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龍 趙建榮 李少男
【摘 要】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各個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怎樣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各大企業備受關注的問題。通過觀察發現,要想在市場之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完善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這樣才能獲得更多認可,而精益管理可以說是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文中就對精益管理的內涵進行分析,總結精益管理的要義,并且對精益管理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對策進行闡述。
【關鍵詞】精益管理;實踐
精益管理旨在對企業經營結構、生產過程、生產材料,人員等的精益管理。是通對生產各個環節的浪費情況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措施,來控制和降低成本,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縮短生產的工期。主動分析問題的同時,找出應對措施,使人與物都能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精益管理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可以在各個領域得以應用,雖然各個行業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但是只要遵循精益管理的要義,就可以順利的實行,并且發揮成效。
一、精益管理的要義
精益管理對企業的要求是在進行任何生產及運營活動時都必須以“精益思維”為核心內容?!熬嫠季S”的重點是指以最小的資金投入、最少的生產資料投入以及物力、人力投入等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但是,需要在保證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來進行。這也是精益管理的目的所在,就是保證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及產品的同時,將浪費情況降至最低。精益管理的特點是將用戶的需求作為生產的內容;生產中注重質量和資源浪費的雙重把關,生產中的每個成員都具有多樣技術,對生產設施達到成熟的掌握程度,方便在生產過程中根據生產內容的不同組建不同的團隊;在生產期間實行并行計劃,將設計與工藝有機結合,各個部門負責不同的階段,同時進行,并注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資源共享,以便在設計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生產任務。
二、精益管理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1.持之以恒的態度。
精益管理的推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難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是一場持久戰。很多企業的高層往往急于見到成效,剛開始全力擁護精益理念的推廣,會投入部分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在推行的過程中發現越來越難,現場極容易反彈,于是就產生了懷疑態度,逐漸的失去了信心。中層管理者和員工是最先接觸到這些問題的,而高層的態度直接決定他們的行動。
2.對人的態度。
很多企業過于強調管理中的嚴格層次關系。對員工的要求在于嚴格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人被看作附屬于崗位的“設備”,對員工的成長缺乏支持和鼓勵,不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協調性,長期以往,逐漸的失去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優化范圍。
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思維下,強調市場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每個企業以財務關系為界限,優化自身的內部管理。企業過于強調自身的利潤,認為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降低采購成本,這就面臨兩個問題:供應商管理的問題和外購產品合格率的問題。
4.對待庫存的態度。
精益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萬惡之源”,將生產中的一切庫存視為“浪費”,但它一方面強調供應對生產的保證,另一方面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但一般企業都會為了保證生產的供應建立一定的庫存,于是就出現了制品庫存和成品庫存,這就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庫存也掩蓋了生產系統中的缺陷與問題。
5.質量觀。
在精益生產推行過程中受傳統質量觀念的影響,把出現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產中的必然結果,認為這種概率性的質量問題產生是正常的。這就導致了不合格品率居高不下,設備不能滿足工藝加工要求,可動率無法提高。
三、精益管理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對策
1.需要發揮領導作用。
由于傳統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要想在公司實行精益管理的改革,就需要領導人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向員工傳達公司改革管理制度的決定。公司的高層領導人需要在精益管理實施后,實時督促精益管理的落實情況,對公司的生產情況進行實際勘察,傾聽員工的感受,對優秀的個人或者團隊進行表彰。同時,還需要定期召開會議,總結精益管理的實施情況,對實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引導員工向精益管理的內容靠攏。
2.需要構建積極向上的優秀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提煉出的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一種精神,也可以說是企業的靈魂所在。在實行精益管理時首先要創建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某公司在推行精益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征集員工對企業管理的意見,并且裝訂成冊,使員工具有歸屬感,激發員工對實行精益管理工作的熱情;收集基層年度的感動案例,做成宣傳片并且在全體員工面前進行表彰,使這些感人的素材通過多年的提煉成為企業的一種精神,充分體現了員工的價值;最后可以通過全員培訓實現對人格及道德素質的提升。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揚為推行精益管理打好基礎。
3.需要構建學習培訓體系。
精益管理的實行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對此,就要求企業加強對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設立和健全培訓體系,為精益管理提供需要的人才。對此,就需要公司在實施精益管理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對人才實現全面培訓,并且通過開展交流性的培訓課程,實現對員工創新思維和自身素質的培養。某公司在實行精益管理時就同時設立了培訓中心,并且聘請了不同專業領域的培訓師,為員工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在精益管理中已經初見成效。
4.需要構建持續改善體系。
精益管理的目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為了更加有效的制定減少浪費辦法可以征集基層員工的意見。通過提案者予以相應的榮譽獎勵,讓員工具有參與感,并且能夠充分認識改善管理的初衷。在提案積累到一定數量,且改善初具規模時,將提案分成等級,這時公司也只對較大的項目提案予以表彰。公司適當的召開交流會,將較大的改善提案進行交流與表彰,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以便為公司帶來更多可行性創新思維。同時,各部門也可以在內部召開交流會,提出適應本部門發展的改善機制,基層員工對生產流程最為了解,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有利于實現減少浪費的目的。
建立改善命名制度。對公司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改善辦法可以以提出者的名字命名,每年舉辦一次這類活動,這樣不僅可以體現企業對員工的尊重,也可以有效推動改善的發展。這種做法會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讓員工意識到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想法的同時,也會獲得企業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和對自己意見的尊重,企業對員工的態度也決定了員工的工作態度。
5.需要推行標準作業。
標準作業所指的不僅是生產現場標準作業,同時也指非生產現場標準作業,兩者在作業時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生產現場要想實現標準作業管理,需要先制定標準作業的具體流程和要求,人員、工藝、生產流程等實現生產線的綜合管理。標準作業的要義是將人員、生產的各個流程、設備等做最合理的分配,確保達到生產目的的同時,減少浪費,實現最大化生產。標準作業可以說是實現生產的規范化管理,并且實現人員、設備及工藝流程的合理分配,從而在確保質量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縮短生產工期,實現精益生產的目的。
非生產現場指的是管理現場,非生產現場標準作業就是指規范管理現場,爭取做到各個階段工作的無縫銜接。管理人員在制定各個部門的工作流程之后要求各個部門積極配合,嚴格按照管理要求執行,同時設立監督組,進行不定期檢查,確保其遵照管理制度運行。同時需要注意,制定管理制度時,必須以客戶對產品的要求為準則,建立以服務顧客,產品質量為主的意識,從而獲取顧客更多的認可,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滿元.試論精益生產方式中控制策略的研究與實現[J].工業,2015(25):00228-00228.
[2] 董彥.試論精益生產管理[J].橡塑技術與裝備,2013(5):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