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云
【摘 要】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容易受中考考題影響,與之對應的教學內容一般為解詞、釋句、理解文意。這種強調學習和積累古漢語知識、忽視文本特征的解讀方法,與新課標中“隨文而教”的觀點是相違背的。筆者以教學《共工怒觸不周山》為例,強調文體重于語體的觀點,探索在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品讀神話,讀出“神”韻的方法。
【關鍵詞】隨文而教;神話故事;文體重于語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指出,七~九年級學生閱讀文言文,要達到“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的要求,在“實施建議”中又提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
近年來,由于廣州中考對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比較固定,考點主要包括解釋重點文言字詞、翻譯句子和理解文意,致使文言文教學越來越走向古漢語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的單一模式,課堂教學越來越枯燥。很多教師不厭其煩地帶著學生整理課本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等多種文言現象,積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特殊文言句式,敦促學生翻譯全文、背誦警句。貌似腳踏實地地教學活動,實際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記憶和訓練上,忽視了文本本身的具體特征,影響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更談不上讓學生“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提升語文素養了。因此,在教學中,不能把文言文這種語體單獨列開,冠以特例,而應當立足文體,從具體的文本出發,教出語文味,真正讓學生掌握各類文體的閱讀技巧,幫助學生建立由“教讀”到“自讀”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筆者以初中語文神話故事《共工怒觸不周山》為例,探討如何教讀文言神話,教會學生讀懂、會讀神話故事。
一、立足文本,確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指導課堂教學
筆者由于參加了學校與廣州某高校合作的“卓越教師提升工程”,接到任務要準備說課、磨課和上課等活動,這一次恰好選擇教學人教版2001實驗版七年級語文下冊25課《短文兩篇》。這是本冊書第五單元的最后一課,整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都是有關探險的課文,不過,25課有別于其它課文之處在于,這是兩篇文言文,其內容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考慮到文言文在整個考試中的分量,我按照自己的理解,選擇了“去其花俏 落實雙基”的慣用教學方法,準備扎扎實實引導學生解詞、小組合作翻譯全文、當堂背誦,然后再簡單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歸納夸父與共工之間的共同特點,從而引導學生去把握兩則神話故事蘊涵的深刻意義。筆者在多番查閱網絡資料、學習教學參考書后,確定了如下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積累“逐走、北飲、道渴、觸、維、絕、不滿、歸”等詞語的含義。(重點)
2.培養學生根據課下注解正確翻譯、理解課文的能力,背誦全文。(重點)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領悟神話故事蘊涵的深刻意義。(難點)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托、人類的向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后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馬克思曾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教學這一課,無疑離不開想象能力的培養。筆者在專家的指導下,經過再三推敲,重新確定了《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文的教學目標:
1.了解神話的特點,體會想象手法在神話故事中的運用。
2.品讀文句,學會分析共工的形象特點。
3.背誦全文,積累“觸、維、絕、傾、不滿、歸”等文言詞語。
二、發揮想象,用神話的方式讀文本,讀進人物的心理
黑格爾說過:“古人在創造神話的時代,生活在詩的氣氛里。所以他們不用抽象演繹的方式,而用憑想象創造形象的方式,把他們最內在最深刻的內心生活變成認識的對象。”神話故事記載著遠古時期人民豐富的想象,無論是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還是發明神話,均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以及了解自身起源等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這是人類在兒童時期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最初嘗試,盡管在今天看來,特別是在發達的科技面前顯得比較樸實,但是卻反映了上古時期人民的智慧和愿望。學習神話故事,就要了解神話的這一特點,用古人創作神話的方式來閱讀神話,真正感受其想象的魅力,讀出“神”韻。
(一)品讀“神”語,了解“神”人
神話故事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記載的是遠古時期人民對英雄的崇拜,對英雄氣概的想象,如《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文。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文,找出文中關于共工這一形象的具體描寫,通過品讀“神”語,了解“神”人的奇特之處。筆者主要采用了“步步逼近”的提問方法,課前預設了如下問題:
1.這篇神話故事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結合看下注釋疏通文意,復述故事。
2.文中最能體現共工這一形象特點的是哪些詞?你從中讀出了共工是一個怎樣的神?
3.在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曾經出現很多困惑,你覺得,這個神話故事主要回答了什么問題?(“日月星辰移焉”“水潦塵埃歸焉”)
(二)展開想象,續寫“神”事
《共工怒觸不周山》一文中,重點敘寫共工與顓頊“爭為帝”,失敗之后“怒觸不周之山”而造成的后果,用文言文語體,十分簡潔扼要,當中還存在很多可以想象的細節,如“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場面,共工失敗后的去向等,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肯定也是十分感興趣的。活學活用,我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充滿想象和幻想的魅力,正好也可以自己嘗試著擴寫故事或續寫故事結局。筆者在課堂中設計了如下題目,引導學生“讀寫結合”,進一步體會神話故事中“想象”和“幻想”的魅力。
1.發揮想象,描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
2.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時,心理是怎么想的?請發揮想象,寫一段心里獨白。
3.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失敗后,他怒觸不周山,宣泄自己的情感,之后還會怎樣做呢?
請結合文本和課前查閱的習慣資料,在以上三道題中任選一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續寫或改寫神話故事。
這一設計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回顧所學神話知識,整理神話的基本特點,由篇及類,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掌握學習神話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多方延伸,感受“神”韻
讀了《共工怒觸不周山》,了解了神話的特點,還應當學會閱讀神話的方法,并將它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推薦了《淮南子》和《山海經》兩本書,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方式對其中一本書進行研讀,包括設計研讀計劃、合理分配研讀任務,最后,以讀書匯報會的形式,指導學生匯報自己的讀書心得,或演講、或講述故事、或扮演神話劇,嘗試從“課內”到“課外”、從“教讀”到“自讀”到“課外閱讀”的閱讀體系的建立,真正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和提升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何新:《何新 國學經典新解 系列·諸神的起源》.北京:時事出版社.2 007 年版
[2]吳宓:《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18期
[3]教育部制訂:《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百度學術.2011年版.
備注: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研協作基地——基于“五環學習法”的特色發展研究基地(編號:14XZ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