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
摘要:數學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得意義的一種智力活動,它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表達和自主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策略一般為鼓勵、引導和啟發學生課上閱讀課文、課中閱讀練習、課后閱讀習題,教學效果尤為顯著
關鍵詞:數學閱讀;圖示教學
蘇聯著名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因此,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講,數學教學必須重視數學閱讀。小學四年級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過渡,這一階段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需要”快速生長,因此是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將會為其終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作為教學理念的實施者、數學課堂的引導者、參與者,對于不同的數學學習領域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數學閱讀呢?本文就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教學案例進行探討。
一、數與代數
(一)問題提出
“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它們都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人們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學習時往往僅關注數式的演算步驟,而忽略對數學語言的理解,例如在一次調研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學校體育部有籃球14只,是足球的一半,請問籃球和足球一共多少只?”
解題時首先要理解其中的“倍數”關系,即根據“是足球的一半”這一信息,判斷并計算出足球的只數,然后還要理解題目中的“組合”關系,即要求的是足球和籃球的只數之和。雖然問題中只有一個數字,但是嵌套了“倍數”和“組合”兩層數量關系,可見這種數學文本的表述雖十分簡單,但是其中的數量關系非常隱蔽,學生閱讀時恰恰不容易發現這兩層關系,因而容易犯錯誤。此次測試結果顯示,參與答題的98名學生中有43個人不能正確理解,其中有30人對“是足球的一半”這句話理解不清,往往使用除法24÷2=12來求解足球的數量,對于誰是誰的一半沒有理解清楚,缺乏必要的文字理解技能,并且自身已有的數學知識尚不能補足數學文本中的信息。
(二)解決方案
對于這種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效利用教科書來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對于計算題,如四年級課本中出現的乘除法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等,針對學生數學閱讀經常把題目看錯的情況,教師可以請學生采取默讀的方式把題目多讀幾遍,因為口和心的共同作用,這樣能降低學生犯此類低級錯誤的幾率。只要課堂上教師能夠多次強調,多次示范,學生對于初淺數字符號的閱讀的良好習慣將伴隨終身。
對于文字應用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試著筆不離手,閱讀每道題目,將其中的關鍵字、關鍵詞畫出來,知道題目所求的問題是什么,做這道題時哪些是解題需要的信息,還有需要運用到之前學過的哪類知識。
例如:(蘇教版第七冊)“王大伯準備圍一塊360平方米的長方形地種植樹苗,如果長方形的地長是90米,寬應該是多少米?”
在講授這道題時,試著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找出關鍵詞“360平方米”、“長方形”、“長是90米”、“寬是多少?”而把這道題改為“360平方米的長方形,長是90米,寬是多少?”對于題目中的王大伯,詢問是否是關鍵詞,可不可以改成李大伯、王大媽,讓學生明白關鍵詞是對解題有幫助的,是不可以改變的,可以改變的不為關鍵詞。而對于長方形算不算關鍵詞,看看如果不告訴知是長方形,是否可以。這樣在讓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自主的學習力,讓學生找到解決這道題時需要運用到學習過的哪些知識,明確需要運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解決,從而完善原有的認知水平。
(三)圖示輔助
有時候僅依靠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能通過一系列相同的題目建立起數學模型,那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的額外指導,比如給出圖示。
例如四年級第五單元探索事物間隔的規律,雖說課時安排只有兩課時,但實際的課堂教學發現,兩課時的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學生的理解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的原因在于思維混亂,找不到解題的起點,更談不上建立數學模型。筆者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如上的解題的思維模型。讓學生自己復述題目,并且套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實踐證明,這種圖示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閱讀問題,學生在此后的學習中通過模仿,學會運用的類似的圖示來刻畫出自己的數學模型。
二、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
(一)合作“閱讀”
四年級統計教學中主要涉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這兩種統計圖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指導學生閱讀統計圖,由統計圖能夠獲得哪些信息,每個學生的回答往往只有一兩句,得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此在統計這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小組的成員都嘗試去發現信息,運用集體的智慧,去采集到圖中更多的有用信息。
(二)解決示例
四年級“游戲規則的公平性”中有這樣一道題:
“小娟和小軍做摸球游戲,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紅球小娟得1分,摸到黃球小軍得1分,摸到藍球兩人都不得分。你認為在哪幾個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第一組:紅球3個、黃球3個、藍球3個;
第二組:紅球2個、黃球3個;
第三組:紅球2個、黃球2個、藍球4個;
第四組:紅球4個、黃球2個、藍球2個。”endprint
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多次讀題,找出關鍵信息,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口袋里各有幾種顏色的球,每種幾個?第一三四組中設計的藍球,對摸球有什么影響?這個影響對于摸紅黃兩種球是否一樣?……從而通過理解——理解——再理解的數學活動過程,促進學生的數學閱讀。也可采取頓悟式讓學生去明白因為摸到藍球都不得分,而兩者摸到藍球的概率是一樣的,因此只要看口袋中紅球和黃球的個數是否相等,也就是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和黃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從而,判斷出哪幾組是公平的。
三、實踐與綜合運用
“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綜合實踐課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學習,特別強調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塊教學中,如何去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值得研究學習的。
其中設計好前置性作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前置性作業的設計中可以全面具體地融入教學目標,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實踐研究的內容,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展示作業成果,不僅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并且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取得更大的學習自信心。
如《了解我們的生存空間》這一活動實踐課,可讓學生去調查南京市的最近一個月的空氣質量情況并制成統計圖,調查一下現今中國的生態情況以及人口的具體數目,想象如果自己是環保部門的領導就目前的生存空間有哪些自己的設想。前置性作業具體明確,可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閱讀能力。
四、小結
總之,數學課要重視數學閱讀的有效教學,要針對不同的數學學習領域的數學閱讀困難,安排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使學生通過閱讀感知領悟知識,溝通知識系統的新舊聯系,探究規律解決問題,并在閱讀中體驗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燕.MindManager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3):67-70
[2]張曉華.淺析思維導圖在學習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07,(7):194-1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