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明
中央結算公司作為債券市場核心基礎設施,始終是市場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目前恰逢我國債券市場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借此機會分享三點認識和體會。
銀行間債市成立20周年:中國債市需要創新機制再出發
1997年,銀行間債券市場成立,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債市形成了以銀行間市場為主、交易所市場為輔的基本格局,并延續至今。20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們看到,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參與主體不斷拓寬、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相關制度不斷完善。截至2016年底,我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位居全球第三,債券存量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6%左右。
市場發展凝聚了各方心血,中央結算公司作為國家金融基礎設施也責無旁貸。多年來,我們在主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為推動中國債券市場現代化發展,做出了許多基礎性、開創性的貢獻。我們發揮后發優勢,推動債券進入無紙化時代,短短幾年完成了發達市場上百年尚未完成的進程;我們第一次在中國實現債券中央托管,并建立了符合國情、透明高效的一級托管模式,支持場外市場迅速崛起,推動中國債市基本格局的形成;我們推動實現實時全額券款對付的結算機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搭建國際領先的債券市場一體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助力投融資雙方便利地參與市場活動。我們還依托債券市場,提供中債收益率曲線等一整套反映人民幣債市運行狀況的中債價格指標體系,樹立了中央托管機構提供第三方估值的國際范例;我們提供專業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債券擔保品管理服務,建成國際領先的擔保品管理中心。此外,在支持國家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調控政策實施方面,我們也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發展是市場永恒的主題,創新的步伐不能停歇。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立20周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我們要總結經驗、開拓創新、繼續前行。為此,要不斷推動債券市場體制機制創新。一是進一步提高債券市場的包容性,覆蓋更多發行主體,積極穩妥地發展資產證券化、項目債券、高收益債券等產品;二是提高債券市場的生態友好性,支持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綠色債券及其延伸投資工具,奠定和維持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優勢地位(去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三是提高債券市場的統一性,推動托管結算基礎設施整合,優化債市基礎設施布局,確立與國際先進比肩、與大國金融匹配的金融基礎設施新范式。
防控金融風險:中國債市需要站穩腳跟再出發
在肯定市場發展成績的同時,隨之伴生的風險因素也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一些被高增長所掩蓋的結構性矛盾、體制性問題逐漸暴露;另一方面,國內外形勢更加復雜,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增多,且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跨行業、跨地域的風險隱患有所抬頭。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現階段金融風險積聚較快,外溢性較強。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防控金融風險被列為三項重要任務之一,凸顯當前風險防控的迫切性。
債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直接融資的主要渠道,其健康、穩定發展對整個金融市場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債市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等爆發頻率,程度有所加強且往往相互交織,如不能妥善處理,將制約市場作用的有效發揮,影響債券市場長期穩定發展。
當前形勢下,債市要站穩腳跟,關鍵是要夯實債市穩定的市場化制度基礎,推好用好風控工具,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一是加快引入安全和效率更高的流動性工具,推出三方回購和中央債券借貸機制,優化流動性風險管理,這也是國際標準所推薦的;二是持續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制度,深化以信息披露為本的債券發行機制,使市場陽光透明,使信用風險可判可信;三是健全規范化、法制化的信用風險處置制度,優化完善市場約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加強監管協調,維護投資人合法權益;四是不斷健全債券收益率曲線,特別是作為市場基準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持續完善反映債券市場運行狀況的價格指標體系,并以此為抓手,做好市場杠桿及風險監測相關工作;五是持續完善擔保品管理機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債券擔保品作為市場“流動性中樞”和“風險管理中樞”的功能發揮得還不夠,應繼續深挖其應用領域、擴大應用規模,并實現逐日盯市,提升整個市場的風險管理水平;六是穩步拓展利率、匯率、信用風險對沖工具的應用,增強市場參與主體抵抗風險的能力,提高市場發展的穩定性。
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重要階段:中國債市需要開放升級再出發
去年,人民銀行3號公告發布,標志著中國債券市場對外全面開放,境外各類合規金融機構及其管理的金融產品都可以直接參與到中國債市中來。本月初,香港“債券通”開始試運行,主要模式是通過境內外金融基礎設施互聯,擴大境內市場開放??偟膩碚f,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際多邊組織、境外金融機構陸續來華發債,境外投資者可通過直接開戶、結算代理、合格境外投資者、“債券通”等多種渠道,便利地參與境內債券市場,其持有的債券規模也穩步擴大。
但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與建成和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大國金融要求還有差距。因此,債市開放需要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繼續升級。
一是交易工具的升級??梢钥紤]對境外機構先放開逆回購(可融出資金),再在控制杠桿的前提下放開正回購(融入資金);有限度地放開債券借貸,降低跨境結算頭寸調度不足的風險;在主要用于套期保值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境外投資者風險對沖工具的使用。
二是入市渠道的升級。香港“債券通”安排,是通過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市場開放的一種模式,它與境外機構直接入市形成互補。目前,一些境外金融基礎設施表示出與境內基礎設施合作的積極意愿,未來可探索更多的中央托管機構互聯渠道和互聯機制。
三是自貿區債市的創新升級。自貿區債券市場也是市場開放的重要突破口。應創新自貿區債券發行機制,讓境內外發行人可以在一個更加靈活便捷的環境中,面向全球募集資金,并創新推出“一帶一路”跨境發行框架;同時,使進入自貿區的境內外投資者參與更多的風險對沖工具。這樣,讓自貿區真正發揮金融試驗田的作用,成為連通在岸和離岸市場的重要橋梁,同時也可以夯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其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多點開花、多路并進,努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開放格局,才能將我國債券市場開放推向更高層次。(本文根據作者在“2017年債券年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宗軍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