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豹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包容“特立獨行”、完善科學管理,才能整合學校每個群體的優勢,讓教育生產力得到解放。
一、關鍵的少數引領大多數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著漢高祖劉邦說過的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見,優秀的人才必然各有千秋、卓爾不群,而成功的管理者就是將這些優秀人才集結起來,促進其發揮自己的價值。
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曾說: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一般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只要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就可以控制全局。同理,管理好20%的骨干教師,再讓他們帶動80%的教師,這樣就會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在學校管理中,干部就是那些“關鍵的少數”,他們往往是從一線教師中選拔出來的,在學校建設發展中扮演“領頭羊”和“發動機”的角色,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華為集團創始人任正非在談到干部管理時說道:猛將必發于卒伍,華為的干部要從基層選拔,從成功的實踐中選拔,干部選對了,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一己之力,呼喚千軍萬馬,為公司“攻城拔寨”。他還說,要讓最有責任心的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區別一個干部是不是好干部,主要看他(她)有沒有敬業精神、獻身精神、責任心以及使命感,最關鍵的時刻往往就是考驗干部的“試金石”;同時,不能讓“傻瓜”吃虧,“傻瓜”若不“傻”,怎會勤勤懇懇,吃苦受累,跟著華為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他們就是與華為“志同道合”的人,也是華為的未來。
同樣,學校干部來源于教師,要取得教師的信任與尊重,不是靠上級授予的“官職”,也不是靠手中的權力,而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干、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正如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那么干部要“高”于教師,應該如何“修煉”?馬云的觀點或許有所啟發:一個中層管理者,需要具備三項核心能力——“眼界”“胸懷”“心力”。
因此,學校的管理者和干部們需要通過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來考慮組織中發生的問題;干部們需要通過“上通下達”來推動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發展;管理者和干部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教師思考和做事的方式,尤其影響著年級組、備課組、教研組內部的共同協作。
二、每位教師的聲音都重要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說過:“雖然每個人的天生智慧高低有別,但在充分民主的信仰下,每個個體都有重要的貢獻,其價值必須在匯聚進入群體智慧時才能得到體現,這個具有決定性的群體智慧匯集了所有人的貢獻。”
當下“世界咖啡”已成為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交流形式。這種有創意、有實效的集體對話方式,在全世界的各種文化、各種場合中被廣泛應用。人們在一種真誠互利和共同學習的精神下齊聚一堂,通過好友們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境營造和諧的氛圍,讓背景各異、觀念不一,甚至素不相識的人圍坐在一起,輕松交流和暢談,讓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集體的智慧。在“世界咖啡”活動中,大家分享著彼此的想法與觀點,使“大我”的群體智慧更加豐富。
學校發展也是如此。二橋中學的“科研工作坊”成立以來,每個成員在汲取營養的同時又貢獻著智慧,大家成為了學習的共同體,可以在書吧中采取提問、討論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某個研究話題。
2015年寒假的“科研工作坊”,因為“十三五”課題的選題和開題而熱鬧起來。大家圍坐在一起,認真分析、研究、討論,課題選題開展得非常順利。如有的說選“核心素養”,這個是目前最熱的選題,與國家的方針政策一致;有的說選“課堂”,在這方面學校一直走在前面,等等。大家熱情高漲,競相發言,各抒己見,場面生動和諧,過程熱烈有序。學校領導認真傾聽每一位教師的發言,并做好記錄,通過大家的共同討論、分析、協商,最終確立了選題“初中陽光教育的育人過程研究”。2016年3月24日,省級課題開題現場會在學校如期召開,學校的選題受到了各位專家的肯定和贊賞。工作坊的王老師在會上說:“我非常喜歡目前的工作方式,最令我難忘的不是我滔滔不絕地講述,而是與成員間的對話和切磋,每一位教師都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著自己力量。”
三、“海底撈”式的育人方式
“海底撈”用短短的時間,實現了從小吃攤到品牌火鍋的華麗轉身。它成功的秘密就是創始人張勇在擺小吃攤時悟出的那兩個字——服務。回首“海底撈”的創業歷程,我們感動的,可能是8000元的啟動資金;我們驚嘆的,可能是幾十億元的收入,但最讓人記憶深刻的無疑是“海底撈”近乎“偏執”的貼心服務。
其實,教育也是一種服務,而且需要像“海底撈”那樣貼心的服務。那么,教育如何做到更好的服務呢?教育不是分數,不是功利,而是良好的個人習慣、品格修養以及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細節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功夫。這種態度要有,這種功夫不但要具備,而且還要精益求精。習慣養成、內涵提升、價值引領……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體現出為學生的終身幸福“服務”。
學校學生在漢陽區合唱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后,沒有坐車回家,他們穿著校服,列著隊,唱著校歌返回了學校。英國教育專家來訪,面對學校學生的熱情、禮儀與智慧,不禁豎起了大拇指。二橋學子的高素質和高品位正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教育細節中“磨煉”出來的。
美國杰出科學家詹姆斯·費林提出的“利用率”這一概念,是用來描述在既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潛力被成功利用的百分比,也可以把這種利用率叫做才商(TQ)。學生可能有極大的未被開發的潛力,正如冰山在海面上漂流時,只有10%露出海面,其余90%都藏在海面以下。如果把上面的10%看成當前表現,那水下的90%就是看不見的潛力。關注這90%,就能發現是何種思維模式、價值觀、驅動力和障礙構成了學生目前的表現。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人要不忘初心,回歸教育的本質。科爾姆·奧康奈爾說過,不要從知識開始,要從渴望和想象開始,然后才到知識。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掌握知識的過程體驗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育的過程中,在關注學生成長的同時,更要將服務學生做到位,更要關注如何將學生的天賦發揮出來,將天賦轉變成實際的能力——這是從“海底撈”的成功獲得的育人啟示。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