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唱
【摘 要】董仲舒是儒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深深影響漢代及后世的發展,對中華體系的塑造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董仲舒的思想體系豐富全面,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思想體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從天人合一內涵展開,從提出的背景到思想的實質逐一分析,把握核心。循序遞進的研究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分別介紹唐代、宋代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傳承與創新。再次通過對比研究西方的天人關系,發現中西方的差異。最后結合當代和諧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價值觀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推陳出新,使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對當代的社會建設依然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天人合一;西方思想;和諧社會建設
一、天人合一思想內涵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定的淵源,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不僅需要追溯,也需要結合董仲舒的時代背景。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思想的精華之一,是時代的產物,如同馬克思主義一樣,是歷史塑造的結晶。天人合一源于莊子,莊子的思想是天生萬物,神話著天的作用,主宰著人類。在有這樣的思想淵源下,加之當時的科學力量欠缺,故而人們很容易將之作為一種精神寄托,敬仰之。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他推崇的三綱五常離不了干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解釋。但是董仲舒將天人合一的天上升到人自我的道德約束,就是他推崇的另一個重要的三綱五常的統治思想。將天作為一種道德統治深入到每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中,更好的利于統治階級的領導,這種天人合一將自然與社會統一起來,更起到一種約束監督的作用,不僅約束每一個平常百姓,更約束統治者。這樣的一個思想有強大的統治力量,被統治階級所推崇沿用。所以這樣的思想不僅僅只是那個時代的思想,更是被后代研究發展的過程。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統治了思想,也被后代繼續探索著。唐代時期,劉禹錫就考慮天人是分開的,他用一種辯證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天。同樣的,柳宗元也就天人合一說過其二者互不相預。用一種批判式的獨特視角來看待天人的關系。這是一種思想的轉變,將注意力轉移到人的主觀上來,查詢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
到了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又將“理”作為思想的奠基,不將天人“合一”了,而是將天人“合理”,將之歸結為理。將他推崇的思想與天人合一結合起來,極力的推崇著“理”來作為統治思想,達到政治目的,其本質和董仲舒的思想一致,但他又有了新的創新。他思想中的“理”是萬物的本源,是籠統的世界,人處于自然界之中,亦歸屬于理,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成為“天人歸理”。也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傳承和發展。
到了明代,王陽明的思想主張又一次將天人合一思想做了深刻的詮釋,王陽明的“心學”,將人作為了出發點,,把萬物歸結于人,是對天人的一種新發展,更加注重人的內心,“心外無物”“格物致知”的思想的提出是對前人思想的繼承發展。他在天人關系上的探討將這個問題上升為哲學的領域。拋開其思想的別的瑕疵來講,他對客觀與主觀的觀點,對于人的內在的注重,就突破了文化的壟斷,是巨大的思想變革,是對前人的批判,但又是一種繼承。從這些發展和演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三、中國和西方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較
與傳統的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相比較而言,西方社會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的科學化。西方的天人合一更注重科學性研究,從主體和客體的方面研究,出發點在天人合一的人。羅素曾說,中國有一種思想及其根深蒂固,正確的道德品質比科學的真理更重要。中國人將思想作為一種感性的精神的寄托,道德的束縛,而西方思想則從人出發,將天作為研究的對象,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主導思想。他們這種科學的理性分析和研究,促成著生物學、科學的飛速發展。達爾文的進化論,牛頓的地球引力等科學界的重大發現,也影響著哲學的發展,科學界的成果促成著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這一部偉大著作的誕生,這本著作對哲學界和人類社會有著巨大的發展。西方談到天人合一是比較注重的是一種科學的自然發展,生態平衡。西方的米利都學派,他們將世界的本源歸結于物質,水。這就是一種思想的革新,一種從唯心到唯物的轉,是思想意識的發展,哲學的發展,更是社會歷史的發展,與此同時也體現出來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的不同,他們更加注重物質的力量,董仲舒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偏重于人的自我內心的寄托和約束。
西方推崇自由,以個人為主體,掙脫約束,解放自我,發揚個性,維護個人權利。中國天人合一思想受董仲舒的影響,更多的是一種約束,道德約束,情感約束,行為約束,將人的行為置于一種無形又強大的規則之下,帶有鮮明的政治性目的,亦是一種合時代的思想產物。西方的發展,是基于人對自然的探索,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將客觀的“天”作為客體,通過對自然的探索來找到發展的資源,這更多的是人的貢獻。是個體的努力,將個體與自然是分離開來的,是一種自我的認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天是主宰,主宰著自然界,主宰著人的命運,主宰著一切。感受到的不是個人的發展,而是一種整體,一種官方統治下的社會的運行。這種思想與古代君主制下的政治統治分不開,也是古代社會的紛爭促成的。它的主導地位對古代社會的起到了很大的發展作用,這種思想的傳承也一直影響至今,成為一種文化軟實力。
四、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代意義
天人合一思想經過數千年的批判中發展,歷久彌新,不斷地注入新的思想內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當代依然能引發新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和諧發展理念與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結合起來,我們會有新的視角。和諧,這一近乎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幾乎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渴望。在之前的年代里,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乃至于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和諧等。然而,廣袤宇宙,變化萬千,其中的自然之力才是真正的萬鈞之力。地震、洪水,在這些自然災害面前,自以為聰慧無比的人類顯得那么渺小,那么無力。所以人與自然地和諧關系才是最應該受到關注的一點,生而為人,只有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系,善待自然、珍愛自然,而不是去想方設法的改造自然、破壞自然,我們才能在這個地球上恒而久遠的生存下去。
日益成熟的工業化技術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創造了空前的物質財富,然而,這些我們自以為豪的技術同時也對我們自處的環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生態創傷。面對這個如此嚴重的問題,身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如何應對。眾所周知,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處的星球——地球是人類唯一可以生活的地方,善待地球、珍愛和呵護它才是我們唯一的能走的道路。建設生態文明是有利于人類乃至地球的未來重要措施,良好的環境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財富,而一味的去破壞它、侵略它只會將我們導入深淵,難以自拔。
隨著世界地區差異的增深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南北差異依然未能消除,各個國家、組織或者機構在經濟和文化上難免存在較大的差異,然而,想要真正實現全球化的生態文明,則需要這些國家、組織和機構通心合作,多多交流,互幫互助,一道加快建設地球上全體人類的未來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尤其針對地區具體情況的差異,大國更應該擔起重擔,對相關國家應對異常氣候變化伸出援助之手,在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所以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要統籌兼顧,平衡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不能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一味的追求發展。只有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才能實現長久的共存,只有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才能其樂融融的享受文明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永祥.董仲舒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
[2]周桂鈿.董學探微[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
[3]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4]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1
[5]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
[6]韋政通.中國思想史[M].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 . 1
[7]徐復觀.兩漢思想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1
[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人民出版社. 1999 .1
[9]余治平.唯天為大[M].商務印書館. 2003 .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