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
全運會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體育精英力量的整合,是建立有效的競爭、激勵、協調機制的重要載體,同時也被各省市作為體育及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精英運動員是全運會賽場重要的競爭力。此外,精英運動員在增加比賽熱度、提高觀賞性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賽事緊密、競爭壓力大的整體氛圍下,很多精英運動員也疲于應對,這也是全運會多年來的一大弊端。
奧運會是為國爭光,全運會為地方爭光,因此在一些重要項目上,全運會的分量都僅次于奧運會,其地位甚至要高于很多世錦賽與職業大賽。但我們都明白,對于職業運動員而言,國際大賽和職業賽場更具鍛煉的價值,更能影響運動員在專屬項目中的職業發展軌跡,像世錦賽、國外職業聯賽這樣的舞臺,顯然是為國爭光的顯赫平臺。然而,很多精英運動員不得不舍棄國際大賽和職業賽場,為全運會讓路,這在短暫的運動生涯中是不可忽視的消耗。
同時,巨大的體能消耗和對競技狀態的磨損也是精英運動員所面臨的問題。朱婷在女排全運會附加賽上暈倒是一個例子,當然,朱婷的暈倒并不具有單一指向性,她的角色定位決定了她需要面對更多。自從奧運會后,朱婷就一直承擔著巨大的比賽壓力,土超聯賽、歐洲女排冠軍聯賽和女排世俱杯中她都是球隊核心。倘若從國外賽場歸來的朱婷面對的是一段更為寬松的調整過渡期,顯然也不會有如此令人揪心的現象。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弱化全運會排名無法取消中國體壇的地方性競爭,而地方性競爭是全運會競賽機制的重要依托,也不能被取消。運動員與地方的隸屬關系決定了他們沒有選擇權,那么,根本性解決以上問題,或許就應該給予運動員參與全運會的獨立選擇權,自行決定參加或拒絕。同時,鼓勵地方將更多精力放在發展地方體育事業、培養人才儲備、更新選拔機制上,給運動員更多的選擇空間,也給地方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這當然需要一個過程,但是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解決現實問題,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但倘若部分運動員刻意逃避全運會,一味選擇拒絕參賽怎么辦?那么就需要在一些規則細節上下功夫。比如,在參賽運動員中引入更多的獎勵措施,并將全運會與職業聯賽、國際賽事結合起來,對未來大賽選拔形成綜合參考指數。由于不同項目在各個賽事中的期望值不盡相同,可以調整全運會在這個綜合參考指數中的權重,對于一些冷門項目可以適當加大全運會相對其他賽事的權重。當然,綜合參考指數不會成為未來選拔的唯一依據,而針對一些國際大賽和職業賽事經驗欠缺的選手,可以根據全運會的成績進一步降低重點培養的門檻,更大力度地擴大重點培養的范圍。此外,要逐漸加快群眾參與全運會的進度,讓全運會真正因全而精彩,而不是因名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