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千
【摘 要】本文針對財務報告虛假日增這種情況,通過介紹財務報告舞弊的表現形式,分析如何來對虛假財務報告進行識別,最后提出相應的防范策略。
【關鍵詞】財務報告;識別;防范
一、財務報告舞弊的表現形式
(一)利用關聯交易進行舞弊
關聯企業是獨立的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其之間的關聯交易卻容易發生不公平的結果。關聯交易可以使稅負減少、舞弊業績、實現特殊利益集團或個人獲利需要,因此一些人會利用它來制造財務舞弊。例如:關聯購銷,低買高賣,以此來提升公司利潤;再如:母子公司內部轉移,以此來形成內部利潤。
(二)虛構經濟交易
虛構經濟交易也是可能造成財務虛假的原因之一,有些公司為了使虛構的經濟交易看起來比較真實,可能會進行一些掩飾,而不真實的會計憑證和摻雜著虛假數據的會計賬簿就成為掩飾財務造假的主要途徑,例如在原始憑證方面,企業偽造經濟交易,然后不如實的填寫原始憑證,不按真實情況填開發票或者更改發票的本來應開金額,擬定不真實的合同和協議等,之后依據這些并不真實原始憑證來編制記賬憑證,然后又通過很多不正常的手段來粉飾賬簿。
(三)虛擬資產、隱藏債務
很多企業也會通過多計算自己公司收益、少計算或者不計算自己公司負債來粉飾,把不是自己公司的資產計算到自己公司的賬務里,并把它提前確認為公司資產;還有公司不承認自己公司確確實實已經存在的負債,對費用入賬的時間一再拖延或者不把當期發生的費用記錄在賬,很巧妙的隱藏了債務。
(四)其他的舞弊手段
資產重組:部分上市公司為了對財務統計進行造假,可能通過處理壞賬等不良資產、置入變現能力強、資產收益率高的優質資產等手段來實現,通過把自己公司的巨額虧損降到最低來實現資產減值,實際上很多公司表面上的資金也是通過虛假體現出來的,并不是真實存在。
現金陷阱:好多公司賬面上所體現出來的大額的現金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對公司的現金進行造假并且隱瞞現金已經被限制的情況,更有甚者不公布其占資或者占資假還。
二、虛假財務報告識別的方法
雖然財務報告舞弊的手段各種各樣,也不容易看破,但我們仍可以通過財務報表之間的關系或者其外在表現再或者其他一些方法來幫助我們識別這些舞弊。
(一)利用財務報表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識別
(1)對現金流量表進行識別
財務報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且十分重要作用之一的當屬現金流量表,它從三方面反映企業資金的增減變動情況,分別為經營、投資和籌資。從該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籌集資金、生成現金的能力。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原則為收付實現制,但是,在編制過程中我們卻很容易出現錯誤,致使其存在虛假成分:一要重點把握比較重要的科目數據,關注其差異變化,著重關注變化較為突兀的科目,例如: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等;二是在其數據的統計過程中很多數據容易出現錯誤或者遺漏;三是可能依據了錯誤的或虛假的原始底稿,造成了錯誤的編制。
(2)對利潤表進行識別
利潤報表里的虛假一般會隱藏得比較深,需要我們仔細甄別。我們可以看其營業收入、總成本、利潤總額之間是不是存在差異。如果利潤總額偏高而營業收入卻并沒有這么高的數據,就說明利潤報表可能存在虛假成分,需要以此為據點展開查詢。因此,區別利潤報表的真假,要對其營業總收入以及營業總利潤進行比較。以此來更好更快的甄別出虛假成分。
(3)分析報表之間的相互聯系
首先分析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第一個表的編制原則是權責發生制,第二個表是收付實現制,它們雖然有著不相同的編制原則但他們卻能反映出相同的一些財務數據。若后者表中反應的經營、投資、籌資產生的現金大小與前者表中反應的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利潤總額等有較大的出入,則可能存在著經濟虛假現象,需謹慎查明。
其次分析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若第一個表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增加數額與第二個表中的現金、銀行存款和短期投資的增長數額不相同,甚至相差較大,或者前者所表達出的公司的的償債能力、支付能力與后表的流動比率不一致,這樣就會出現虛假的資產。
(二)利用財務報表的外在表現識別
不是從事于財務會計的工作人員,他們一般不太擅長運用會計的一些專業性知識去識別,也無法從報表的內部關系看出分曉,所以他們可以運用分析性程序來判斷公司是不是造假了,這種方法不是從財務會計內涵入手來識別舞弊,而是通過外在分辨造假,它通過對屬于財務的數據和不歸屬于財務的數據之間彼此的牽連來對照,從而識別虛假。
三、虛假財務報告的防范對策
(一)強化政府和司法對公司的會計監督
財務報告的虛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和司法的監督制度不完善所導致的,沒有任何一個有權威的機構可以獨當一面確立主導地位,監管缺乏處罰力度處罰輕重不一致,部分法律責任之間規定內容界定不是很清楚,對于什么屬于虛假財務報告的界定標準不夠統一,執法有時不嚴從而喪失了執法力度,所以對于以上問題,應當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嚴格執法,切實履行其職責,完善會計監管,健全民事賠償機制并且要完善訴訟機制,保證公司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
我國目前的會計要求和相應的準則還不夠全面,經濟不斷發展,這些會計方面的準則與制度如果不與時俱進就會形成二者之間的脫軌,準則與制度就無法準確的指導實踐。所以應該完善相關準則和制度,并以會計準則為核心建立相關信息披露體系,信息披露有助于監督會計信息是不是真實可靠,要貼合實際發展的時代氣息,對于出現的與實際不符或者不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制度要學會及時補充與完善,摒棄其背離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分,不斷融入新特色,在不斷完善中加強信息的可靠性。
(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需要完善自己內部的董事制度、監事制度、獨立董事等多項制度,加強公司內部的管理和監管能力,把公司治理放在不可忽視的首要位置,不再一直把盲目的追求利益作為首要目標,公司要有自己的一套嚴格的內部制度,約束每一個會計從業者的行為,對于不正當的會計操作,要嚴厲懲治,杜絕一切不正常的操作行為,凈化會計行業的風氣。
【參考文獻】
[1]謝小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對策[J]. 知識經濟, 2010.02.
[2]宋新斌. 虛假財務會計報告識別與防范[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