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 閆旭
隨著我國進一步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步伐,國際理解教育成為使學生在全球化的世界環境中增強國家民族認同感、開闊全球視野和胸懷的重要手段。而對于國際理解教育實施主體的中小學來說,確定清晰的目標、制定持續連貫的內容體系、探索多樣化的實施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以下簡稱史家小學)以推進多年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實踐為依托,形成“實施教師培訓”“創設實施空間”“舉辦主題活動”“開發校本課程”等多渠道的國際理解教育實施途徑,或可為我國中小學相關實踐提供些許參考。
一、探索小學階段國際理解教育實施途徑的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46年的第一屆大會上提出“促進國際理解的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概念以來,世界各國都根據本國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認識和功能定位,重新詮釋國際理解教育概念并制定本土目標和內容。
1.國家層面
早在1983年,鄧小平給景山小學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就顯示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發展方向。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形成明確的愛國意識,并以此為基礎能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成為我國教育的新任務。這也是我國現階段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使命所在。同時,國際理解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目標包括“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的內容。而且,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涉及“國際理解”素養,主要表現為個體對國際動態、多元文化、人類共同命運等方面的認知和關切。
這說明,伴隨著全球化腳步,國家從頂層設計上開始更多地關注國際理解教育領域,越來越開放、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那么,怎樣的實施模式和途徑才能夠有效實現以上目標,是目前全國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不斷探索的問題。
2.學校層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家小學制定了國際化發展的辦學目標,在學校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際化和諧發展項目”被列為學校發展的金牌項目。
3.學生層面
在信息時代,小學生從網絡、電視等媒體上獲得的信息量增加,如果不加引導,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會成為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阻礙。在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能夠讓小學生通過了解別國,學習與其他國家人們交往的技能、行為規范,建立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觀。
二、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途徑探索
為推動國際理解教育的順利進行,學校從實施主體培養、文化空間創設、國際活動開展、課程開發實踐等多種渠道展開研究及實踐。
(一)多渠道培養教師國際理解素養
在發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個性和態度至關重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理解教育是否能達到目的。如果教師自身對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夠透徹,就不能對學生參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進行正確引導。
首先,要拓寬教師的全球視野。學校為教師提供大量出國訪學的機會,近五年內派出近170名教師赴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進行教育交流,教師獲得的大量直觀跨文化體驗間接促進了學生國際理解能力的提升。
其次,讓教師參與國際理解教育培訓。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學院簽署項目合作,組織教師參加國際理解課程開發通識培訓,以及課程開發專題培訓與指導,選派教師參加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教育學院中日國際理解課程研討會,以及赴日本參加國際理解課程研發研
討會。
再次,組織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學校發揮引領作用,主動創設國際理解教育發展空間,依托史家小學倡議組建的“國際理解教育社區”,組織本校教師與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友好校教師多次進行教育教學研討。
最后,重視教科研活動。在教科研方面,學校開展了國際理解教育方面的科學研究,申報了市級課題,本校教師也撰寫過多篇論文并發表。
(二)多層次創設國際理解教育學習空間
學校以“無邊界課程”承載教育的方法、方式、方向,“打破課堂邊界、打破地理邊界、打破線上線下邊界”,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維度”。
1.創設校內國際理解教育空間—史家書院、國際化走廊
充滿中國傳統書院特色的“史家書院”是中外學生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對友好校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書院的環境能夠使他們直觀地理解中國文化,是受他們喜歡的學習空間。同時,我們打造學校國際化走廊,將史家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示學校與世界五大洲友好校交往歷史和學生國際活動照片,使學生了解學校國際化發展的歷史。
2.創設校外國際理解教育空間—史家胡同博物館、國家博物館
學校的“無邊界課程”理念鼓勵多渠道整合教學資源。學生將史家胡同博物館作為中英文小講解的實踐基地,向外國友人介紹“我們的史家胡同”,增加對本地民俗文化的理解。
結合學校的國博課程,我們在國家博物館研究開發“中國漢字的起源”等適合中外學生共同學習的國際理解課程,由本校教師和國博教師聯合授課,使學生在欣賞文物、動手制作中感受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3.創設網絡國際教育空間—“國際教育社區”
為了給更多的學生創造與各國學生實際交流的機會,學校于2014年向五大洲所有友好校發出邀請,建立“國際教育社區”,以相同主題同步開展活動,將活動成果匯集成電子作品集放在App Store上,方便各國學生下載觀看,增進對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了解。
(三)多樣化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活動
國賓歡迎儀式活動。國賓歡迎儀式活動是國賓訪問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之一。學校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接受國家任務,為多國訪華領導人獻花。在本課題研究開始后,學校把國賓歡迎儀式活動納入到國際化交流與活動體系中來,既從政治層面、外交層面重視此類活動,同時也作為對學生進行國際化禮賓教育、外交教育的重要機會。
“走進大使館”活動。學校地處北京市東城區,距離使館區較近,通過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與家長資源,在課題研究期間,我們為學生搭建平臺,走進多個使館及國際組織,讓學生化身“小外交官”身臨其境地體驗異國風情、感受外交文化,展示自身才藝。
“外交官講故事”系列活動。為惠及更多學生參與到高質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中來,學校開展了“外交官講故事”活動,把外交官請進史家校園,講解各國風土人情。同時,學生也作為“小老師”,化身“小外交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既拓寬了師生的國際視野,同時也為中外友好做出了貢獻。
國際友好校交流活動。在國際交流活動中與外國同齡人的交往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中外文化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交往興趣。史家小學通過締結國際友好校的方式,近1573人次與20余所友好校深入開展不同校級交流活動。
國際藝體與科技參賽活動。2012年至2017年,學校學生500余人次赴斯洛伐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參加國際比賽、演出及交流活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提高了專業水平,增加了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與對他國文化的尊重。
(四)多角度開發國際理解校本課程體系
在專家指導下,學校開展了國際理解課程的研究,創建了小學生國際理解課程框架。
1.課程目標
理解教育課程總目標是“立足中國,胸懷世界,和諧共生”。這一總目標的確定基于對史家小學近七十年的國際化活動的深入了解與研究。史家小學幾十年來始終以“秉承中華五千年文化、攜手世界五大洲文明”為追求, 確定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國際化活動基本原則。此外,2016年年底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是我們確定目標的重要依據,“社會參與—責任擔當”這一部分明確提出了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要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這恰恰與我們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契合,我們的教育不是泛泛了解世界各國的風景、習俗等,而是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敞開心扉,了解、接受不同的文化,以這樣的認識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促進和諧共生。
2.課程框架
基于“立足中國,胸懷世界,和諧共生”的總目標,我們選擇了“文化理解”“國家認同”“全球責任”這三大領域。經過對教師和學生的訪談、觀察,結合學校師生特點,確定了“文化多樣”“本民族認同”“國家中的家鄉”“世界中的國家”“我與家鄉、國家與世界的聯系”“尊重他人”“人類互相依存”“國際合作”“環境”“和平”“發展”等授課單元。
我國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尤其在基礎教育領域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國際理解教育并不屬于單一學科,而是一種教育理念。聯合國雖然致力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但很少對教育內容進行具體、系統的梳理,這說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及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認識,找到適合于本國的教育模式。同樣,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教育資源不同,人文風俗也有差異,如何結合本地區情況,在本校特點的基礎上發展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線教育工作者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一般課題“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的行動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FB12093。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