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摘 要】作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的形成適應了漢初嚴重的社會危機、階級矛盾尖銳的歷史背景,符合漢武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發展國家政治,維護中央集權的需要。“大一統”思想對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和中華民族的大一統觀念的形成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和它的歷史意義,對我們更好地理解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歷史作用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大一統;社會背景;歷史意義
一、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發生了三次統治思想的變化,最初是由秦代所推行的法家思想,其次是由西漢所推崇的黃老思想,這兩種統治思想都短暫的發揮過其歷史作用,但并未占據長期占據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直到漢武帝在任期間,董仲舒所倡導并提出的“大一統”思想開始長期占據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
在漢代建立初期,“清靜無為”的思想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加之文帝、景帝所推行的與民休息政策,數十年發展過后,漢代出現了社會繁榮穩定的景象,但穩定背后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開始出現并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政治和社會的長期安定。政治方面,日漸衰弱的君主地位以及禮崩樂壞。為了使新生政權得以長久穩定和發展,劉邦選擇了依靠自己可以信賴的血緣宗親來維護統治的分封制。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諸侯勢力不斷壯大、政治野心的不斷擴大。劉邦時期所推行的分封制使得諸侯割據、國家分裂,鞏固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統一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經濟方面,由于地主階級的大肆兼并土地,致使農民變成佃農甚至奴隸。一些奸商為了謀取暴力開始聚斂財富、壟斷鹽鐵商業,對國家的財政收入造成了嚴重的制約,使得政府和商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外交方面,漢王朝的統治受到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西漢統治者已經不能安心于由和親所帶來的短暫的穩定,實力正在日益壯大的南方少數民族潛伏者不安因素。在思想方面,由于秦王朝的滅亡證明了法家的思想不適應封建社會的發展,道家思想是以對現文明的批判為基本價值取向,而漢代初期的“清靜無為”思想也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和統治者的需要,對于政治統治和社會安定也有不利影響。
在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在“清靜無為”思想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各家學派開始競相爭斗,都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學說來維護社會穩定,使自己的思想成為正統思想,而董仲舒就是其中一位。董仲舒生活在西漢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時期,不得私藏經書的禁令被漢惠帝廢除以后,儒家經典、各家學說開始出現,還有漢王朝對人才的重視和選拔,董仲舒有了可以學習各家學說,博采眾長。他的一整套適合當時政治需要的政治理論是在繼承秦朝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并合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的一些先進思想而成的。他所提出并推崇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適應了當時鞏固政權的社會需要,符合漢武帝的政治訴求。因此,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得到了漢武帝高度重視和推崇,加之儒家思想早在漢武帝之前就被上層統治階級所接受和發展,大一統思想由此便成了統治思想。
二、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主要內核
董仲舒從天地、陰陽等方面對公羊學中的“大一統”思想進行了提煉和深華,使得公羊學中的“大一統”思想成為封建王權合法性的主要依據,因此他所提出的“大一統”思想超越了《公羊傳》中統一歷法的意義,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文化上的統一。
(一)政治上的統一是指建立和鞏固以封建君主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的政治體制。董仲舒認為,天子是上天之子,他代表著上天的意志統治人民,臣民服從上天就是要服從天子,天子也要服從于上天的旨意,相反的話,上天就會用各種災難來對天子進行懲罰,上天要求天子要做到作為君主要用心對待朝廷,只有朝廷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百官,百官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民眾,民眾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四方。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如提倡選舉任賢,官吏必須進行考核的措施。
(二)文化上的統一是指要建立一整套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這種“大一統”思想主張把人們的思想歸結到儒家思想上去,既適應了統治者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制定出了一套百姓的日常生活應該遵循的倫理綱常和行為準則。漢武帝接受并大力推崇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的大一統思想,解決了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緩和了階級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
三、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一)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對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首先,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緩和了漢代嚴重的社會矛盾,維護了中央集權的政權統一和國家的繁榮穩定,為漢代社會的新秩序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論依據。董仲舒提出了強干弱枝等措施去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其次,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對于統治者的特權有了限制,并且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使得儒家思想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兼容精神得到了體現和豐富,是一種社會和諧觀的表現。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在其主觀意愿上,都帶有不同程度上的排他性。董仲舒所提倡的“大一統”思想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天的體系,既把任何事物分類,又把其納入“大一統”的思想體系中,著=這都為吸收采納儒、道、法、墨、陰陽等不同思想創造了客觀條件,因此,“大一統”思想本身就體現了兼容性。在以后最為三大宗教的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并能與之共存,互相交融,這都離不開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所具有的兼容性。
(三)使得“大一統”的理念真正開始確立并植根于中華民族心理得益于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這種“大一統”觀念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進去,這種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是在民族心理的深層所建構起來的,這種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是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所積淀和形成的,這是時刻凝聚和團結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這是華夏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得以增強的一種生動體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會發現中國在古老的世界文明中是唯一歷經各種風雨卻屹立不倒的國家。盡管在世界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名聲大起的帝國,但卻沒有一個像中國一樣千年屹立不倒,深思其原因,是因為在它們之中沒有統一的政治信仰、統一的民族認同感和統一的社會歷史文化。而與此相反,中國民族之所以千年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擁有統一的政治信仰、統一的民族認同感和統一的社會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所出現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榮景象,都是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統一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流,而分裂只是在統一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暫時的現象,最終還是會被統一所取代。
在中國,理論上的“大一統”觀念在先秦時期還沒有出現,而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類的觀念只是為了論述至上至尊的君主地位,和不可逾越的統治地位而已,這并不能成為在后來歷史上所出現的“大一統”思想。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真正理論意義上的“大一統”觀念開始出現。維護既成的一統天下的政治需要也產生于秦朝的統一,而秦王朝的最終滅亡和漢代初期到漢武帝即位所發生的一系列統治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得思想家們必須從心理層面構建一種“大一統”的國家思想和社會思維。
【參考文獻】
[1]張鵬.論董仲舒的大一統政治思想[J].中國知網碩士學位論文,2003.
[2]孫友.淺論董仲舒“大一統”思想及其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2010(08).
[3]黃新憲.董仲舒大一統思想探略[J].董仲舒思想研討會專刊,200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