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小學階段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該課程以小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目前的農村小學,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品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1]。為此,就如何提高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農村自然景觀進行品德教育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擁有豐富的品德教育資源。筆者所在學校雖然在比較偏遠的農村,但這里景色宜人,人杰地靈,無論是歷史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比較豐富。教師可以巧妙利用江河、山巒、竹林等,充分開發這些景觀的教育功能,實現學校與社會有機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源于大自然的生動教育。
例如,筆者在教學《我愛祖國山和水》一課時,課前先給學生介紹了本次教學的目標、教學要求、注意事項,讓學生們搜集資料,互相討論交流,推舉出幾名學生作為“小老師”[2]。讓這幾位“小老師”上臺講課,結合課文內容和相關資料,向全班同學介紹我國著名景點。有的學生直接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如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血濃于水的故事,以及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證明。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內容積極,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巧用人文資源開展品德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包含了很多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風土人情,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但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學生對于其中一些內容接觸很少,感覺很陌生,自然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師需要探索新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趣味性,讓本來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起來,讓本來深奧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讓本來封閉的內心重新活躍起來。而農村學校教師要發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精神,發揮身邊農村資源的教育作用。這些農村資源看似不起眼,但其實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好。比如,筆者在教學《盧溝橋上的槍聲》一課時,就利用了學校附近一座類似的橋,引導學生去體會抗日勇士在橋上如何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這樣的人文資源非常珍貴,教師應緊緊抓住,并加以充分利用,發揮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巧用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品德教育
教師可以利用農村的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學生發現鄉俗民風中的真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最近幾年,筆者所在小學非常重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引入鄉俗民風,如家鄉的特產、民間藝術、古建筑等,這些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找尋家鄉的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學習民間藝術,觀賞古建筑,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培養淳樸的鄉情,提高對生活的感悟能力,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開發利用農村教育資源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還能讓學生與社會進行廣泛深入的接觸,拓展視野,為今后走向社會、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家鄉一份子”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去了解家鄉的傳統文化,認識家鄉的變遷等。教師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收集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然后全班學生針對這些資料進行交流討論,使大家都能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了解家鄉,了解農村的發展情況。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例,學生受到教育,從而更加熱愛生活。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將其作為課題教學的輔助資源,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開展學習,讓學生能夠實現自我教育。
四、巧用農村家庭生活開展品德教育
農村家庭生活包含了很多可以利用的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如農村家庭中常見的養雞、養鴨、養豬、種田等活動。筆者要求家里養了家畜的學生學習如何養殖這些家畜以及家畜疾病的防治;家里種了樹木、瓜果、蔬菜或糧食等農作物的學生學習怎樣種植、管理農作物,引導學生們主動向經驗豐富的家長了解相關的知識。此外,筆者還充分利用學校的一塊試驗田,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種植瓜果蔬菜、花草樹木,了解植物的結構、植物的習性等。這些活動不但提高了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效果,同時增加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熱愛探索的品質。
例如,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一項任務——了解“父母的一天”,要求學生們利用周末時間完成一系列體驗活動:第一,回到家后仔細觀察父母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他們的工作情況是怎樣的,體會父母的辛苦;第二,回到家后幫助父母一起干活,要和父母一起起床,一起吃飯,一起干活,一起休息,從而加深學生對父母工作的理解;第三,了解父母為自己花費了多少錢,自己身上的開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對比父母對自己更了解還是自己對父母更了解;第四,總結匯報。在兩個星期后的課堂上,學生們匯報了自己的觀察情況。有的學生介紹了自己如何與父母一起勞作,體驗到勞動的辛苦,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有的講了父母如何省吃儉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的講述父母如何關愛自己,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無私的奉獻。這一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辛苦,增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了解,讓學生學會感恩,主動幫助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教育應與生活相結合,否則就是無本之木[3]。要讓品德與社會課程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發揮作用,需要結合農村實際生活,利用農村資源,結合教材,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陳銀玲.善用生活資源構建高效課堂——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2015(29):247.
[2]柴春艷.巧用農村資源提高課堂實效——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利用[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2):43.
[3]管紅紅.立足生活,關注體驗——淺談農村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科教文匯,2012(10):68-69.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