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東
【摘 要】大學時期是廣大學子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思辨思維以及價值觀念的塑造和深化階段,同時是實現人生追求的重要沖刺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格外重要。然而近年來高校體育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高校學子的體能素質情況日益下降,成為阻礙大學生發展的直接障礙。本文試圖對大學生體能素質下降的原因進行簡析,并據此提出大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能素質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體能素質;培養途徑
學生體能素質可以解釋為學生的身體綜合能力,這種能力以先天生理特征為基礎,并經由后天訓練與實踐而不斷強化,是心理素質等其他各項素質的基礎保障。大學生群體作為青年一代,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國家未來發展與興盛的中堅力量與儲備人才,大學生群體的體能素質培養意義尤為重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當代大學生群體的體能素質卻不斷下降,高校中出現諸多類似“跑步死亡”、“體測大面積不合格”等非正常現象,不斷的拷問著我們當下的大學體育教學,高校體育教學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同時也為大學體育教學提出了諸多要求。
一.大學生體能素質水平較低的原因簡析
(一)高校“重科研、輕體能”的片面觀念
高校在提升自身地位和影響力等方面的壓力迫使高校過分注重科研等學術層面的發展而忽視大學生群體體能素質的提升,由此導致高校“重科研、輕體能”的片面化導向。此種導向一方面導致高校在體育課程設計上缺乏多樣性的選擇,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過分注重某一特定領域的技能培訓而忽視整體性的體能培養;另一方面,此種導向導致高校在推進體育教學層面的制度設計進程緩慢,缺乏保障大學生體育教學正常開展的制度性規章,無法保障高校體育教學中對于體能素質等因素的培養。
(二)學生“重室內、輕室外”的錯誤意識
大學生群體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對自己的時間有比較充足的自由選擇權,在硬性約束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大學生群體往往缺乏走出戶外進行體育鍛煉進而提升自我體能素質的動力,比較傾向于室內性活動;此外,當前大學生面臨較大的擇業壓力,就業導向的驅使之下,學生群體往往更傾向于提升自我的知識素養和專業素養以迎合企業對于技能的追求,將自身的體育鍛煉和體能素養置于次要位置。
二.大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能素質的培養途徑
(一)制度建設:構建學術素質與體能素質并重的制度體系
高校層面作為官方代表,具有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權威性力量,應該出臺相關推進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能素質的制度性規范,從而通過制度保障高校學子對于基礎性體育鍛煉以及體能素質的培養。
其一在于構建完善的體育鍛煉宣傳活動,加強思想引領,通過舉辦體育文化節等系列活動,保障高校學子體育鍛煉的日常化,確立高校重視學生體能素質的目標導向,引導高校學子從意識層面認可體育鍛煉以及體能素質提升的重要意義,樹立日常鍛煉和終身鍛煉的理念進而推動學子對于體能素質培養的主動落實。
其二,出臺保障高校體育教學正常開展的監督機制,針對高校日常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以及質量情況,建立學校層面自上而下的官方監督機制,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注重學生的意見反饋,構建自上而下的官方渠道和自下而上的學生反饋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同時建立相應的激勵與懲罰機制,對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性行為予以鼓勵和推廣,對玩忽職守行為予以處分,構建從監督到獎懲的完整規章,從制度層面保障體育教學的高效和長效開展。
其三,建立多元導向的體育教學考評機制,現有體育教學考評機制往往建立在對于專項技能的考核和評估,比如高校籃球課程只注重對于運球技術、傳球技術、投籃技術以及籃球技戰術的理解和掌握,而忽視對于基礎性體能素質、身體管理能力等因素的考核。同時,體育教學考評機制應該具有相對的靈活性,避免陷入僵化的模式,應該充分考量不同學生的身體發育層次和個體差異,以科學、健康、公平、長效原則為導向,構建包含基礎體能素質、主觀訓練積極性、素質進步指數等因素在內的綜合性測評機制,調動學生的鍛煉積極性與主動性,推動體能素質的提升。
最后,充足的鍛煉場地和設施是引導學生走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進而提升體能素質的基礎性保障。高校層面完善體育建設資金管理制度,加大對于體育基礎設施和體育教學設施的支持力度,設立體育發展的專項財政并進行合理有制度的規劃和使用。根據高校學生人數分布、興趣愛好以及現有資源配置程度,對當前體育鍛煉設施進行更新,同時對部分短缺設施進行建設與增補,解決大學生群體面臨的“設施短缺”、“鍛煉人擠人”的尷尬境地。
(二)授課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建立多元并存的課程體系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授課模式大多采取專業化的培訓方向,注重專項能力的提升,例如高校體育課大致分為籃球、足球、健美操、羽毛球等方向性極為明顯的類別,每個類別的授課模式也基本以提升技巧和技能為目標,極少兼顧或重視體能素質的培養,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應該采取更多的創新舉措。
授課模式的創新關鍵在于構建多元多樣的大學體育課程體系,教學中兼顧專業性與基礎性的均衡發展,將基礎性體能素質課納入正常的教學體系之中,注重對于基礎體能素質的培養,為其他各項專業化訓練的開展打下良好的體能基礎。同時擴展現有教學模式,將更多創新性設計納入課程體系,比如當前被清華大學等高校普遍推崇的“三自主”(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體育教學模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和自發性,增強了體育教學的靈活度,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開展和學生體能素質的提高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配套措施:搭建多形式體育社團,開展豐富課外活動
提升高校學生體能素質是一項長期性工程,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遠遠不夠,也無法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高校學子體能素質培養更應該注重課下的配套舉措。當下高校普遍存在課余活動欠缺,體育社團發展不完善等困境,導致一大批學生想要進行體育鍛煉但缺少活動途徑,因此配套措施的跟進便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在于搭建多形式的體育社團,通過籃球社、游泳社等多樣化的社團建設,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借助社團構建不同興趣愛好圈,引導更多同學發掘自我愛好,從而走出宿舍進行鍛煉。同時可以借助專業化教師對社團進行指導,提升社團水平,將課堂教學逐步拓展為依托社團而進行的課下教學。
其二,拓展課余活動,搭建吸引體育愛好者參與的課外活動。通過舉辦趣味性運動會、校園素質拓展、半程馬拉松等形式多樣且趣味十足的校園活動,營造輕松的體育鍛煉氛圍,將體育鍛煉的邊緣群體逐漸吸納進體能素質培養的體系,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
總之,大學生體能素質培養已經成為當下各高校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而體育教學是實現大學生體能素質培養的主陣地,只有通過高校層面對于體育教學的關注和重視、體育教學本身課程改革優化以及體育教學從課堂到課下的拓展,才能實現高校學子體能素質的顯著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昊. 素質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實踐路徑研究[J]. 考試周刊, 2017(3):14-14.
[2] 白波. 大學體育教學和訓練中創造性思維的運用分析[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2):00165-00165.
[3] 張曉通. 針對我國高校學生體能素質下降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 2014, 4(26):53-53.
[4] 王麒麟. 高校體能課教學中增設定向運動的實效性研究[J]. 貴州體育科技, 2017(1).
[5] 鄢安慶, 徐宜芬. 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可行性分析及推廣策略[J]. 教育科學:引文版, 2017(1):00225-00225.
[6] 李國楊. 高校國防生軍事體能素質提高的體育教學對策研究——以黑龍江大學為例[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6(6):67-68.