樣值得借鑒。
(三)建立制度規制與崗前培訓的機制
非遺的傳承人是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這些傳承人既是傳承者,也是實踐者,更是創造者,他們是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最為重要的力量,他們應當享有獲得收益的權利,創造性表達的權利,以及學習和受教育、受培訓的權利。對于旅游開發中的非遺經濟的發展需要采取引導與規制兩種方式,重點在于規制,而規制的出發點則在于當前培訓,內容應包括旅游法規和業務技能等兩個方面。作為政府而言,則需要對當地的家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監管。
(四)多部門參與完成旅游基建建設
非遺旅游產業的開發,必然離不開基建工作,而域內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在多部門的參與和協調下來進行。如,非遺保護部門、城建規劃部門、土地資源開發部門等。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強化領導,完善分工,相應主管部門加大重視。在強化基建規劃的同時,應確保基建工作與非遺文化的對應性,確保非遺文化原汁原味。
四、結語
當前,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兩者的契合點包括:文化差異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契合、家庭經濟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契合、景觀格局與旅游開發之間的契合。具體的實施路徑為:增強古村落文化保護的市場意識、開辟示范區整合村落的文化元素、建立制度規制與崗前培訓的機制、多部門參與下完成旅游基建建設。
【參考文獻】
[1]楊紅.巴蜀茶文化的民俗價值與旅游經濟結合的探討[J]. 消費導刊,2015,(7):225-226.
[2]張曉峰.新媒體背景下的茶旅游經濟發展策略[J].福建茶葉,2015,(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