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國

【摘 要】在傳統貨幣政策受到“零利率”約束的條件下,美國為了減少經濟危機對其國家的影響而啟動了四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隨著經濟的不斷好轉,美國近兩年開始逐步退出“量寬政策”,但是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不僅會對本國的經濟產生影響,也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不小的沖擊。本文主要以中美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的角度來分析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得出相應結論和建議。
【關鍵詞】量化寬松;進出口貿易;人民幣匯率
一、引言
自從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為了應對此次危機采取了各種貨幣政策,但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受到了“零利率”的約束,僅僅依靠下調利率的方式已經無法再產生顯著的效果,所以美國開始采用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即我們常說的“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大規模購債計劃向金融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改善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并引導長期利率下行,降低信貸市場門檻,提高資產價格,刺激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從而帶動美國經濟復蘇。
直至2014年10月,美國共已啟動了四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該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向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和大規模資產購買方案。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是美國推出第一輪量化寬松的直接誘因,促使美聯儲考慮購買機構債和房地產抵押債券。在2010年11月美聯儲啟動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并加大對聯邦國債的購買力度,第一輪和第二輪分別在201 年3月和2011年6月結束。而2010年和2011年美國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4%和1.8%,顯示出量化寬松政策取得一定的經濟刺激效果。但隨后歐債危機的爆發導致歐洲經濟衰退,同時惡化了美國經濟復蘇的前景,因此2012年9月15日美聯儲啟動第三輪的“量化寬松”,旨在通過買賣不同期限的債券即“扭曲操作”來改變利率期限結構。但由于刺激經濟的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12月又開啟了第四輪措施,維持每月85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量直至2013年12月為止,并在2014年的10月底正式布結束資產購買計劃,退出第四輪量化寬松政策。
美元作為最主要的世界貨幣,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其金融市場稍有一絲變化就可能引起許多的連鎖反應。而近幾年來,中美兩國不僅雙邊貿易量不斷擴大而且兩國的經濟依存度不斷提高,因此本文主要以中美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的角度來分析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二、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影響機制
在研究雙邊進出口貿易時,兩國的匯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通過匯率的變化,使得本國商品和外國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從而使得伙伴貿易國在進出口上的貿易格局發生變化。
美國持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注入了過剩的流動性,一旦退出“量化寬松”,最直接的影響是美元升值,中美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會通過匯率的變動發生變化,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提高,有利于中國的出口,但相對的會增加中國的進口成本;而美國的貨幣由于升值,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會相對降低不利于出口貿易,相對的也會減少本國的進口成本。因此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對中美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主要是通過匯率這個因素實現的。
2010年5月以后人民幣的匯率開始明顯上升,這說明美國開始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之后,往市場上投入過多的美元壓低了美元的匯率使得人民幣升值,而隨著2014年10月美國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人民幣的匯率也急劇下降,人民幣從2015年年初開始進入貶值的狀態,直至2016年才稍有回升。這說明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和退出對于人民幣匯率有著顯著影響,這與我們的理論基礎相符。
三、中美進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后,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相當于提高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價格進而使得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弱,不利于以美元計價的國內商品對外出口卻反而能促進中國的進口貿易;相反的,當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后,匯率下降使得人民幣開始貶值,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的出口貿易而減少了進口。
圖表示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中美兩國貿易額的月度數據,其中“進口”表示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額,“出口”表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
根據圖我們可以發現,中美兩國間的貿易存在著一定的周期性。單分析中國的進口貿易的數據時,我們發現從2010年1月開始,雖然存在著波動但是總體呈上升趨勢,直至2015年9月才開始有明顯的下降,其中2010年至2015年全年的進口額分別為918.8、1038.8、1105.9、1220.2、1240.2和1161.9億美元,這說明了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期間中國的進口貿易的確是增加的,而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后,中國的進口貿易開始下降,截止至2016年5月份,中國從美國的進口額與往年相比下降8.2%i,這與我們的理論影響機制相符。
而分析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數據時,我們卻發現其圖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2010年至2015年全年的出口額分別為3649.4、3993.4、4256.4、4404.3、4666.6和4818.8億美元。由上述影響機制我們認為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會使得人民幣匯率上升,美元貶值會使得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價格相對較高進而使得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弱,最終會導致中國的出口貿易額減少,但從實際結果來看并非完全如此,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并未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而減少。
這說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不完全是由匯率這個因素來決定的,我國目前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仍未完成,出口產品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位置。美國退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雖然會使得人民幣升值,但是這些政策卻也極大程度上的刺激了美國本土經濟的恢復,美國制造業的復蘇同時也增加了對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需求量,而中國正是美國初級產品貿易的最大貿易伙伴,這就促進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因此上述結果也側面說明了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后經濟開始復蘇的事實。endprint
四、結論和建議
本文通過中美進出口貿易的角度研究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對中國的影響,結論如下:美國退出“量化寬松”對人民幣的匯率有著明顯的作用,具體來說,在退出之后,美國市場的美元投入量減少,抬升了美元匯率使得人民幣有著貶值的傾向。通過影響人民幣匯率進而導致中美兩國的進出口貿易發生變化,其中中國的進口貿易的變化與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與理論的影響機制相符,但是中國的出口貿易并未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而明顯改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美國經濟的復蘇促進了進口的需要,這說明匯率只是影響中美兩國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并非全部因素。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中美貿易只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部分,中國因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所帶來的對美國出口擴大的得益無法彌補因此所引起的中國對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縮小的損失。目前我國還是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貿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針對匯率的政策建議十分明顯:1.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維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穩定,適度提高匯率波動幅度,保持匯率穩定甚至允許適當貶值能夠減少類似“量化寬松”政策的沖擊作用,因此要完善我國貨幣市場環境、相關的制度、監管和法律層面的建設;2.積極沖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目前世界貿易的產品大多以美元計價,這使得美元匯率變化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十分明顯,因此為了減少美元對人民幣的沖擊作用就應該讓人民幣成為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區域貨幣,并廣泛地運用人民幣計價交易和結算,而我國目前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人民幣互換的范圍和規模,提升人民幣在計價結算、投資儲備等領域的地位。
注釋:
i 資料來源于中國商務部官網國別數據(中國-美國)countryreport.mofcom.gov.cn
【參考文獻】
[1]戴金平:《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與當前國際金融形勢》,《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6)。
[2]劉瀾飚、文藝:《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對亞太經濟體的影響》,《南開學報》,2014(2)。
[3]吳曉靈:《歐美量化寬松政策與中國化解之道》,《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1)。
[4]張茉楠:《美國第四輪量化寬松會給中國帶來什么?》,《金融與經濟》,2012(12)。
[5]黃益平:《債務風險、量化寬松與中國通脹前景》,《國際經濟評論》,2011(1)。
[6]譚凇、安鵬:《美聯儲貨幣政策規則變化及QE退出后政策走向》,《債券》,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