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迎
服務貿易,指提供服務的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活動。服務貿易的早期概念演變要追溯到1977年霍爾提出的服務概念,其理論中心將服務的生產和消費聯系在一起,巴格瓦迪、桑普森和斯內普后期將這一概念進行發展,確認了服務貿易中服務活動和貿易者是不可分割的。1986年烏拉圭協議從四個方面對服務貿易進行了定義。從全球化進程中,國際服務貿易的總體發展來看,服務貿易發展勢頭迅猛,涉及領域不斷擴大,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反映了國際貿易服務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這一進程中,發達國家一直起到了主體帶頭作用。中國的服務貿易的早期發展是從90年代起步的,較西方國家相比,發展稍晚一些。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歷程特點可以總結為,起步較晚但增長迅速。但在進入WTO之后,我國的服務業市場開放比承諾的目標滯后情況嚴重,其主要原因歸結于中國服務行業(如金融、電信與運輸服務業等)在國際市場上欠缺國際競爭力。
縱覽全球化發展進程,不難看出服務貿易的全球化已經成為了一種顯著特征,發展中國家的后起優勢也逐漸體現。國際化的分工導致服務貿易國際化,跨國公司在全球組織生產,而且還導致貿易,金融,通訊,交通等服務為主體的全球服務貿易的整體發展。一方面,部分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行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另一方面,將IT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引入服務業,也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國際分工。促進服務貿易進行結構轉型的主要原因要歸結于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促進了通信,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擴張。服務貿易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貿易和技術密集型為特點的現代服務貿易,其中傳統服務貿易是基礎,逐漸趨近于向現代服務貿易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離岸服務外包產業有了飛速的發展,逐漸成為了推動全球化進程和國際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力量。在服務外包市場中不難看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之中,這進程也推動了服務貿易的全球化進程,推動全球的經濟增長。
從整體的國際貿易市場大局來看,發展服務貿易與發展商品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互相促進協同發展。從基礎經濟的發展層面來說,商品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早期交通、通信和金融服務發展,為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所必需的技術水平進步也是基于最早商品貿易的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與此同時,在原料價格飆升的經濟大環境下,服務貿易也利用自身節約成本的優勢,促進了商品貿易的高效率發展,更細化來說,金融服務的發展為商品交易降低交易風險,教育服務為商品貿易發展提供了優秀的人力資源,反而觀之,服務貿易的弊端一旦擴大,也會影響到商品貿易,比如這次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就是一個服務貿易影響到實體經濟發展的例子。國際服務貿易因為對貨幣流動性需求較小,對外部資金的依賴度較低,遭受金融危機打擊后的恢復能力快于傳統貨物貿易,已經成為了全球化進程中,可以應對金融危機的全新動力,服務貿易將成為推動世界整體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的發展可以看出,服務貿易具有吸納人才就業、高產值、高增長的特點。服務貿易在緩解就業壓力、實現GDP增長方面比商品貿易更具優勢。中國的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也因此在與發達國家的經驗借鑒上更具有比較優勢。在以美國的服務貿易為例,在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達2534億美元,達到了7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服務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70%,提供了80%的就業人數。足以見得服務貿易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極大的優勢。我國在加入WTO以來,大力推廣服務貿易,發展第三產業,也使其實現了迅猛的增長,年均增幅達到了18.3%。一組數據足以證明我國增速的顯著,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首次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8年超過3000億美元,2013年達到5396.4億美元,中國服務貿易的全球占比也增長到了6%,全球排名從第13名一下躍居到第三位。這體現了我國正在逐漸從“制造大國”,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強國”的轉型。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后,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發展結構不合理方面。服務貿易中的傳統服務業,如運輸、建筑行業所占比重較高,而高附加值服務貿易所占比重較低,例如金融、保險、電信等新興服務貿易。分析這一問題的產生原因,根源于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基礎格局導致的,從世界市場的整體分工格局來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分工的差異是源于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也在這樣的不公平的分工格局下,產生了發展滯后和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問題。從我國內部的經濟發展情況來說,相對較為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決定了服務業相對落后的需求,同時基礎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導致了服務貿易的失調的發展。人力資本造成的生產技術和要素比例的不均衡也間接影響到了我國內部的地區間服務貿易比例失調的問題,這一系列綜合因素直接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使我國的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在服務貿易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國服務貿易一直以運輸和旅游為主體拉動,發展重點以傳統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整體來說仍舊停留在傳統的增長方式。然而傳統的運輸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的比較優勢逐漸縮小,貿易逆差額逐年擴大,2003年,運輸服務進口已經成為了我國服務貿易進口的第一大服務部門。在資本密集型服務領域和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這些領域雖然需求很大,但是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并無法滿足逐漸擴大的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產業需要。而以航空、通訊、建筑、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為代表的這些領域正是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的現代服務貿易領域。
在全球化浪潮下,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就需要處理好發展結構失衡這一問題。目前可以采用的措施要從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發展服務外包市場,建立穩定的經濟秩序,強化政府職能,優化市場秩序,服務貿易政策上進行傾斜,降低準入門檻實現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從而實現貨物貿易與實體經濟的一種良性互動,促進發展。近年來我國的服務貿易在政策支持下和良好市場規劃環境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07年商務部在《服務貿易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間是我國服務貿易的關鍵階段,要把握好這一難得的機遇。從世界的整體經濟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前景十分樂觀,全球面臨整體產業結構升級,商品貿易持續增長,國際投資趨向服務等等,將促進世界服務貿易迅猛增長。從我國的內部的產業轉型要求來看,產業結構要求我們加快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以轉變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畸形增長方式。在這一契機下,要利用全球化進程,規范化進行傳統服務業轉型改革,為我國服務貿易企業爭取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變革時期下,服務貿易由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轉變迫在眉睫。2013年1-11月,在國家大力扶持高附加值服務貿易的政策作用下,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實現進出口總額565億美元,特許費部分實現進出口總額191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達到192億美元,。增長同樣顯著的是我國的服務外包業務,其中知識流程外包、技術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均有成倍的增長。在服務貿易轉型的整體發展中,服務貿易在我國整體貿易水平中的占比也有了明顯增長。其中最顯著的突破點是在2015年,服務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突破百分之五十,上升到了50.5%,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中堅力量。十二五期間,隨著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弱化,服務貿易引用外資的水平也逐漸價加強,到2016年,服務貿易使用資金量占全國使用外資總量的70.4%,高端服務業在外資引入上取得了很大成果。服務貿易的地區發展欠均衡一直是我國內部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問題,整體發展情況具有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比較迅速,中西部地區以及二線、三線城市的服務貿易發展相對緩慢的特點。從GDP占比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一趨勢。以北京為例,服務貿易占總GDP比重高達75%,然而與此同時某些西部地區的GDP占比還不到10%。服務貿易作為十三五期間的重要發展內容,我國這一現象正在逐漸緩解中。政府在發展服務貿易的措施主要體現在優化經營環境,完善促進體系,健全區域合作,強化人才支持。通過降低外資的準入門檻,設立自由貿易區,發展服務外包,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北京和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試點城市,將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外資準入門檻放開,作為試點逐漸擴大開放。2016年,還新增加了10個省市以及5個國家級新區的試點地區,有針對性的給予政策扶持。在服務貿易相對欠發達地區,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為依托,引領服務貿易的發展,建立多層次的自由貿易區網絡。十三五期間必將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