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珍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是內地新疆高中班(簡稱“內高班”)承辦校,全校134個教學班中有8個是內地新疆高中班,包含16個民族在內的300多名新疆學生分布在學校四個年級中。學校以“尊重差異、融合認同、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為民族團結教育的理念,努力促進民族團結教育。
一、以制度建設為保障,
構建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機制
學校成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分管校長負責,學生處主抓,教學、科研、總務等部門相互配合,全體教職工全員參與實施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機制;制訂目標任務明確,實施措施具體的民族團結教育實施方案,以及有效的評價標準與激勵措施,形成了學校各校區、各部門、各層面全面協調、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保證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有序、高效的開展。如制定了《內地新疆高中班學生守則》《內地新疆高中班學生一日行為規范》《內地新疆高中班學生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還建立了影響民族團結的預警機制、快速反應機制等長效機制。這些制度機制的建立與執行,有效地規范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行為,促進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 以隊伍建設為重點,
實現民族團結的有效引領
1.加強教職工民族政策培訓
學校組織干部學習《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民族團結教育宣講提綱》等相關文件,參加市區教委、民委等民族工作部門組織的民族宗教政策等培訓,并通過行政會、研討會、師生集會等途徑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全校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五觀”“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教育。如每學期剛開學時,全體教職工大會都要從不同角度解讀“五觀”“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的內涵和意義,定時對全校教職工就國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國際、國內的民族問題、新疆的歷史和形勢等做民族團結教育專題培訓,豐富、提升教師的民族理論知識和民族團結素養,為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促進少數民族教師發展
學校教師團隊中,有26位少數民族教師。內高班學生對少數民族教師有著特殊的感情。為發揮少數民族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學校加強了對少數民族領導干部和少數民族教師的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讓他們成為少數民族學生的榜樣。
如學校回族教師朱莉,在從事音樂教學及藝術社團指導的16年里,從一名年輕教師成長為朝陽區音樂學科帶頭人、高中音樂國家級教材培訓專家。朱老師拼搏進取、一心為生、嚴愛相濟的精神感染和影響了眾多內高學子。
3.提升后勤保障隊伍能力
學校后勤保障隊伍人員龐雜,素質參差不齊,但其工作狀況直接影響學生的生活及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鑒于此,學校定期對后勤職工進行民族常識學習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工作培訓,讓他們做到不說少數民族忌諱的話,不做少數民族禁忌的事,帶著熱心去工作,關心、關愛每一個少數民族學生和教師。
學校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習俗。例如,在飲食上,專門開設了清真食堂,為內高班學生提供清真餐飲;在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維吾爾族的肉孜節、古爾邦節和中華民族的春節等節日慶典之際,不僅為內高班學生改善伙食,還組織各民族學生一起聯歡,屆時學校領導、教師和北京當地的學生都會和少數民族學生一起舉行隆重的節日慶典,讓內高班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親人般的關愛。
三、以課堂教學為渠道,
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滲透
1.寓民族團結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課堂教學是落實民族團結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學科教學中,教師把民族團結意識放在首位,不“唯考施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挖掘各學科教材中的民族團結教育素材,于潛移默化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了解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意識。
2.寓民族團結教育于校本課程之中
為了推動黨的民族宗教理論政策、國家民族法律法規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學校在“和合”教育八大課程體系中專設了“和融”課程體系,此體系開設的校本課程均與民族團結教育密切相關。
例如,教師自主研發、編寫、開設的《中國民族民間合唱作品賞析》《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神話及文學創作》等一系列民族團結教育校本教材和課程已成為學校的特色,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3.寓民族團結教育于學科綜合實踐開放研究課中
學校將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和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有機整合,構建了“學科綜合社會實踐開放研究課”,該課將校內課堂移到校外,學科教師全員參與,使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結合愛國教育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實踐研究。
例如,學校連續兩年為高一年級師生開展了為期五天的“走進紅色文化·感悟華夏精神”的西安、延安綜合實踐開放研究課;連續三年組織了高二年級為期四天的“走進江南,凝練升華”的紹興、南京社會實踐開放研究課;連續七年為高三年級內高班學生組織主題為“放飛心靈,揚帆啟航”的北戴河勵志教育課。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在學科研究實踐活動中,全校16個民族的學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互相關照,共同學習、研究與成長,使民族團結教育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得到了順利實施。
四、以德育活動為載體,
增進民族團結的體驗感悟
1.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常態化
學校每月都有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題活動,每天都會進行民族團結教育。例如,通過宣傳欄、校園廣播、主題班會、班級園地等宣傳陣地,宣傳民族政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通過專題講座、社團活動、演講比賽等形式,展現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增進他們的民族團結體驗。
2.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主題化
為了適應不同民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學校圍繞“德”“行”“志”,構建了不同學段的民族團結教育德育目標體系。同時,緊扣各年級德育主題,有針對、有重點、分層次地通過各種途徑,開展主題鮮明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講座、“不到長城非好漢”社會實踐等主題教育活動,促進了各民族學生間的大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和人生態度,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3.民族團結教育形式多樣化
學校寓民族團結教育于體藝科技教育之中,特別是每年一屆的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全校師生同臺獻藝,各族歌舞匯聚一堂。既有體藝科技的熏陶,又有民族團結的教育;既發展了學生的特長,又展示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成果。
學校重視民族特色的美育工作,將民族藝術教育融入藝術課教學和藝術社團活動中。如學校的“街舞社”“編織社”“動漫社”等藝術社團的豐富活動,讓學生提高了審美情趣,領略了中國藝術的多姿多彩。
學校帶領學生走進故宮,走進國家大劇院,參觀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電影博物館、中國科技館等,以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和國家觀。
五、以承辦內高班為優勢,
做實做細民族團結教育
一是扎實推進各民族學生的混班、合住,增進各民族學生間的了解。學校認真落實國家文件精神,引導北京當地和新疆全體住宿學生加強與本宿舍、本樓層同學的交流、合作,加強混合編班的班級多元文化建設,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對生病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全力幫助,書寫民族團結大愛。如2016年,學校積極為兩名生病需要做手術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幫助,最終使他們重返校園。
二是深入新疆交流互動,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發展。學校每年護送內高班學生安全返疆后,都會對內高班學生進行家訪,為遠在千里之外的內高學生家庭送去關懷與慰問,讓他們體會到黨和國家,以及學校對內高學生的關心和重視。2016年國慶節期間,學校“阿瑪斯”合唱團遠赴新疆烏魯木齊第六十六中學、石河子市第十中學開展校際藝術交流,京疆學子一起歌唱“民族團結一家親”,共同演繹“同心共祝中國夢”。這些交流平臺,讓北京和新疆的學生及家庭增進了了解,加深了情感,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六、以教育科研為依托,
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發展
近年來,學校加大了民族團結教育的科研力度,將其列入學校教育科研規劃,鼓勵教師積極從事民族團結教育課題研究,并對教育科研經費提供了保障。
例如,何輝波老師主持的朝陽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的第一批青年專項課題“學生體質健康突出問題研究——在京新疆內高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和周建萍副校長主持的第二批立項課題“普通中學民族團結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已經結題……這些課題源于實踐,其研究又為推動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發展提供了保障。
十多年來,學校以民族團結教育為己任,堅持把辦好內地新疆高中班作為學校的政治任務和多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民族團結教育管理體系科學化、民族團結教育隊伍建設常態化、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設特色化、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開展系列化與民族團結教育成果呈現優質化五大特色。
作為北京市民族團結教育示范校,和平街一中將一如既往地堅持“尊重差異,融合認同,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民族團結教育理念,以“嚴格管理,真誠關愛,明德尚志,陽光自信”為內高班辦班原則,努力把各民族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意識和自覺行動的一代新人。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