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李棟
2014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了第9號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9),取代備受爭議的第39號國際會計準則(IAS39)。IFRS9最引人矚目的變化是對金融資產減值評估原則的重大突破,由“已經發生損失”模型(ILM)改為“預期信用損失”模型(ELM),以更加及時、足額地計提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防范信用風險。近期,我國財政部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減值會計也由“已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損失法”。本文從債券市場出發,探討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在債券資產減值應用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研究意義
截至2017年3月末,我國債券市場規模達到65.9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二,公司信用類債券余額位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然而,隨著債券市場剛性兌付的打破,2015年以來公募債券的違約規模約500億元,“兩高一剩”行業成為債券信用評級下調的重災區。IFRS9下的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正是對信用風險的相對評估,對信用債減值準備的計提將影響深遠。
IFRS9金融工具減值評估要求
IFRS9按照合同現金流和業務模式將金融資產的四分類法改為三分類法。其中,按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非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財務擔保及表外各項信用承諾應在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減值準備時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預期信用損失是指以違約風險為權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損失的加權平均值。IFRS9對于預期信用損失的評估采用“三階段”操作:
階段1:初始確認后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未顯著增加時,即在損益表中確認該項金融工具未來12個月內的預期信用損失,并在資產負債表建立相應的減值準備。與該項金融工具有關的利息收入按照資產賬面價值計算(扣除預期信用損失前的賬面總額)。
階段2:初始確認后若獲得的證據表明,該項金融工具的信用風險已大幅增加且其信用質量已不再被視作低信用風險時,即便違約事件尚未實際發生,應按照整個存續期內的預期信用損失確認減值準備。與該項金融工具有關的利息收入按照資產賬面價值計算(扣除預期信用損失前的賬面總額)。
階段3:當該項金融工具的信用風險增至有客觀減值跡象,即違約事件已實際發生,則應按照整個存續期內預期信用損失確認減值準備。與該項金融工具有關的利息收入按照資產賬面價值扣除減值準備之后的價值來計算利息收入。
在減值損失的確認上,“已發生損失模型”要求以觸發事件或減值跡象作為確認金融工具減值的前提,必須有客觀證據證明信用損失已經發生,方可確認金融工具的減值損失。而在“預期損失模型”下,無論金融資產信用狀況好壞,必須測算預期信用損失,將金融資產未來現金流現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確認為減值準備,并在信用已損失時改按凈額計算利息收入。
挑戰與應對
作為前瞻性的減值模型,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對債券資產的評估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如何判斷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二是如何計量預期信用損失。
挑戰一:如何判斷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
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下,判斷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對確認未來12個月或整個存續期間的預期信用損失至關重要。在實務中,投資者一般采用信用評級作為衡量信用風險的重要指標。信用評級包括評級公司評級和市場隱含評級。其中,中債估值中心發布的中債市場隱含評級是從市場價格信號和發行主體披露信息等因素中提煉出的動態反映市場投資者對債券的信用評價,是對評級公司評級的補充,也是生產中債估值的中間產品。中債市場隱含評級可能與評級公司評級相同,也可能不同。一般情況下,中債市場隱含評級變動會直接影響中債估值,反映的是債券信用資質的顯著變化,而市場因素、流動性因素等非信用因素引發的估值變動不會影響中債市場隱含評級變動。
與評級公司評級相比,中債市場隱含評級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信用風險及時預警。隨著市場有效性的提高,市場信息迅速在市場價格中反映,由此抽取的市場隱含評級可以逐日反映債券信用風險變化。相比之下,評級公司評級一般每半年跟蹤評級一次,時效性較差。二是對評級公司評級進行補充。中債市場隱含評級—債券債項評級是從市場價格信號中抽取而來,可對評級公司評級結果給予補充。三是實現對在岸人民幣信用類債券債項評級的全覆蓋,填補了部分非公開發行債券無評級公司評級的空白。截至2016年底,中債估值中心每日發布中債市場隱含評級逾2萬個,為評級公司未提供評級1的近800只債券提供了中債市場隱含評級,涉及約500家發行人。
綜上,建議采用中債市場隱含評級作為判斷債券信用風險是否增加的依據。在操作層面,結合我國債券市場現狀,可以設定AA為評級分水嶺。若債券初始確認后的市場隱含評級在AA以上,可視作具有較低信用風險,允許假設報告日的信用風險未顯著增加;若市場隱含評級出現下調且低于AA,以及報告日間的中債估值收益率出現上行,可視為該債券的信用風險已大幅增加,應對存續期間的全部信用損失予以確認。
挑戰二:如何計量預期信用損失
仍以債券為例,計量預期信用損失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統計法,即參考歷史違約概率等數據進行預測估計;另一種是市場法,即參考債券市場價格等蘊含的信息進行估計。相較于統計法而言,市場法的優勢在于市場價格已包含對未來市場走勢及信用風險的預期與判斷,不需要在歷史數據基礎上再進行二次調整。在市場法下,同樣可采用中債估值對債券的預期信用損失進行估計。中債估值是以中債收益率曲線等市場信息為基礎加工生成的債券可變現參考價格,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在金融機構的交易定價、風險管理和會計記賬等方面已經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在IFRS9下,采用技術手段剔除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后的中債估值變化,可以作為預期信用損失的估計。除債券資產外,貸款等資產也可借鑒上述估值思路。
從長遠看,建議積極探索金融工具采用全面公允價值計量,可考慮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債券市場先行試點,再逐步推廣到信貸市場。
注:1.評級公司未提供評級是指既未提供主體評級也未提供債項評級。
作者單位:中債估值中心
責任編輯:羅邦敏 劉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