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丁
一、樹立“讀者”意識,就是要心中有人,有個與之進行傾訴與交流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具體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虛擬的、不確定的。唯有如此,才能為自己設置一個話語“情境”,從而活躍思維、激發情感、有的放矢、從容行文。
學生寫作,固然是給老師看的,但如果總是以老師為讀者,則可能造成思維的模式化和語言的學生腔,我們完全可以因文體與內容的不同需要而變換自己的“讀者”對象。可以設想,假如面對的是親友,你的文筆也許會更溫情委婉、灑脫活潑;假如面對的是論辯對手,你的言辭也許會更雄健有力,飽含激情;假如你面對的是社會公眾,也許你的文風會更大氣開闊,有指點江山之氣概;假如你面對的是共同探討者,也許你的思維會更深入細膩、靈動鮮活。因為有了一個特定的對象——不管是忠實的讀者,還是愛挑剔的朋友,不管是欣賞你的親友,還是并不熟識的公眾,你都會產生一種表達的沖動,一種抒發的興致,一種宣泄的痛快,處在亢奮狀態的你定會妙語如珠,筆下生花。總之,內心有了“讀者”,你就能很快進入角色,找到感覺,思想之河會因目標明確而流淌得更歡快,情感之花會因有人注目而綻放得更嬌艷。
以符合讀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標準寫作,無疑會對自己的語言運用和表達技巧提出相應的要求。如:寫給自己看,要求說真話、心理話;寫給朋友和同學看,要求真誠、平等;寫給報紙、雜志,要求新穎、準確、有創造性。隨著讀者范圍的擴大,學生就會對自己不斷地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從而使學生養成自覺、自能、自動寫作的習慣,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所希望達到的。
接受美學認為:作品寫出來,如果沒有讀者參與,亦即沒有讀者的解讀、欣賞、創造,作品就是一種死的存在。因此,作者寫作,一開始遇到的問題就是讀者想要什么樣的作品,愿意接受什么樣的思想情感,這個問題,任何作者都不能回避。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就意識到當時的才子佳人小說“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概念化、公式化,宣揚忠孝節義,已經不受讀者歡迎了,所以他的《紅樓夢》著重描寫“親見親聞的幾個女子”,對她們的“悲歡離合,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尋蹤”地敘寫,從未敢“稍加穿鑿”。近幾年,報告文學擁有大量讀者,這與報告文學貼近生活,描述揭示的都是與人們生活生存息息相關的、人們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是分不開的。我們再來看看本世紀七十年代世界最暢銷小說《荊棘鳥》是如何安排題材、吸引讀者的,[英]約翰·蘇特蘭指出,“《荊棘鳥》的價值在于面向所有的人,男女老少,解放的、保守的、美國人、英國人、澳大利亞人”。作者麥卡路顯然非常清楚讀者——特別是女讀者——要什么,各層次的讀者要什么,她盡量地滿足他們。比如她在《荊棘鳥》中安排了可利厄厄家族前兩代婦女——菲奧娜和麥戈的被禁止的愛情故事,她們的愛情留下了不被社會承認的孩子,這看來是為了吸引成熟已婚女讀者而設計的;《荊棘鳥》還表現出對女性解放的關注,這一安排顯然是為了吸引年輕的女讀者。麥卡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并不一定完全可取,但這種對讀者的關注和重視的寫作態度值得借鑒。
二、樹立“讀者”意識,就是要以人為本,從人出發,顧及和尊重人們的閱讀心理、審美習慣和認知水平
在這方面,毛澤東同志有一個精彩的說法:“‘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譏笑對象的意思。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反對黨八股》)最近在一張頗有影響的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標題:“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貍眼睛”。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面對這樣的文字都會深感疑惑,甚至對其“艷俗”表示反感。寫作不能光是“自我欣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而應該尊重讀者,充分考慮讀者在閱讀時的心理感受。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詩,就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不解則又復易之。他身上這種可貴的“讀者”意識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在學生作文中自然不會出現上述這類怪誕的東西,但不考慮讀者心理的事卻是常常發生的。比如,寫材料作文,有的總愛在文章開頭一字不少地抄錄原材料,不懂得讀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這一材料;有的沒有把問題想透想明白就執筆為文,就像煮了一鍋半生不熟的飯,讓人難以下咽;有的不懂得運用關鍵詞、主旨句、提示語、轉折語,把原本應由自己做的事推給讀者,讓人讀后半天理不出頭緒來;有的把盡人皆知的事例不厭其煩地羅列文中……凡此種種都是缺少“讀者”意識的表現。我們在寫文章時應該這樣想:即使自己所寫的不能給別人帶來愉悅和收獲,至少也不能讓讀者空耗時光、味同嚼蠟。朱自清是把“讀者意識”寫作觀付之于實踐的一位作家、學者型的教師。他認為:“寫作練習是為了應用,其實就是應用于這種種假想的讀者,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可不能沒有讀者。”[4]寫作練習僅僅把教師當作讀者(使學生懼怕的讀者),是無法激發學生寫作的沖動和發表的欲望的。雖然實際上學生的寫作對象是有限的,但“假想的讀者卻可以很多”。除了教師外還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會團體、政府、政府領導等等。同時朱自清先生還認為缺乏“讀者意識”必然會削弱教學效果。為培養學生寫作中的“讀者意識”,朱自清主張把報紙文字作為寫作學習的范文,學生容易從中看出讀者與文字的關系,“這樣學生在寫作時也便漸漸會留心他們假想的讀者”。同時他還特別提到書信文體,認為這是培養學生“讀者意識”的一種好方法;因為書信比其他文體有更確切的讀者對象,有明確的傳達目的,在教學假設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誘使學生進入角色。如可以每人發一個信封、一張郵票,然后告訴他們這封信是要寄出的,譬如信可以發給你的父母、好朋友、最尊敬的老師,或者是亞運會上的英雄,或者校長、市長等,不一而足,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寫作文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目的不是自娛自樂,我們是為了讀者而寫作(當然在為讀者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審美的創造的愉悅,但這決不是寫作的最終目的,尤其在現代社會)。我把這種自覺的意識叫做寫作的讀者意識。作文教學首要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而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學生作文,往往不是為了發表給別人看,其讀者一般來說就只有他的語文老師,久而久之,學生便在頭腦中形成這樣的觀念:寫作文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這種表達能力,僅有單一的讀者——語文老師來評定,忽視了寫作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讀者(為更多的讀者),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只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而已。而語文老師只要建立起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他們才會自覺地有效地寫作,才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作文題材新穎,主題深刻,人物典型,貼近讀者,而不會“一件小事年年寫,一個主題寫幾年”,這樣,在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endprint
三、樹立“讀者”意識,還要善于與人交流和溝通,使文章具有情味和親和力
對學生而言,樹立“讀者”意識,就是要心中有人,有個與之進行傾訴與交流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以是具體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虛擬的、不確定的。樹立“讀者”意識,就是要以人為本,從人出發,顧及和尊重人們的閱讀心理、審美習慣和認知水平。同時,還要善于與人交流和溝通,使文章具有情味和親和力。唯有如此,才能為自己設置一個話語“情境”,從而活躍思維、激發情感、有的放矢、從容行文。借鑒前輩們的經驗,我的具體做法是:
記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是“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一封信”,內容是反映一所學校環境受到污染的事。有些高分作文的一個特點就是與“編輯叔叔”如敘家常,注重感情的交流,而更多的作文則是嚴肅有余而親切不足,忘記了寫信應有的語氣和情味。不但在書信中,作者可以時常提及讀者,采取和讀者談話的態度,而且在其他文章中也可照此辦理,李白的敘事詩中就時有“君不見”“勸君”等話語的出現,使人倍感親切。這種筆法到了現代就用得更多了,比如徐志摩寫過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橋》,其中有這樣一段:“瑰麗的春放。這是你野游的時期。……任你選一個方向,任你上一條通道,順著這帶草味的和風,放輪遠去,保管你這半天的逍遙是你性靈的補劑。——這道上有的是清陰與美草,隨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愛花,這里多的是錦繡似的草原。你如愛鳥,這里多的是巧囀的鳴禽。……你能想象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短短數語,提到“你”的地方就近十處。葉圣陶先生對此評價道:“一般文章是以讀者為對象的,雖然不用‘你字,實在卻隨處有‘你的意思含在里頭。現在明白地把讀者稱著‘你,就見得格外親切,仿佛作者與讀者之間有著親密的友誼,素來是‘爾汝相稱的。”
呂叔湘曾說,“文章是寫給讀者看的,就得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我寫文章總是想到有一位讀者坐在我的旁邊看我寫”。文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的真實的讀者,就能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增強他們寫作的責任感。
但是,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我們往往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為什么寫作?寫給誰看的?長期以來,學生對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在認識上是模糊的。不少學生把寫作當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寫作文就是完成作業,作文是寫給老師看的,為老師而作文,為考試而作文,為作文而作文。除了老師,學生難以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見,更難獲得與讀者的溝通,也根本沒有考慮到要以一種誠實、信任、懇切的態度與讀者溝通交流。其實,學生是一個有著表達意愿、交流需要的人,一旦滿足了學生的表達和交流需要,學生在寫作時就會產生一種內驅力,就會以滿腔的熱情去寫好文章。我們的同學給朋友寫信,探討某些問題暢談自己的看法時,不是常常得心應手、文從字順嗎?
在新課改中,必須改變學生把作文當作任務的態度,從引導學生確立讀者意識、形成創作感受、激發寫作動機入手進行寫作教學改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寫作目標部分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具體說來,引導學生確立寫作中的讀者意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學生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他們很希望得到老師的積極回應。作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通過評語與學生進行心與心交流的。作文批語,首先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已經認真閱讀過了他的文章,這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重視的愉悅;其次教師把自己的閱讀感受真切地傳達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走進老師的心靈世界,了解教師的想法。老師的評語形式應多樣化,要讓學生也樂于接受,敢于和老師展開對話。這樣的交流話語基于作文又高于作文,是師生情感互通的渠道,作文成了交流的平臺,批語是交流的紐帶。這個過程是學生作文成熟的過程,也是學生心智成熟、人格完善的過程。在交流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不斷被激發,表達后的信息得到回饋,就更想再次表達觀點。在表達—回饋—表達的良性循環中,學生的讀者意識被喚醒,寫作的激情被點燃。
總之,無論你寫那種文章,除了能增加文章的親和力,更重要的是尊重讀者的內心世界,以誠懇的態度、貼切的語言和讀者進行溝通,千萬不要把自己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因為你的文章是要讓讀者去看、去想、去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